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三十七個頌詞 生生世世修行——《佛子行》 第8課

三十七個頌詞 生生世世修行——《佛子行》 第8課

《佛子行》

三十七個頌詞 生生世世修行

第八講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

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己三、於施主斷除貪戀:

為求利養相互爭,失壞聞思修事業,

故於親友施主眾,根除貪執佛子行。

為追求名聲地位、財富利養而發生爭執,主要是以貪執親友或施主所致。現在很多人希求財富恭敬等世間八法,經常與人發生衝突矛盾,失毀自己的聞思修行等正法行為。大家都清楚,佛法就是教法和證法,這要依靠聞思修行來弘揚,如果沒有聞思修行,光是修經堂或者作慈善,只是佛教的一種象徵而已。倘若整天爭名奪利,為了名聞利養而奔波,那絕不可能有聞思修行的機會。所以說,對親人施主的貪執一定要斷掉,斷除貪執就是大乘佛子的崇高行為。

現在很多人對施主的執著比較嚴重,「這是我家的施主」、「這是我的大董事長、大老闆娘」,很多人特別喜歡用好聽的名稱來稱呼,修行人整天貪執他們、與他們聯繫,逐漸相續中的佛法功德會毀壞的。以前的一些禪師,如虛雲老和尚及其弟子,終年與世隔絕,在山裡精進修行,看了他們的傳記,確實非常隨喜。噶當派和我們寧瑪派的一些高僧大德,也是畢生住在寂靜的山洞裡,朝拜了他們的修行聖地,也是羨慕得不得了。所以真正的修行人與世人關係不是很密切,不像現在所謂的修行人,整天在電話本上寫黃老闆、白小姐、苟縣長、朱書記……作為一個修行人,除了必需的生活資具和簡單的齋飯外,應該像蜜蜂在花中采蜜一樣,在不損害施主、也不損害自己的情況下,與施主淡淡相交。以前老堪布給我們講的時候說:「施主對你非常熱情、經常供養,但你以後不聯繫他的話,可能他覺得你沒有良心。世間人的觀念就是這樣,我對你好,你也應該對我好,需要有一種禮尚往來。可是真正的修行人,如果整天在這上面糾纏不清,修行一定會受到損害的。」

所以我們對施主親友不要過於貪執,即使不能斷掉所有的關係,也不要動不動就打電話。那天我問一個道友:「聽說你電話打得比較多,為什麼?」他說:「我給施主打電話,他對我恩德很大,買房子都是他給的錢。經常不聯繫的話,害怕他生氣,所以我一個禮拜打一次電話。」這樣做真的對修行沒有多大意義,小乘律部中云:「名譽及利養,愚人所愛樂,能損害善法,如劍斬人頭。」利養和名聲是愚者特別喜歡的,它能毀壞自相續中的善法,猶如寶劍斬斷人頭一樣,會徹底斷除自己的修行。

古大德最害怕與世人有牽連,而現在的初學者根本不知其中厲害,反而認為供養的施主越來越多,自己修行越來越成功。這個頌詞主要是針對精進修行的出家人,但對在家人也同樣適用,如果經常被名聞利養所束縛,修行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佛陀在《彌勒請問經》中講了利養的22種過失,又講了斷除利養的14種功德,最後告訴彌勒菩薩:「若有菩薩,智慧聰敏,於此功德,能如是知。」

放眼整個世界,世人終日奔波忙碌,不外乎是為了名利。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鎮江金山寺,他看到山腳下大江東去,千帆競駛,便問寺中老和尚:「你在這裡住了多少年了?」「二十多年了。」「你可知道每天來來往往的船只有多少?」老和尚說:「只有兩隻,一隻為名,一隻為利。」乾隆皇帝聽後連聲稱讚:「妙、妙!」

確實,站在四通八達的城市街頭,行人車輛川流不息,人們無非是為了地位名利而奔波。其實世界如此廣大,一個人吃得也不是很多,想生存並不需要那麼勞累。但現在的世人就像蚯蚓一樣,即使大地非常廣袤,它也害怕沒有吃的,成天在地里鑽來鑽去。究其原因就是自己的貪慾無法控制,所以接連不斷地在忙碌。

