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公園城市 鄉村表達 看崇州道明竹藝村的「蝶變」之路

公園城市 鄉村表達 看崇州道明竹藝村的「蝶變」之路

封面新聞記者 羅田怡 楊晨 攝影 雷遠東

青青竹林中,一座座古樸的農家小院掩藏在茂林修竹間,正值周六,竹藝村如往常一樣,迎來了不少從城市慕名而來的遊客。桌上清茶兩三盞,看的是青山聳翠,嗅的清新空氣,享的是安逸生活。

實際上,這處深受遊人喜愛的竹藝村,在一年多前,也只是一處尋常樸素的林盤村落。

今年4月,崇州道明竹藝村正式對外開放,憑藉著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改造後的田園風光,依託網紅建築「竹里」,竹藝村一躍成為成都人民朋友圈的網紅「打卡」點,成為成都鄉村「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的典範。

根據四川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提出了「一干多支、五區協同」發展戰略,成都作為四川「主幹」,全力聚焦「公園城市」建設和「三城三都」建設。在此之中,崇州依託「四山一水五分田」的生態本底,圍繞「產業新城、品質崇州」的發展定位,將全市1090平方公里的面積劃分為山地生態涵養區、康養旅遊集聚區、現代農業功能區、城市功能核心區。

以「四大主體功能區」建設為抓手,崇州正努力探索公園城市鄉村表達的鄉村振興之路,奮力把崇州建設成生態與產業相得益彰、城市與生活完美融合的「明日之城·翡翠之城」,打造錦城之西的「公園城市」,為成都發展貢獻更多崇州力量。

2018年11月17日,在第十三屆中國傳媒年會舉行期間,上百位來自全國各主流媒體、新媒體機構負責人、媒體研究機構的知名專家學者和業界精英齊聚崇州,走進道明鎮竹藝村尋覓鄉愁記憶,共同探索 「網紅村」的崛起經驗。

嚴格來說,道明鎮竹藝村並不是行政村,而是目前崇州市道明鎮龍黃村九、十一、十三組所在區域,包括86戶村民。在當地,道明竹編已擁有近2000多年的編織歷史,竹編手工藝也是過去當地匠人謀生的主要技藝。

竹編、竹筐、竹籃.....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些傳統竹編產業漸漸凸顯弊端:技藝低端,經濟價值不高,為了進一步促進竹編產業升級提高,當地政府一直在不懈努力。

2013年,中央美院受邀前來實地考察黃龍村,最終提出將最靠近公路的九、十一、十三組所在範圍規劃成為竹藝聚集區,作為竹藝村的雛形。藉由竹編藝人聚集、竹編產業藝術化的方式,將竹藝村打造成為「文創旅遊的創新創意示範區」。

2017年,崇州市市屬國有公司四川中瑞錦業文化旅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業文旅)正式接手竹藝村的打造工作。本著產業升級,打造竹編文化城市名片的目標,公司對當地產業進行深入研究。負責道明竹藝村打造的中業文旅營銷總監楊劍告訴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當地雖然有精湛的竹編手工藝,但設計和創新理念有所不足,要想實現產業的升級,還需引進創意、藝術、設計類人才進入竹藝村。「我們認為,當地需要一所能真正吸引人才關注度的典範型建築。」

竹里項目應運而生。這座建築的名字來源於曾任蜀州(今崇州)通判的陸遊,在造訪道明鎮的白塔禪院時,寫下了「竹里房櫳一徑深,靜愔愔。亂紅飛盡綠成陰,有鳴禽」之句。設計師團隊由此獲得靈感,團隊將當地的傳統竹編工藝以一種巧妙的方式融入其中,希望這種古老技藝能藉此得到傳承和復興。

由於設計師提前一個月在上海工廠預製了80%木結構構件,只用了52天,這座巧妙絕倫的建築便得以呈現在世人眼前。2017年3月份,竹里正式投入運營,一經亮相便收穫了一大批業內外粉絲。

建成後的竹里雖吸引了大批遊客前來觀賞,但如何將客流量進一步落地轉換,是中業文旅集團思考的另一個問題。

以竹里建築為依託,竹藝村衍生了住宿、旅遊、文化手工體驗等相關業態,眾多新村民也紛紛受到招募加入竹藝村,為這座川西平壩村落增添豐富的體驗感和文化魅力。

「我們希望將竹藝村打造成一個自然生長的藝術聚落。」楊劍告訴記者,隨著人才和新興業態的不斷加入,竹藝村不斷擴展,影響力將逐漸蔓延至周邊鄉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快來看看北鬥技術如何幫助人類養老
金沙江堰塞湖水位較最高值下降超30米 出入湖流量穩定在1700立方米每秒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