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他29歲自殺,只拍了一部電影,卻獲得昨晚金馬大獎

他29歲自殺,只拍了一部電影,卻獲得昨晚金馬大獎

《大象席地而坐》獲金馬獎最佳影片

這是導演胡波第一部、也是最後一部電影

走進電影院

將是對這位29歲自殺青年最好的紀念

胡波

昨晚,第55屆金馬獎落下帷幕,內地青年導演胡波的電影《大象席地而坐》(以下簡稱《大象》)爆冷獲得最佳劇情長片大獎,此外還獲得了最佳改編劇本和觀眾票選最佳影片。

然而,胡波本人卻無法上台領獎。去年10月,29歲的胡波(筆名胡遷)自縊身亡,留下一部電影,三本書,和幾部短片。

代替他領獎的母親,在金馬領獎台上泣不成聲,頒獎嘉賓李安給了她一個深深的擁抱,成為本屆金馬最暖心時刻。

胡波死後,關於他為什麼自殺的說法眾說紛紜。他的製片人、著名導演王小帥和妻子劉璇被推上風口浪尖。據說胡波曾因堅持4小時的片長與他們發生爭執。

然而真相如何,我們可能永遠也無法知道。能看到的,只有胡波留下的這部時長4小時的電影。

金馬的頒獎詞,說《大象》是一部向殘酷現世咆哮卻飽含詩意的作品。

《大象席地而坐》是胡波執導的首部長片,也是他的遺作。四個人物在一天之內遭逢,把生活里的難堪以及無力感,揪結成最後不顧一切前往滿洲里尋找傳說中的席地而坐的大象,是一部向殘酷現世咆哮卻飽含詩意的作品。

本文原發於2月《大象》柏林拿獎之後,作者著名編劇、製片人頓河,曾與胡波有過兩面之緣,並且看過《大象》的初剪版。

胡波的逝後追悼會,他寫下這篇文章,希望讓人們在談論胡波時,除了說他是個自殺的年輕人,也知道他曾經拍了一部很棒的電影《大象席地而坐》。

相信這部電影將在不久之後登上大銀幕與大家見面,走進電影院,將是對胡波最好的紀念。(據悉《大象》的所有權益已捐贈給胡波父母。)

此外,張藝謀《影》成為本屆金馬最大贏家,獲最佳導演、最佳美術設計、最佳造型設計、最佳視覺效果四項大獎。

徐崢憑藉《我不是葯神》斬獲影帝,《葯神》還獲得了最佳原著劇本、最佳新導演獎。影后由謝盈萱《誰先愛上他的》獲得。(獲獎名單見文末)

張藝謀

今年上半年吧,讀到了一個梗概,叫做《天堂之門》,簡單得很,但半夜裡讀了好幾遍,很是喜歡:文字里有詩意,故事裡有哀愁。後來見到了作者胡波本人。

尬聊了小半天,也還算愉快,雖然沒有落實合作,但看成了他少為人知的處女作《大象席地而坐》,並與他在一個好天氣里又見了一面,算是往前進了一步。

再後來沒多久,就是接到電話,被告知他死了,是自殺。

接到電話的時候,我跟對方說,你過十分鐘再跟我說,我聽不了這個。活到這麼大歲數,認識的人亡故的並不多,沒啥心理準備,也不大願意相信。和胡波說是至交太那個了,說熟識都勉強,而且坦白說,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大象》成絕唱了,《天堂》拍不成了。但是,是真切的難過,還夾雜著一點恍惚,並且延續到現在。

胡波

一個人的亡故,如同石子投入水面,漣漪再久終將散去,保持緘默或許是表達尊敬的最好方式。

寫點什麼,是連日看到連日更陌生的一些人亢奮地議論他的死亡,胡波半年前埋怨生活困頓的微博被翻了出來,他本人作為一個酗酒脆弱的文藝青年人設被廣泛傳播。

人們沒有機會看到他的作品,於是拚命轉述他所謂的苦難,並表達無謂的同情或詰難。習慣用二手信息表達充沛的情緒,是碎片化時代稀釋情感的一種癌瘤。

窮當然讓人懊惱,但窮本身真的沒有怕窮的人想得那麼絕望。

什麼是絕望呢?