在如今的末法時代,修行的違緣比較大,尤其是出家人,能從名聞利養中解脫出來的少之又少,猶如火中紅蓮般罕見。阿底峽尊者說:「緊緊縛出家,利養與恭敬,彼中得解脫,猶如火中蓮。」外境的誘惑特彆強,在這樣的氛圍中,無論漢地還是藏地,出家人不顧利養,一心一意地憶佛念佛,精進修證,希求菩提正道,真的是寥寥無幾。

現在已經入秋了,藏地會變得越來越冷,過一段時間,很多「高僧大德」就會紛紛跟漢地聯繫,每天都要翻日曆,考慮什麼時候出發才吉祥。雖不能排除個別大德是去利益眾生,但相當一部分是為了利養。因此阿底峽尊者的那句話,希望大家能牢牢記住。現在外面很多違緣自然具足,修行的順緣極其微弱,在這種情況下,只有以知足少欲的心態,修持傳承上師留下來的甘露教言,對一切財物名聲都不貪求,才有機會獲得解脫。無著菩薩云:「知足具慧最富裕,不貪一切最快樂。」這句話講得非常好,一個人若具有知足少欲的智慧,那他已經成了第一富翁了,什麼都不貪執是最快樂的。否則始終貪得無厭,縱然擁有世間上的一切,心裡仍會覺得不快樂。比如一個家庭里的人,倘若沒有嚴重的貪心嗔心,縱然不是很富裕,每個人也會有安全感,過得特別開心;如果一個人貪心特別大,嗔心特別厲害,就算他有幾百萬的財富,全家也會不快樂。

所以調整自心非常重要,假如整天都希求名聞利養,那就不叫修行人了。不管是居士、出家人,大家應該看看外面的世界在追什麼?不斷去追會不會很累?自己能不能真正厭離這些?只有經常以傳承上師的教言來調整相續,生活才會過得比較充實、有意義。

本論若結合噶當派的教言來講,每個頌詞應該可以發揮很多內容,但是鑒於時間關係,我在這裡只是作個簡單介紹。

己四、斷除說粗語

惡言刺傷他人心,亦失菩薩品行故,

莫說他人不悅詞,杜絕粗語佛子行。

如果不經觀察隨便揭露別人過失,說特別難聽的粗語,將會擾亂他人的心,對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來講,則失毀了菩薩的高尚行為[1]。因此,不管在什麼場合中,與什麼樣的人交往,都應該說溫和悅意、具有實義、吐詞清楚的語言,千萬不能說讓人不歡喜、刺傷人心的話,杜絕粗語是大乘佛子的行為。

大乘行人的三門當中,語言戒律至關重要。佛經云:「故當說柔語,莫言不悅語。若說悅耳語,成善無罪業。」一定要說柔和的語言,千萬不能說刺傷人心的話,如果說了悅耳的語言,說者不會染上罪業,且生生世世都會種下善妙菩提的因緣。現在有些人可能是道德修養不夠吧,說一些有意義、慈悲菩提心方面的語言,怎麼樣也憋不出來,而說些亂七八糟,尤其是罵人的髒話就非常有能力,嘴巴也特別會說。有些佛友也是如此,讓他講個簡單的顯密教言,好像嘴裡含了石頭一樣,一個字也吐不出來,然後若說別人的過失,那時候石頭已經拿出來了,口才相當好。

現在的社會特別顛倒,網上儘是教你罵人的竅訣,什麼罵人網站、罵人大全、罵人的精彩故事、罵人的片段等等,造惡業的話,一個比一個厲害。有些人寫書也是讓人怎麼樣鍛煉口才、怎麼樣罵人,那些沒有道德、修養不高的人,對於這些一學就會。以前我們在讀書時,開始時什麼漢語都不懂,但是漢族罵人的話,我現在還記得非常清楚,這種教言在肚子里很豐富。可能你們很多人也是這樣,跟素質比較低的人接觸久了,對高尚的知識一無所知,但那些不堪入耳的話,隨隨便便就能說得出來。

