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門十規》,道人成長的規化書

《道門十規》,道人成長的規化書

眾所周知,《道門十規》是道教規戒科律之書,是明永樂年間嗣漢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制訂的。

其內容列述了十方面的規範,包括了住持領袖、雲水參訪、立觀度人、金谷錢糧、宮觀修葺等規則。

《道門十規》雖是針對明永樂年間的道教狀況制訂的,讀其道教源流、道門經篆、坐圜守靜、齋法行持等內容,其中精微的思辨與詳細的戒律規定對規範當代道門以及對道教將來的健康發展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

天師祖庭龍虎山(資料圖)

張宇初真人是張正常真人的長子,於明洪武十年嗣教,洪武十三年受「正一嗣教道合無為闡祖光范大真人」。

後世也稱四十三代天師,總領天下道教。張宇初天師天資聰慧,自幼勤奮好學。

除學習祖天師傳下的道學和道法外,張宇初真人還深研四書五經、琴棋書畫,他心無旁騖、專心致志地不斷學習,夯實了若谷的心胸和淵博的道學知識。

其高尚的學風、高深的道法和淵博的知識使他贏得了當時士人知識分子的認可和讚美,正如開國大學士宋濂所贊:「穎悟有文學,人稱列仙之儒。」

又說「國初名僧輩出,而道家之有文者獨宇初一人。」這足以說明張宇初天師在明朝的影響之大。

正因為張宇初天師高深的道德,才有了他的「奏建大上清宮」之請天隨人願,於是道教第一次擁有了國家級的辦公場地和教學基地;

才有了他「受敕諭編修道書」而為後世道教留下了寶貴的、最完整的道教典籍——《正統道藏》;

才有了他為肅整道教整體面貌而上書、編撰的《道門十規》。

張宇初天師奏建大上清宮(資料圖)

那麼,是在什麼樣的社會背景下,張宇初天師才深思熟慮地寫出了這部不因時變而皆有可用的經典之作呢?

在奏書的開頭,我們找到了答案,說明的正是編寫十規的目的,原文如下:

「念吾道自近代以來,玄綱日墜,道化莫敷,實喪名存,領衰裘委,常懷振迪之思,莫遂激揚之志。玆蓋伏遇聖明御極,神睿統天,偃武修文,成功定難。聖德合於天心,禎祥疊見;

皇猷孚於華夏,道德斯昌。實道門千載一時之遇,成太平萬世不湮之典。是用旦夕,搜辨前代定規,群師遺則,撰成《道門十規》。

志在激勵流風,昭宣聖治,永為奕世繩規,玄門祖述,庶几上不負朝廷崇獎之恩,下有資道流趨學之逕。

其茂闡玄元之化,益宏清靜之宗,陰翊邦祚,大振教謨,深有望於將來,期永規於厥後也乎!」

從這段文字看,天師高瞻遠矚:《道門十規》是在「念吾道自近代以來,玄綱日墜,道化莫敷,實喪名存,領衰裘委,常懷振迪之思」這樣的改革思變的時代背景下發展出來的。

放眼今日,《道門十規》與當代宗教管理條例中的部分內容大有相通的地方。

嗣漢天師府第(資料圖)

《道門十規》有十大條,分別是:道教源流、道門經籙、坐圜守靜、齋法行持、住持領袖、雲水叄訪、立觀度人、金谷錢糧、宮觀修茸等。

這十大條為道人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規範和行為準則。在新時代,國家也對各種思想宣傳的工作做出了規範。

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對傳統文化提出的要求是:「要把傳統文化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要把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

而《道門十規》,正是我們道教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的那部分。下面我們引用《道門十規》中「道門經籙」、「立觀度人」二規來說明。

如道門經籙一說中,他首先說:「太上三洞諸品經典,乃元始天尊,靈寶天尊,太上道德天尊金口所宣,歷劫相傳,諸師闡化。」強調了經典的出處和來歷。

它們都是三清爺金口所宣,諸師闡化而流傳下來的。接下來張宇初天師又對經典大致分類:「若元始說經,當以度人上品為諸經之首,靈寶說經,當以定觀內觀為要,太上立教,當以道德日用為規」。

這段主次分明,範圍劃定,簡潔明了。

其次,天師的論述也細化了一些,提出修行的基礎經書目錄。他將道經分為「內則修己,外則濟世度生」兩種。

「內則修己」的經典列舉了「《虛皇十九章經》、《洞古經》、《大通經》、《升天經》」等入門諸經。

至於「濟世度生」,他列舉了「《黃帝陰符經》、《玉樞寶經》、《北斗經》、《救苦經》、《五廚經》、《生神章》、《九幽仟》」等經典。他指出,這些經典都是「入道之梯航,修真之蹊徑」,」是以從道之士,先當恭敬神明,焚修香火,積極誦經皈依大道」。