絕望就是《大象席地而坐》里講述的那樣,大象不過是被叉子扎了屁股,人們卻欣賞並嚮往它坐著的姿態。

現在會感嘆何其幸運看過《大象席地而坐》,儘管是未定剪的版本。時長長達四個小時,這是《大象席地而坐》這版被「詬病」的地方,當然我並不這麼覺得,個體感受自然不是權威,也要堅定表態:這是我十年來看過最棒的華語片處女作。

《大象席地而坐》

四個小時講真也挺長的,一起看的朋友一路小跑上了三次廁所,但影片結束時,我們共通的感受是:末段好幾處都像是完美的結尾,但又確實希望這個故事一直繼續下去。

《大象席地而坐》的故事發生在北方,重要的線索有三條:

彭昱暢飾演的中學男生為小兄弟出頭,招惹了街頭混混的弟弟並闖出禍端;

街頭混混睡了哥們兒的女人,哥們兒的選擇讓他陷入道德困境;

男生的鄰居鰥夫老頭莫名捲入了兩人紛爭,而他自己的麻煩是兒子兒媳打算賣了他的房子並把他送到養老院去。

幾個人最後相遇在火車站,都打算買票去滿洲里,去看一頭傳說中席地而坐的大象。北方的冬天,天氣凜冽,路上結冰,每個人都走得很艱難。

借一個少年的危機,胡波撕開了一個城市「有序」下的冷漠,每個人都在被生活扭曲和努力的抗爭這種扭曲。

主題不甚新鮮,勝在感知細微:少年目睹了心愛的女生被掠走,只敢留下一張託大裝勇的紙條。青年一本正經的挽救愛情,失敗就像後廚突如其來的火災一樣無法避免。老者勉力抗爭拒絕賣房,最後的理由是在養老院無法照顧養了多年的獅子狗。在一個很隨意的早晨,這條獅子狗被一條很隨意走丟的大狗咬死了,狗斷氣的剎那,無處可去的絕望感幾乎要衝出屏幕,把觀眾死死地釘在座位上。

三個人,牽扯出的,是與之相關二十個有名有姓的群像。導演胡波施與筆墨濃淡不一,但每個人都有聲有色。

比如男生小女友的媽媽,是個失敗的丟了男人的醫藥代表,電影中總以中遠景和側面出現,寥寥幾筆已寫明,她對女兒的厭惡源於對自己的厭惡。

只有兩場戲的丟狗男主人,也拍得有趣的很,猥瑣、醜陋、外強中乾,正是我們每個人捍衛自己私利可能的樣子。

這個不具名的北方城市,被這二十個人物支撐起來,他們遊走掙扎,像是我們操蛋的日子被拍扁到了銀幕上。

技術層面而言,《大象席地而坐》呈現了胡波導演的天分,撇開這部戲實際製作成本超低這件事不談,影片並無明顯瑕疵可以詬病:人物龐雜有序,收束荒誕有力,影像表意準確,剪輯自然流暢,就連配樂也很有想法,詼諧俏皮,在故事沉重的調子里挑出亮色。

看完稱讚音樂好,胡波只是搖頭,哦,沒錢,還沒做完。

最讓人意外的,是胡波在調配演員方面表現得完全不像處女作導演。影片里,每個人都像為這個電影生長的:他們眼角的皺紋、眉上的霜花、咀嚼煙捲後吐出的煙圈,都像是被胡波精巧安排。