其實說話也可以體現一個人的素質,如果自己為人處世、道德教養不錯,那麼跟別人交談時,語言柔和悅耳,所講的內容也處處是道。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對別人說特別刺耳的語言,好長時間都沒辦法恢復過來。我們藏人有些說法是:「雖無箭尖利刃語,亦能刺入人心間。」「用刀砍的傷口有癒合的機會,惡言的創傷很難以癒合。」

我們應該經常觀察自己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可惜的是,現在很多人沒有這種機會,也沒有這樣的學習環境,甚至學校里的有些老師,也無法給他帶來正面影響。然而若從小就呆在善知識身邊,這方面會培養得很好,根本不會說那些話。《親友書》用蜂蜜、鮮花、不凈糞,分別比喻了悅耳語、真實語、骯髒語這三種語言。我們修行人應該接受前兩者,盡量說具有實義的悅耳語、斷除妄語的真實語,不然的話,一開口就說妄語,說話水分很重,這樣是不合理的。

有些人認為說粗語比較有力量,說粗語容易承辦事情,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這麼一個寓言:北風和南風比武,看誰能把一個人身上的大衣吹掉。北風首先施展威力,猛厲地刮起來,那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反而把大衣裹得更緊了。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那人漸漸覺得渾身暖和,繼而解開扣子,脫掉大衣。良言好比南風,粗語就像北風。愚者認為做事情時,必須用粗暴的語言才能成功,而有智慧的人以婉轉的語言就能把事情處理得非常圓滿。

當然,我說是會說,真正去做的話,恐怕很多道友會笑我的。但是笑我也無所謂,我按照高僧大德的教言宣講,並沒有說我百分之百能做得到。可是道理確確實實是這樣,我自己也有信心每天往好的方面發展,這種願望一直也沒有捨棄過。我有時候非常非常羨慕阿底峽尊者說的一句話:「恆常面帶笑容、以慈悲菩提心、遠離一切嗔怒、以公平正直來交談。」我再重複一遍,「恆常面帶笑容」,不要愁眉苦臉,讓人看了就不舒服。有些人可能是前世的業力吧,長著一臉忿怒相,再怎麼笑也沒辦法。(我看你們每個人現在都面帶笑容,好像特別慈悲一樣,如果時常都能這樣,那真的非常好。但等一會兒下課後,也許為了一件小事就開始發怒,臉上的皺紋馬上積聚起來了。)然後是「以慈悲菩提心、遠離一切嗔怒、以公平正直來交談」。與別人交談時,不要摻雜自私自利的心、污辱攻擊的語言,說這個過失、說那個過失,好像已經天下大亂了,一開口就讓人覺得不舒服。

我們凡夫人應該有一種約束。不過以前不懂佛教的有些道友,現在好像懂一些了,不管做什麼事情自己都會注意,這真的是個進步。否則,肆無忌憚地說粗語,很可能會導致特別可怕的後果。曾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人在餵雞的時候,鄰居的雞也跑過來搶食,他可能脾氣不太好,拿石頭把雞的腳砸斷了。鄰居看見後罵道:「哪個狗雜種敢砸我的雞?」兩人從破口大罵到大打出手,最後一人開槍打死了對方四個人。為了一句粗話,竟然失去了四條寶貴生命。

所以麥彭仁波切在《君規教言論·語言品》中說,世間上的友好與衝突,全是依靠語言而產生,假如說話不掌握竅訣,可能會釀成大錯。作為一個修行人,若連基本的語言規範都不了解,那是值得慚愧的。尤其是學習大乘佛法者,一定要搞明白如何跟別人交流,並且杜絕說粗語的過失。

戊三、修學斷煩惱之理:

煩惱串習難對治,執持正知正念劍,

貪等煩惱初生時,立即剷除佛子行。

眾生具有貪嗔痴等八萬四千煩惱,在分別念的誘導下,逐漸在相續中串習成熟,積習難改。因而,一定要執持不能忘記善法的正念、經常觀察三門的正知之寶劍,一旦煩惱剛開始萌生,馬上用這種武器斬草除根,阻止它在相續中繼續蔓延,毀壞自他的善根。所以,立即剷除一切煩惱,就是大乘佛子的行為。

一個凡夫人,沒有煩惱是不可能的,無論你是出家人、在家人,肯定都有貪心嗔心。其實這只是你不用竅訣而已,真正用竅訣的話,每一個煩惱都可以對治。以前成千上萬的修行人,都是通過對治煩惱而獲得了成就,涅熱巴格西說:「煩惱伺機出現時絕不能懈怠,要立即以對治消滅它。如果實在不能消滅,依靠供曼茶羅、懺悔罪業、祈禱上師本尊、觀想而誦猛咒,便可使之銷聲匿跡。」上師如意寶也常說:「凡夫人不犯戒律、不生煩惱是很難的,但如果有了猛厲的對治心,即使生起,時間也不會太長。若能時時祈禱根本上師、本尊、護法,縱然產生了天大煩惱,依靠諸佛菩薩不可思議的加持,也會馬上斷掉的。」《贊戒論》的後面還說,祈禱蓮花生大士,能夠遣除一切違緣。所以大家在修學過程中,遇到違緣的時候一定要對治。

現在很多人不重視對治煩惱,天天希求表面上的神通神變,實際上這不是正法。仲敦巴尊者說過:「若成為煩惱的對治則是正法,否則是非法。」正法與非法以能否對治煩惱來界限,不管是修什麼法、做什麼善事,關鍵看自己在對治煩惱方面有沒有起作用。如果起到了作用,那就是正法,一定要繼續修持。

我們生起煩惱時,要像朗日塘巴尊者所說:「願我恆常觀自心,煩惱妄念初生時,毀壞自己他眾故,立即強行而斷除。」一旦發現自己生起特別可怕的煩惱,馬上要強行斷掉。以前藏漢有許多修行人,假如自己生起了猛烈煩惱,就不吃不喝,用種種方式來懲罰自己,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倘若沒有這樣,一旦煩惱在相續中串習下來,要改的話難如登天。不要說無始以來的煩惱,就算即生中兩人產生口角,過了幾年仍會耿耿於懷。

習氣是很難以對治的,不僅是凡夫人,即便阿羅漢也不例外。曾有個阿羅漢五百世投生在高貴家族中,養成了傲慢的個性。有一天他來到恆河邊觀賞風景,恆河水神非常歡喜,連忙上來迎接,恭敬地說:「萬分榮幸,尊貴的阿羅漢您老人家來到恆河邊,參觀我們美麗的風景,歡迎光臨……」不等說完,阿羅漢打斷她的話:「你這個小奴僕,還不快快斷流,讓我過河!」水神氣得渾身顫抖:「普通人都不會這樣叫我,你一個阿羅漢,竟然如此污辱我。」她立即跑到佛陀那裡去告狀。佛陀靜靜聽著,然後說:「你不要傷心,我叫他給你賠禮道歉。」說完便和水神一起來到恆河岸邊。

聽了佛陀的教誨後,阿羅漢向水神道歉:「小奴僕,對不起。」水神更加氣憤了:「佛陀,您看,他還在罵我!」佛陀說:「沒辦法,他不是故意的,這是他累世的習氣。」可見習氣相當難斷,目犍連尊者也因前世當過猴子,證果後時常在僧眾中跳一跳,走路的威儀出一些問題。還有些阿羅漢,由於以前當過其他眾生,也會突然大聲呼喚等等。

有些出家人在眾人前威儀非常如法,走路也好、說話也好,特別調柔,看起來都起信心,但若沒有上師、道友時,行為也不一定是這樣。以前有一個道友,我每次看到他,不管是走路、說話,威儀相當如法,吃飯時好像嘴都不用動,慢慢慢慢就吞下去了。但有一次我偷看他時,他在屋子裡把衣服全部脫下來,一個人亂跳亂舞。所以,有些習氣真的很難改掉!

