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湮沒數千年的三星堆如何揭開神秘面紗?

湮沒數千年的三星堆如何揭開神秘面紗?

原標題:湮沒數千年的三星堆如何揭開神秘面紗?

「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


拂去歷史的塵埃,回望三星堆遺址的發現、發掘,從1929年露出冰山一角,到1986年發現祭祀坑,再到各種精美文物出土,三星堆遺址的考古斷斷續續進行了80多年。在這片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人們找出了距今約3000至5000年的古蜀國文明。


「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一個湮沒近五千年的三星堆「古文化古城古國」在考古人的辛勤耕耘下,已經逐漸揭開神秘的面紗,展現在世人面前。考古專家表示,目前發掘總面積尚不足其十分之一,三星堆傳奇的書寫,還在繼續……

收藏周刊記者 陳福香


1929年:


偶然發現揭開了三星堆的面紗


1929年春天,當時的四川省廣漢縣中興鄉真武村,農民燕道誠帶著他的兒子燕青保,在自家院落附近的一條倒灌溝渠工作,因流水不足,父子倆放下農家的水車工具,用鋤頭挖坑,以便蓄水。


幾鋤頭挖下去,突然,一聲脆響,鋤頭挖到石板上。父子倆詫異,撬開寬厚的石板,滿坑玉器在春陽下熠熠閃光。父子驚疑,慌忙蓋住石板, 取走水車工具,好像一切都沒有發生過……

燕道誠發現的「玉石坑」,就在這三個高聳的土堆附近。燕氏父子挖出的土坑,按想四壁是石頭壘砌,玉器是不會和泥土混裹的。後來清點,出土有包括石璧、玉璋、玉琮、玉圭、玉圈、玉釧、玉珠、玉斧、石矛等400餘件玉石器。


廣漢發現遠古玉石器的消息不脛而走。1931年春,在廣漢縣傳教的英國傳教士董宜篤聽到消息後,立即找到當地駐軍幫忙宣傳保護和調查,並將收集到的玉石器,交給創辦並首任華西協和大學博物館(今四川大學博物館)館長兼文化人類學教授的美國人葛維漢,放在華西大學博物館保管至今。(注:上世紀50年代初,經考古人員勸說和地方官員動員,燕道誠將當年珍藏在家餘下的玉石器捐了出來。)


幾年後,葛維漢受廣漢縣長羅雨蒼邀請,在燕家院子附近進行了科學的考古發掘,葛維漢因此提出了「廣漢文化」的概念。而1934年的這次發掘,既是三星堆歷史上第一次,也是西南地區歷史上第一次科學發掘。


自此,三星堆,原本靜謐的一方僻壤,成為學者們探秘的熱土。陶宗伯、董宜篤、戴謙和、葛維漢、鄭德坤、馮漢驥、郭沫若、童恩正…… 眾多學者的研究與探索,「洞開了古蜀文化的大門」。


1986年:

三星堆遺址兩坑出土文物1700餘件


歷史的車輪在前進。1986年,又是一鋤頭。這次,一個工人燒磚取土,竟一下挖出了玉器,地下的寶庫終於等到了面見世人的機會。


重器先後面世,先是一個木芯包黃金的手杖,然後是金、銅、玉、象牙等材質的文物400多件,數天之後,考古人員終於看到了青銅器。滿坑滿谷的青銅器,形狀怪異、前所未見的青銅器。


祭祀坑發現的第10天,當年的四川文物考古研究所人員陳顯丹在《三星堆遺址一、二號坑發掘日記》中寫道:7月30日凌晨,白天發現的「木柱」原是被火燒過的象牙,發掘工作越來越細,進入目前的工作可以說基本上靠竹籤,幾乎是一點兒一點兒進行。在坑內清理約一半的範圍時, 已發現有10枚象牙、8個銅人頭像,完全是模擬人頭像大小而製作的。凌晨2點30分,當我在坑的西北壁的中部用竹籤和毛刷清理時,突然一點黃色的物體從黑色灰渣中露了出來,我繼續清理,發現它是黃金製品,再繼續清理下去,發現上面刻有魚紋,再繼續,發現上面還有其他的紋飾, 而且彎彎曲曲越來越長。此時我開始緊張起來,心想這可能是古蜀王的一條「金腰帶」。

