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七千里流亡》:劉可牧,戰爭背後,是多少普通人的顛沛流離

《七千里流亡》:劉可牧,戰爭背後,是多少普通人的顛沛流離

《七千里流亡》:劉可牧,戰爭背後,是多少普通人的顛沛流離

這是一部不多見的中學生抗戰流亡個人史述。作者以獨立的目光、生動的筆觸詳盡記述了抗戰爆發後隨學校流亡大後方的經歷——艱難跋涉七千里,「讀書救國」,弦歌不輟。轟炸,險途,饑寒,癘疫,貧困,無助,死亡,從軍,革命,政爭,迫害,逃離……抗戰大時代里,同學、師長等各色人物的種種際遇、命運,在實錄筆下,眾多人物的歸宿也補敘於文中。作者還以情致盎然的文字,形象地再現了戰爭籠罩下流亡沿途五省的民情風物,是不可多得的抗戰社會生活史料

《七千里流亡》是劉可牧先生對於自己中學時代所經歷的抗日戰爭的回憶與敘述,可以說這是一段自傳史。又因為其所映射了一段上世紀民國的風土人情、時代風景,所以具有細緻地了解那一段歷史的史料價值。在抗日戰爭的宏大歷史背景下,作為個體的中學生劉可牧,成為為數不多的自山東一路向西,奔波流亡至我國西北的甘肅。由於劉可牧先生後來在我的母校山東師大工作,常與老師和學生打交道,這磨練出了一個人的敘述能力,因此,劉可牧先生的故事敘述非常流暢。

在我看來,作者將那段已經逝去的歷史向我們娓娓道來,讀這本書的時候,就如同一位閱盡滄桑的老者講述一段一段我們未曾經歷的故事。這些故事看似遙遠,我們未曾體驗和經歷過;又如此真切,歲月逝去了,但城還是那些城,街有時候還是那條街。

其實,《七千里流亡》這本書讓我感觸最深的,也讓我最感動的是劉可牧先生在故事敘述中有意無意流露出的那種家國情懷的憂患意識。這或許是因為那代讀書人接受的國文教育在他們身上的自然反映,但這種心態似乎在我們這代人身上近乎絕跡了。我們更多地關心的是我們自身的利益、前途、職稱等等。

另外,我們讀的歷史,或者接受的歷史教育往往是宏大敘事的,比如說某年某月發生了哪一場戰爭,哪一場戰爭具有決定性意義等等。這樣的歷史,是坐標式的,是歷史長河中的一個個的節點,其中的人物也往往是王侯將相或歷史名人,我們看不到普通人的身影。或許,在這樣的宏大敘事中,普通人只是一些背景或符號,是幾千萬人之一,我們看不到他們的愛恨情仇、悲歡離合。或許,普通人在這樣的宏大歷史中根本不重要。可是,在今天,我們不但關注宏大歷史,我們還關注一個一個具有鮮活生命、真情實感的個體的命運沉浮和真情體驗。或者說,如果將我放入那個人的背景中,我會有怎樣的選擇與感受。

在後現代主義來臨時,人們關注的興趣也逐漸從歷史的車輪轉向了路邊的小草。這些路邊的小草就是普通人的命運。劉可牧先生的這本《七千里流亡》給了我們這樣一個機會。讀這本書可以得知,那個時代從劉先生讀書的那所中學能夠自願一路向西顛破流離的人並不多,而經歷過這些又能夠用文字記錄下來的人就更少了。對於敘述那段教育和流亡史來說,這本書如果不是絕無僅有,也是世所罕見。

《七千里流亡》這本書是在作者劉可牧先生過世後,由其子劉庚子先生整理,並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的,算是一本遺作。這本書,不是虛構的故事,而是真實的經歷。我一直覺得,這類書適合具有細膩情感的人,或者具有真性情的人讀。讀這種書,可以讓我們面對真實的自我,在接近情感和精神維度的地方以另一種方式面對往昔的歷史,碰觸一段不被人察覺的歷史和人情的細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實話實說真的很難 的精彩文章:

《食葷者》:阿耐,在社會上打拚,誰都不是吃素的
《奇石》:何偉,想接近真正中國,唯一方法是在中國長時間的生活

TAG:實話實說真的很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