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此心向光明——傳喜法師峨眉山朝禮之行圓滿

此心向光明——傳喜法師峨眉山朝禮之行圓滿

朝聖峨眉山金頂萬佛頂微視頻

朝聖金頂

李白有詩云:「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峨眉之雄奇,形具挺拔之象,勢標嚴峻之儀,高出五嶽,冠絕九洲。

然而名山形勝,自以心契,不以目窮。況峨眉聖境,自古便是普賢大士應化之所。當入于山中,或躋於頂上,峰巒之涵賾,雲水之蘊奧,令人睹境明心者,皆是菩薩興慈運悲,導化眾生之行願。

普賢菩薩者,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 約自體說);曲濟無遺曰「普」,鄰極亞聖曰「賢」(約諸位說);德無不周曰「普」,調柔善順曰「賢」(約當位說)。在大乘佛教里,普賢菩薩與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合稱華嚴三聖。

大光明藏

2018年11月12日至13日,懷著虔誠的皈仰之情,傳喜法師一行朝禮峨眉聖境。

迭嶂層巒之中,海拔三千多米的金頂之上,大乘氣象恢弘萬千。永明華藏寺,金殿與銅殿光明浩漾,交相輝映。

佛殿之外,四面十方普賢金像慈悲凝望著芸芸眾生。佛像高四十八米,代表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十個方位,又意喻普賢菩薩十大行願。

菩薩具遮那之全體,結華嚴之大義,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峨眉山也稱大光明山,即是普賢菩薩,也表諸佛大光明藏。這光明寶藏,只有積累廣大資糧,以智慧心眼才能見到。

在佛教中,《普賢行願品》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這部經,是釋迦佛陀於菩提道場成道後的內在境界——過去、現在、未來一片覺性大光明海。

大方廣

「大方廣」,代表佛性的「體、相、用」。這佛性的本體、相貌和作用,諸佛如此,眾生亦是如此。而普賢菩薩,與十方諸佛、一切眾生同一體性。在普賢菩薩的眼裡,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皆是佛相,一片光明。

由金頂眺望,雲海之中,峨眉最高峰萬佛頂絕壁凌空,巍然而立。

萬佛頂

萬佛頂上,高二十一米的萬佛閣,主體四層,莊重瑰偉。懸於樓頂的「祝願古鐘」,經日月逾邁,依舊振響出大雷之音。

在《楞嚴經》中,普賢菩薩自述:「我已曾與恆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修普賢之行,必先悟入毗盧性海。毗盧性海,即眾生之佛性。佛性同體,故曰大乘。

「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合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 (《楞嚴經·普賢菩薩圓通章》)

「是人若坐、思惟此經,爾時我復乘白象王,現其人前;其人若於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轉復精進……」(《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普賢菩薩悲智雙運,無有痕迹。

此時正是宇宙澄清。山間兜羅綿雲鋪陳千里,如大海揚波,閃爍飛動。雲海漫漫,仿若可見那時百城煙雨,文殊菩薩遙遙伸手為善財童子摩頂。一路走來,每位佛子都離不開善知識的加持。這善知識,即是文殊菩薩,即是諸佛智慧。

報國寺

由萬佛頂而下,峨眉山麓的報國寺,紅牆圍繞,偉殿崇宏,為峨眉入山之門戶。寺中,有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所書「七佛偈」木屏四條,恭錄著七佛慈悲教言。

《普賢行願品》云:「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而這座大光明山,佛光晝現,聖燈夜來,光明到處,了無黑暗,正如普賢菩薩之行願,亘古今而無隱滅,盡來際以啟群生。

迴向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迴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聲 明

本文由「佛教慧日」微信平台原創

轉載請註明出處

公眾號:fojiaohuiri60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喜法師 的精彩文章:

風水與修行的奧秘
「烹山蔬」,「漱石泉」——看陸遊的長壽秘訣

TAG:傳喜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