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互聯網,讓博物館的生態改變!

互聯網,讓博物館的生態改變!

公元前284年,托勒密一世於亞歷山大港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博物館。兩千多年後,雖然這處遺址上的博物館已經蕩然無存,但博物館已經遍布世界各個角落,作為人類歷史文化的承載之地,博物館正隨著技術發展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如今當我們走進博物館,除了電子導遊講解器外,很多博物館出現電子觸摸屏、二維碼,通過掃碼,用手機就可以直接了解到展品信息及展品的三維立體圖像。還有些博物館把展品搬上網路,讓更多人可以足不出戶了解人類的歷史、文化。

不僅在展現形式上,在場館的宣傳、管理等方面,都因大數據、人工智慧、虛擬現實等技術的運用而讓博物館越發吸引人。

1雙微系統

雙微系統即是微博與微信。自2009年新浪微博內測和2011年微信推出後,雙微逐漸滲透到各個領域,博物館業也將其納入數字化進程。

目前,國家博物館的官方微博粉絲超過178萬,基於微信平台的微信語音導覽正在取代傳統的人工嚮導和解說機。前者給予了博物館自我發聲與溝通觀眾的平台,後者則讓參觀者能更自由、靈活的聆聽藏品背後的故事。

國家博物館官方微博

國家博物館官方微博與參觀者互動

參觀者使用微信語音導覽

2AR技術、三維全景

AR技術,即現實增強技術,它通過將信息實時展示於現實物品之上,增強我們對物品屬性的認知程度。它與博物館的結合,賦予了藏品新的生命,使得冰冷的藏品以鮮活的方式再展現,具有很高的互動性和參與性。

以指觸傳媒的文博類AR卡片為例,只需通過手機APP掃描卡片上的二維碼,卡片上的藏品便躍然於空間之中。

你能任意的旋轉、放大「手中」的藏品,讓他動起來,也能和小夥伴一起零距離觀摩和研究文物,滿足我們的觀賞熱忱。目前,文博類的 AR卡片現在已經在首都博物館,陝西省歷史博物館等博物館發售。

陝西歷史博物館文物魔卡

三維全景,是基於全景圖像的真實場景虛擬現實技術。「百度百科數字博物館」是國內博物館數字化的先行者,自2012年初正式上線,目前已上線218多家在線數字博物館。

曾刷爆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的「雲岡石窟全景數字博物館」就是其中一員。點擊進入後,宏偉大氣的三維全景圖像便呈現在眼前,可以隨意縮放、全方位調整視角,伴隨著音樂與講解,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般的感覺。

甘肅省博物館臨時展覽「絲綢之路——大西北遺珠」的三維全景展示,則突破時空的限制,延長了臨展的生命,拓寬了臨展的受眾。

雲岡石窟全景數字博物館

雲岡石窟阿彌陀佛像語音介紹

「絲綢之路——大西北遺珠」的三維全景展示

33D列印、元素新生

3D列印是一種快速成型技術,在國外的博物館業有較成熟的應用。一方面,它解決了易碎藝術品巡展的問題。

美國著名博物館Peabody Essex博物館(PEM)在一場名為「美國史詩:Thomas Hart Benton與好萊塢」的展覽中,就用3D列印技術複製出了一件藝術品的粘土模型。參觀者能觸摸設計草圖,獲得別樣體驗。

另一方面,3D列印技術的普及讓每個人都能成為一個「自造者」。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順應潮流,發布了一個小冊子,指導工作人員和遊客如何3D掃描複製藝術品並將其3D列印出來。 參觀者在小冊子的指導下,能擁有自己的小藝術品。

此外,當後現代主義的解構思想風行於世,藝術元素的再創作已非新事。荷蘭國立博物館踐行「Close to」的數字化策略,將藏品帶入公眾生活。其中,2012年成立的Rijksstudio是荷蘭國立博物館對該策略的實踐。

該網站鼓勵使用者建立屬於自己的典藏展。用戶可以輕易探索圖像,再利用、創作與分享到該網站平台,目前已經有202,300個個性化平台(持續增加中)。

除了專屬個人典藏展外,博物館於2013年開啟Rijksstudio獎,每年評選一名獲獎者,前十名將有機會在博物館展示自己作品。

Rijksstudio官方首頁

歐洲博物館聯合會(NEMO)出版的報告《博物館四大核心價值》中指出,博物館有著巨大的社會價值、藏品價值、教育價值和經濟價值。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人口素質提高,人們熱衷於較為高端的藝術文化帶來的美的享受,博物館也逐漸成為人們新的休閑方式。

運用新技術推進博物館的數字化進程,利用當代科技為那些發生在很久以前的事情講述一個更好的故事,讓人與物、人與人建立更緊密的鏈接,也許有一天,你也會擁有自己的博物館奇妙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藏天下 的精彩文章:

人走房空的古村能用數字化拯救嗎?
在懸崖邊上的壁畫也能觸手可及?

TAG:樂藏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