戊四、修學以正知念而成辦他利:

總之一切威儀中,觀心處於何狀態,

相續具足正知念,成辦他利佛子行。

總而言之,上述教言歸納起來,即佛子應於行住坐卧四威儀中,晝夜六時觀察自心處於善、不善何種狀態,行為到底如法、不如法。那用什麼來觀察呢?用正知正念。若不具足正知正念,自己在做什麼也不知道。很多人修行之所以不成功,關鍵在於沒有正知正念,因此寂天菩薩說:「合掌誠勸請,欲護自心者,致力恆守護,正念與正知。」他合掌誠摯地祈請十方修行人,時時刻刻用最大的力量來護持正知正念,假如失去了正知正念,那就如同毀壞了寶瓶一樣,灌多少甘露也無濟於事。

打個比方說,我叫邁克爾的話,經常都要提醒自己:「邁克爾,你在做什麼?有什麼起心動念?今天為什麼要出去?心會不會散亂?」時時對自己加以觀察,修行就會成功,否則隨心所欲、放任自流,隨便怎麼樣都可以,那真的很危險。

三藏十二部經論的教言,歸納起來就是時時護持自心、觀察相續,並要成辦利他事業。朗日塘巴格西說過:「大乘的所為除了利益眾生之外,再沒有了,因此要披上利他的堅韌盔甲。」其他修行教言中也講過,一切威儀當以菩提心攝持,要將菩提心放在首位。

在座諸位都已經發了菩提心,想守護她的話,務必具足正知正念,同時要幫助他人、不損害眾生。昨天我引用了一個教證說,涵蓋大乘之一法,就是觀察自己的過失和維護眾生。這是所有教證的總結,好比做數學題時最後得出結論一樣,前面所講的經論竅訣之精要,就是具足正知正念和利益他眾!

戊五、善根迴向圓滿菩提:

如是勤修諸善根,為除無邊眾生苦,

皆以三輪清凈慧,迴向菩提佛子行。

我們所積累的有漏、無漏一切善根,為了遣除無邊眾生的苦惱,應以三輪清凈的智慧迴向無上菩提。

眾生的痛苦並不是通過其他方式來遣除的,也不是要天天賺錢或者製造一些化學物。許多科學家絞盡腦汁,發明這個、創造那個,只不過是給眾生暫時提供一點方便而已,無法從根本上斷除他們的恐懼和痛苦。要想真正斷除無始以來的各種痛苦,必須要依靠智慧波羅蜜多,以清凈能迴向、所迴向、迴向方式三輪執著的智慧,為利他而迴向大菩提。

當然,這樣的智慧,一般的凡夫無法證悟,但如果以利他心來迴向,也照樣可以獲得這種功德。《入行論》云:「直接或間接,所行唯利他,但為有情利,迴向大菩提。」所作所為直接或間接利益眾生,以此心態進行迴向,即可獲得無上佛果。

這種迴向的功德也非常大,遠遠超過任何一種形象善法,《無盡慧經》中說:「善根迴向菩提,乃至菩提果之間不會窮盡。」這是為什麼呢?佛經云:「諸法依緣生,住於意樂上,何者發何願,定獲如是果。」一切善惡的劃分全部依賴於自己發心,無論在何地、發何願、作何迴向,以諸佛菩薩的加持和自己的發心力,最後肯定會成就的。

尤其《普賢行願品》,是匯入大菩提的金剛語,念誦它來迴向,能獲得不可思議的功德。所以,無著菩薩在做任何善事的末尾,都以「文殊獅利猛勇智,普賢慧行亦復然……」作了廣大迴向。我們迴向時也應如此,假如時間比較充裕、各方面因緣具足,則要念《普賢行願品》等長的迴向文;如果沒有條件的話,以簡單的金剛語作迴向也可以。

