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晉北方言:銅錘

晉北方言:銅錘

原標題:晉北方言:銅錘


文 / 宋旭


說某人愚笨、沒頭腦,懷仁話概言之「銅錘」。如:


你個銅錘,這事別人躲都躲不及,就你往前撲坎。


那孩一個銅錘,丈二高的崖頭一下跳下去了,幸虧沒跌死。


銅錘,應為「蠢儕」之古方言記音。

200餘年前,清代大儒錢大昕(1728—1804)有過「古無輕唇音」和「古無舌上音」之說。其中的「古無舌上音」是說:「古無舌頭、舌上之分,知、徹、澄三母以今音讀之,與照、穿、床無別也;求之古音,則與端、透、定無異也。」即今天的「zh、ch、sh」三母,上古時期讀「d/t」。在鄭張尚芳的《上古音系》中,「蠢」音擬構為「thjun?」,在國際音標中,「t」對應漢語拼音「d」,「th」對應漢語拼音的「t」。「thjun?」音,以漢語拼音拼讀,其音值約為「tun」。


「銅錘」之「銅」,實為「蠢」之上古讀音。



「儕」字,在上古時期聲母為複輔音「zr」。《上古音系》擬構「zri:l」。在《晉北方言:利色,利落》一文中,筆者提出過上古複輔音的兩種單音節化方向,一是保留原音,形成後世所謂的「分音詞」(也稱「緩讀」)。如「不浪」(棒)、「不攔」(拌)、「禿嚕」(墮)、「骨碌/忽碌」(滾)等。二是複輔音的分化。如「考」與「老」,本為一字,上古時期聲母為「kl」,後來隨著漢語單音節化,「考」字保留「k」聲,讀作「kao」,「老」字保留「l」聲,讀作「lao」。那麼,有沒有第三種可能呢?通過對部分「分音詞」及其對應關係的分析,筆者發現,這種可能是存在的。那就是其第二個輔音的「介音化」(即次輔音轉化為介音「y/i」或「w/u」)。如分音詞里的「圐圙/屈略」對應「圈」字,「圈」字上古音系「khron」,其中的「kh」對應漢語拼音「k」,後演變為「q」。而次輔音「r」則轉化為介音「u」,變為「圈」音。「骨喇」對應「刮」。「刮」字上古音「krod」,其中的「k」(國際音標)對應漢語拼音「g」,母音「o」低化為今天的「a」音,而次輔音「r」同樣演化為介音「u」,並形成今天的讀音「gua」。再如「攪」字,上古音讀「kru:」,分音為「圪撈」。其中的「k」對應漢語拼音「g」,清代以後尖團合流歸為「j」音。「u:」音演化為「ao」,其次輔音「r」則演化為介音「i」,即「攪」之讀音——像這樣的音變現象還有很多,我們可將其暫時定義為「次輔的介化」。


具體到「儕」字,其上古讀音為「zri:l」,中古《廣韻》擬音為「dzhai」(高本漢)、「zhei」(李榮),到十三世紀後期,音變為「cay」(《蒙古字韻》),十四世紀的時候演化為「tshai」(《中原音韻》)。但在方言里,「儕」之讀音可能存在另一種演化軌跡:「z」音轉化為「c」(屬同音位互轉),次輔音「r」演化為介音「u」,並與「i」音結合為「ui」,形成方言里的「cui」音。


如是,方言里的「錘」,實際就是「儕」字的古方言音。


「蠢儕」,在《漢語詞典》中釋義有二:其一,亦作「蠢才」、「蠢材」。其二為詈詞。猶言笨傢伙。也就是方言里的「銅錘」、「銅個蛋」。如羅懋登的《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第五十三回:「你這蠢儕!豈不聞二卵棄干城之將,留名青史,竹簡騰輝,怎麼有個不好記簿的?」其中的「你這蠢儕」,翻譯成懷仁話,就是「你個銅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雁門文叢 的精彩文章:

晉北方言:嘎
晉北方言:不色(圪)

TAG:雁門文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