天師介紹了經典的來歷、作用以及日常的修行方法。這部分就把經典中具有代表意義的那些加以提練闡明,利於教眾學習。

念誦仙經(資料圖)

道門經籙中,天師引用前人仙師的話,指引道徒如何誦經:「仙師雲,經以斂心,經久著念,使晨夕能焚誦不輟,消除魔障,增廣道緣,誠為方便中第一事也」。

並要求誦經的時候「默與心神交合,心念無二,句字真正,調養正氣」,不能「口誦心違,形留神往,不存誠敬,手怠足揚」等。

對於祈福活功中為齋主的誦經,天師也規定了原則:「持敬有誠,以致齋主之敬,以通信向之誠,庶不致虛受齋供布施」。

誦經中不能「語言接對,嘻笑談諧,思念不專,熏穢披誦」。天師的這些要求,仍符合當代的每一個道人,也有利於更好地展示道教文化。

又如,論及「立觀度人」的部分尤其符合當代的宗教政策:「必得其人,然後聽言觀行,審察詳實,為其登名臘籍。長幼各依齒敘,不得徇私紊亂。書記會眾,舉試道門經典,務要習熟諳通,掌籍類名,申送道司,俟度牒開通,依例申名,朝廷關給,方可簪披為道士」。

即指出,若想成為一名合格的道徒,必須先得到國家的認可,這與當代的宗教管理政策不謀而合。

在有關宮觀修葺的規定中,甚至超越時代地明確反對「商業化」,原文:「凡名山福地,真靈香火之所,修補漏爛,整築牆籬,潔凈道路,肅清壇宇,蓄錄山森,使神明有所依棲,四眾亦獲安逸。

如田糧所用不敷,或資於經醮,或籍於題注,眾力經營,隨宜整葺。亦不得假此名色,在外交接官貴,誘透商賈,強人謀為,非出善願。

因而招惹是非,返為宮觀之累。」這超前的思想背後,是天師智慧的展示。天師針對當時教團的種種不端,特地編寫了這樣通俗實用的規則。

目的是為了改變當時的道風道容,想讓道教團體回歸強大。這些為當時道教的發展所制定的舉措,即使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下,仍然適用,這是多麼偉大的戰略眼光。這也正是「善時動」的體現。

褚遂良手書《陰符經》(資料圖)

《陰符經》云:「知之修練,謂之聖人」。又云:「人知其神之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

新時代,人才輩出,對我們道教徒來說,挑戰更大。我們要正確地認識學習的重要性,歷代祖師理解並實踐《陰符經》,張宇初天師亦是實踐這一經典的代表,

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讓天下人認可;也正是通過不斷的學習,他才成長為歷代天師中的佼佼者。

我們後世道徒只有不斷地加強學習,才能「知其神之所以神也」。英雄註定要經歷挫折和磨難劫數的考驗。受政治影響,張宇初天師在建文帝時期受到了貶謫,離開天師府來到鄉里黃箬峰,構峴泉精舍而居之。

直到成祖繼位,才受詔回府繼續掌教。在困難時期張宇初天師仍孜孜不倦地學習,並於精舍內研習書法和詩詞,遂有《峴泉集》留世。天師和當時的士大夫及高水平的道士們和睦相處,相互學習。

他博大的學識,在後來編修道書時就體現了出來,為後人留下了一部經典大作。在生命的最後,他編寫完成的《道門十規》也為後世天下的道徒指明了方向。

老君曰:「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段話用在天師身上是最合適不過的了。從提出修大上清宮,受命編寫道書,到上書編寫《道門十規》,都是「動善時」的體現。

《道門十規》是規範從道童到道士的修道人士的基礎,給想成為一代有影響力的教職人員或宗師指明了一條必須經過的歷程。

《道門十規》對於今天的道徒來說,是我們道徒的職業道德準則,也是道徒應達到的基本標準。

與時俱進的道教仍煥發著生機(資料圖)

學習應是永恆不變的,不會因時代的變化而哀落。在今天社會日益變化的新形勢下,知識的來源渠道眾多,道教徒更要博古通今,熟讀像《道門十規》這樣的經典。

道徒們要認識到道法自然的規律。自然界的動植物時刻在進化,整個人類也應不斷地學習、進化,如此才能生存下來。

做為一個修道的宗教信仰者,更要精進。自身的小自然,要加強學習,取法大自然,因為只有不斷進化,才不會滅絕。

順應進化、變化的天道大自然,才是符合天道的。接受新思想和新的觀念,並與道教的精髓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服務道教和信眾。

切望道友們努力鑽研道學,以古觀今思明天,為宏揚道教貢獻自己的力量!

(編輯:靈瑾)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恭賀鬥口靈官雷聲不動天尊馬帥聖誕千秋
張誠達道長出席2018「世界宗教文化高層論壇」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