陳顯丹為何這麼想呢?因為在此之前,曾在什邡發現了一條十二生肖的金腰帶。「此時此刻,我一方面為這一重大的發現而感到高興,另一方面又為這一發現感到緊張。我趕快把其他正在睡覺的人員叫起來,和陳德安商量如何應付目前的情況。」陳顯丹在日記中寫道。


清理工作在繼續,發現的文物也越來越多,「金腰帶」的清理也在繼續,不久,這條「金腰帶」的全貌也現了出來,原來這是一枚象徵古代蜀王王權的「金杖」。上面除刻有魚紋外,還有鳥紋和頭帶王冠的人頭像,總長為1.42米。清晨5點剛過,縣委、縣政府在接到這一重要報告後,立即派人到現場維持秩序。此時我才放下心來,併當眾向大家宣布:「我們發現了古蜀王的金杖」。這消息一經傳出,立即引起了轟動,當天來看的人絡繹不絕。


據了解,黃金杖用純金皮包卷而成,出土時已壓扁變形。這件器物在入土前遭受過人為的毀壞,但上面長達46厘米的手刻圖案仍然清晰。


這批出土文物有青銅人頭像13件,青銅人面像、跪坐人像、銅戈、銅瑗等青銅器178件,以及玉器129件、石器70件、陶器39件、海貝124枚、金器5件。擺放在一起,蔚為壯觀。這個考古坑被定性為祭祀坑。很快,這個祭祀坑的名稱前面又被加上了「一號」二字——又一個祭祀坑被發現了。


三星堆遺址兩坑出土文物1700餘件,包括青銅大立人、青銅人頭像、青銅神樹、青銅神壇、金杖等一系列造型奇詭的器物,與同時期其他考古學文化的器物風格大相徑庭,這也是三星堆遺址緣何成為令世人矚目的發現。


延伸閱讀


三星堆廢棄時間或推後50年


近幾年,考古工作者還發現了帶「宮殿區」性質的高等級建築群、外廓城北城牆。而青關山土台最新勘探結果表明,三星堆遺址在西周時期 ,至少在西周早期仍比較繁榮。


作為古蜀國歷史的重要見證,位於四川省廣漢市的三星堆遺址的發現,為世界揭開了神秘古蜀文化的面紗。那麼三星堆城址究竟是何時廢棄的呢?後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遺址工作站副站長冉宏林表示,三星堆城址廢棄時間或應往後推大致50年。


在今年10月的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上,大會專門組織的「古蜀文明及四川考古專場」引發廣泛關注。冉宏林在現場以《三星堆城址廢棄年代再考》為題進行了演講。冉宏林表示,一直以來,三星堆和金沙兩個古蜀國都城的廢棄和啟用交接時間都定在商代晚期偏早的公元前1200年左右。但經過重新審視三星堆祭祀坑和金沙遺址的年代,再結合三星堆遺址最近幾年的新發現,上述觀點發生了改變。


「此前我們在發掘三星堆遺址青關山土台的過程中,在南側大型建築群和北側青關山城牆之間的凹地中發現了一個灰坑,出土了大量完整的或可復原的陶器。」冉宏林介紹,這些陶器在以往的研究中,將被歸到三星堆遺址的第四期,即三星堆城址的廢棄時期。但通過與遺址北側新發現的藥鋪遺址出土的文物進行對比,發現這組陶器的出土意味著三星堆遺址第四期的時間還可以再進行細化。


冉宏林介紹,與陶器共同出土的還有玉器、金箔、綠松石、獸牙和銅渣等,經研究,這些遺物都和以上陶器為同時期文物。由此可證實,三星堆城址在此時並未廢棄,甚至還有城牆補築的現象。「這些發現意味著,作為古蜀國都城的三星堆城址被廢棄的年代可能要往後推移大概50年,也就是公元前1150年左右。同時,由於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作為古蜀國都城的時間是前後相接的,因此金沙遺址作為都城的年代也將往後推移,即商代晚期偏晚階段。」


(參考文獻:陳顯丹:《三星堆祭祀坑發掘記》、中國國家博物館《三星堆遺址堆堆的發現絕非偶然》,中國新聞網等媒體。本版圖片來源: 中國國家博物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快報 的精彩文章:

誰說男人「不要臉」?
維密咖啡廳里玩味大秀後台

TAG:新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