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乾封泉寶、乾元重寶

乾封泉寶、乾元重寶

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鑄「乾封泉寶」,《新唐書。舊貨志》載,此錢「徑寸,重二銖六分,以一當舊錢之十」。乾封泉寶錢文隸書,旋讀,將年號與通寶之意結合在一起,是唐代第一枚年號錢。此錢鑄制精美,字口深峻,錢身硬綠銹,徑25毫米,穿寬7毫米,厚1.4毫米,重4.4克。實為虛幣,鑄時僅8個月。唐朝政府速將其回籠銷熔改鑄開元通寶,由於折當懸殊,故民間私藏舊錢,以致商貨不行。一年後罷廢回收新錢,規定天下俱鑄開元通寶。

乾封泉寶、乾元重寶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新唐書。食貨志》記載,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鑄造「乾元重寶以一當十,又稱「乾元當十錢」與開元通寶兩品並行。徑27毫米,重5.97克,錢文隸書,順讀,書法精妙,有光背及背下俯月、朱雀、穿上或穿下祥雲或星文的。政府於乾元二年鑄行乾元重寶重輪錢,錢背面外郭雙層,故叫「重輪錢」,錢文隸書順讀,此為「重寶」形式的首次出現,一當開元通寶五十,與乾元重寶、開元通寶三品並行。這兩種「重寶」在發行中不斷減值,乾元重寶重輪錢流通至第二年,乾元三年(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只好在陝西京畿一帶抬高開元通寶的價值至以一當十,減重輪乾元重寶為一當三十,實際上重輪乾元重寶的價值相當於三枚開元通寶。

乾封泉寶、乾元重寶

安史之亂後,於寶應元年(公元762年)改變折當比例,乾元重寶以一當三,重輪乾元重寶小錢一當二,重輪乾元重寶大錢一當三,這實際上已接近其實際價值,最後「大小錢皆當一」。

乾封泉寶、乾元重寶

因此大錢被銷毀而退出流通,市場上開始正常使用開元通寶。該錢輕重、大小不一,一般錢徑35毫米,重11.94~12.3克,私鑄者很小。有的背有穿下俯月、朱雀(瑞雀),穿上或穿下祥雲、星點者,背「十」字者少見,還有一種背穿上有「洪」字者,當為洪州(今江西南昌)所鑄。另一方面,在貨幣不斷減值的情況下,物價卻不斷抬高,斗米漲至七千文,以至於餓死的人相枕於道。到肅宗死後代宗繼位時,便下令停鑄大錢,獨行開元通寶小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