迴向的時候應該想:「我今天所造的以此善為主的三世一切善根,全部迴向給有情眾生。」迴向,有賜給、給予之意,即把善根給予眾生,讓他們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而不是迴向給爸爸媽媽升官發財。(你爸爸現在陞官也老了,該退休了,迴向也沒有什麼用了。)現在很多人迴向的就是眼前利益,經常想自己不要生病。其實明天的《快樂之歌》中會講到,生病、不生病都應該很快樂。

世間人的迴向,跟大乘的迴向完全不相同。大家學佛也不能太世間化了。許多大德講經時,害怕下面的人接受不了,就專門講符合他們口味的語言,這樣一來,不能以佛法度化他們,反而被他們度化了。因此方向不能搞錯,給他們正確指點之後,是大乘根基的一下子就明白了,以後也會按照大乘教義去做的。

我們作為凡夫人,正如《前行》中所說,恐怕做不到以三輪體空來迴向。如果觀想往昔的諸佛菩薩、高僧大德如何迴向,我們也如是迴向,這種迴向與三輪體空的迴向沒有差別。故而大家在迴向的時候,應以這種方式來攝持,這是相當重要的!

《佛子行》的三十七頌已經講完了,下面開始講末義。這個比較簡單,所以不廣說,只是在字面上解釋一下。

甲三(末義)分五:一、為何如何造論;二、無誤宣說;三、謙虛請求寬恕;四、造論善根迴向菩提;五、具四圓滿之結尾。

乙一、為何如何造論:

為利慾修菩薩道,依照經續論典義,

諸聖者言而撰著,三十七頌佛子行。

本頌講了無著菩薩以何發心、如何造這部論典的。

他說:「我造《佛子行》是為了利益想修學菩薩道的善緣者,希望未來和現在的大乘行人,依此能得到殊勝的菩提妙果。在造的過程中,並非以分別念自我杜撰,而是依照三藏四續部、阿底峽尊者為主的噶當派大德的教言、傳承上師們的竅決,彙集成了這樣的三十七個頌詞。」

作者造論是有依據的,不像現在的有些人,講經說法、著疏造論從來沒有經教出處,想什麼就說什麼,自己的話已經成「金剛語」了。要知道,因果真的非常可怕,講法者給人傳授務必要謹慎,最好能夠引經據典。我為什麼經常用教證呢?就是害怕自己講偏了、講錯了,按經論的內容去講應該比較保險。

現在很多人不管是造論、說話、給人開導、經常是憑自己的感覺去做。凡夫人的感覺沒什麼可靠的,即使像無著菩薩那樣了不起的成就者,也沒有說「《佛子行》是憑我的想像撰著的」。凡事依靠經論教證,我覺得這在藏傳佛教確實有優勢。

當然,像我這樣的講法者,特別低劣,很慚愧的。如果真正是大格西、大堪布,肚子里全部是經論寶庫,不管講什麼法,一下子來一個教證,一下子來一個理證,都是印度藏地、經典續部的教言。有些老堪布真的讓人特別佩服,他們平時講法、跟人交流,根本沒有世間的粗語綺語,全部是《入行論》怎麼講的、《親友書》怎麼講的、《華嚴經》怎麼講的、《法華經》怎麼講的……動不動就冒出一個教證,一點也不費力。不像我一樣要想半天,有時候偈頌想不起來了,有時候出處想不起來了。

所以大家應該多背一些,我今天是第三次要求你們背《佛子行》了。學院的道友應該在10月1日之前背完,其他菩提學會的成員,甚至凡是聽受這部法的人,都一定要背。小學生沒有背「一三得三、二三得六」的話,用起來翻書是很麻煩的,假如這樣的教言都背不下來,那還聞思什麼?如果能背誦的話,以後也可以多引用教證:「《佛子行》中說遠離惡友佛子行,你就是惡友!」(眾笑)

乙二、無誤宣說:

因吾慧淺無修行,雖無智者所喜詞,

然依諸多經論故,此佛子行定無謬。

無著論師說:「我的俱生智慧非常淺薄,修行智慧也極其微弱,所以在造論過程中,沒有智者所喜歡的華麗詞藻。」這是他的自謙之辭,看傳記我們也知道,他對五部大論完全精通,非常了不起。

他又說:「但也不是憑空捏造、憑想像臆造的,因為我參照了經論的諸多竅決,故從內容上來講,《佛子行》絕對不會有任何錯誤,後人依之修行應該不會走偏。」以此讓我們生起信心。

乙三、謙虛請求寬恕

而諸佛子廣大行,如我愚者難測故,

相違不符等諸過,諸聖者前祈寬恕。

「儘管我認為《佛子行》沒有什麼錯謬,但想來想去也有點難說,畢竟一切佛子的行為浩如煙海、高深莫測,像我這樣智慧淺薄的人,實在是難以揣測。因而,倘若詞句或內容上有錯誤,或者有上下不符、互相矛盾、不符實際等過失,我誠心誠意在諸佛菩薩、空行護法、高僧大德、傳承上師及十方信士面前懺悔,懇請你們予以寬恕。」

我們平時做一件事情,就算自己很有把握,保證不會有錯誤,但為了讓別人感覺舒服,覺得不傲慢,也應該說些謙虛話:「萬一有錯誤的話,我還是懺悔。」這就是智者的表現。寂天論師在《入行論》開頭,也說自己沒有利他心,所以真正有利他心、具智慧的人說謙虛話,大家也知道他肯定在說方便妄語,並不是真的。

乙四、造論善根迴向菩提:

以此善願眾有情,以勝世俗菩提心,

等同不住有寂邊,大悲怙主觀自在。

以此宣說佛子學處所生的善根,迴向給所有的眾生,願他們通達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不墮入有寂二邊。

世俗菩提心是願眾生獲得佛果,勝義菩提心是通達萬法的實相。依世俗菩提心不墮入寂滅邊,依勝義菩提心不墮三有邊,所以依靠這兩種心不會墮入二邊,現前大悲觀世音菩薩那樣的圓滿菩提。

乙五、具四圓滿之結尾:

此佛子行,是為利益自他而教理法師無著於水銀寶洞撰寫。

水銀寶洞,又名屋齊寶洞,是離拉薩不遠的地方。我們學院的有些法師曾去過,說洞里有一尊無著菩薩的塑像。我倒是很想去,但一直沒有去成。因為《佛子行》的加持非常大,藏地各教各派沒有一個不學的。說實話,各派在所學的論典方面,本來是有一定的隔閡,就像漢地禪宗和凈土宗的關係一樣。然而這部論典,不管什麼宗派的人都在學,凡是大乘修行人對這部法的信心都非常大。

如今《佛子行》已被譯為英文、日文、中文等多國語言,無論是哪個教派的高僧大德,對學習本論都非常讚歎。我們若能每天觀修的話,菩提心一定會越來越增長的。因此上師如意寶經常強調讓我們讀誦,傳承上師的教言和金剛語的緣起不可思議,大家若能把它作為自己最主要的修行,儘管只有三十七個頌詞,但它的內容也包括了生生世世的修行目標。

當然,我們是業力深重的凡夫人,這些完全能夠身體力行,確實有點困難。可是以這麼好的法經常約束自己、提醒自己,如來藏的光明定會自然而然現前的。在那個時候,任何煩惱也不能摧毀我們,就像阿底峽尊者所說,具有正知正念或者體悟空性的人,成千上萬的煩惱魔軍也無法危害。

好,今天就講到這裡,下一堂課講本論作者所造的《快樂之歌》。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迴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嘆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迴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1]「四攝」要求恆常用愛語來利益眾生。

-----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索達吉堪布教言彙集 的精彩文章:

以佛教內觀培養理性的青少年

TAG:索達吉堪布教言彙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