拍攝時的胡波

文字不足以傳達影像的魅力,寫下這些是為了讓多一點人在談論胡波時,除了說他是個自殺的年輕人,也知道在他曾經拍攝了一部很棒的電影《大象席地而坐》。

胡波曾提過,想連拍三部電影,從一群人拍起,一群人好拍,再拍三個人,最後拍一個人。

我暗自揣度《大象》是一群人各自沮喪,《天堂之門》是三個人無論如何選擇都沮喪,最後那一個人的故事,則永遠沒有答案了。

只是揣度而已,不敢妄言就理解了胡波的創作。創作者和觀眾永遠隔著一條河,即使沒有惡意,這層阻礙也容易讓人沮喪生氣:雙方握手言歡,可能是在誤會了的感知層面惺惺相惜;雙方彼此不解,也並不會讓任何一方看上去高級。但起碼有個得體的方式,保留大家體面,不必呈現各自的愚蠢。

看胡波的電影,和讀他的小說一樣,一直被一種濃重的「喪」情緒圍繞。但兩次與胡波的見面,他都還算積極開朗,我曾天真以為投諸創作就是他釋放絕望的方法。

我也大意揣度,敢於在作品裡呈現絕望,其實內心是渴求希望的:眼裡容不得沙子,就在展露醜惡時更褒揚善意,看世界萬念俱灰,就在表達絕望時更努力去鑿生命里的一道光。

《大象席地而坐》

《大象》的結局是幾人最後都打算去滿洲里,看一頭傳說中席地而坐的大象,結尾處有個鏡頭美極了:開著夜燈,大巴駛向曠野,四個屬意去滿洲里的人,並其他旅客一齊下車來,抽會兒煙,踢兩個石子,笑兩下、歇一會子,又上了車,燈遠車行。

誰都到了火車站,誰也沒能去成滿洲里。

讓這道車燈熄滅的,也許是生活映射了醜惡,也許是負重壓垮了前程,唯獨不是窮困本身。

胡波

看過胡波短片的人都稱讚他技術過關,他也和我說過:商業片我會拍的,就是沒意思。

我想胡波對自己的選擇是做過準備的:選擇小眾不必捆綁崇高,往高處走、往窄處去,本身就意味著是一條更艱難的路。但既然一去了之,多少證明,準備得還不夠。

對像胡波這樣的人,朋友也好看客也罷,即使不能給他們點一盞燈,也不必為他們遮住日月;可以不與他們同路,也不必嘲笑他們披荊斬棘。欣賞不苛求,詆毀要不得,同情也不必,尊重,就很好。

無論如何,胡波只存在過去時態了。

我對胡波自殺的決絕保有敬意,但說到底並不打算讚美或肯定這種行為本身,最誠懇的態度是:每個人都不得不對自己的選擇埋單,就當是大象龐然巨物一屁股坐下來,他媽的坐塌了大地吧。

死亡是偶然和必然的結合,胡波或許就是游吟詩人闖入了商業戰場,一個故事也一定有不同版本,沒有人能公正裁決全部,各得其所就好。

再則,無論如何對胡波本人來說也沒有更實質的意義了。只是喜歡《大象席地而坐》,也遺憾《天堂之門》只能停在紙上。

騎牆平庸如我一直寬慰自己:沒有誰該一直困惑、一直憤怒、一直惶恐,向生活低頭、和生活和解也不是什麼難堪的事,有時候甚至是人生的幸運啊。

但我還是不會忘記第二次見面,胡波你幫腔我說的話:他找我不是來炒股票的,是來做點事的啊。願你說得對,願更多人有機會看到你的《大象席地而坐》,願你抵達天堂之門,看到大象席地而坐。

第55屆金馬獎獲獎名單:

最佳劇情長片:《大象席地而坐》

最佳導演:張藝謀《影》

最佳男主角:徐崢 《我不是葯神》

最佳女主角:謝盈萱《誰先愛上他的》

最佳男配角獎:袁富華《翠絲》

最佳女配角獎:丁寧《幸福城市》

最佳新導演:文牧野 《我不是葯神》

最佳原著劇本:韓家女、鍾偉、文牧野 《我不是葯神》

最佳改編劇本:胡波《大象席地而坐》

最佳劇情短片:《吉祥》(大鵬導演)

最佳剪輯:雷震卿《誰先愛上他的》

最佳攝影:姚宏易、董勁松、大衛·查澤雷《地球最後的夜晚》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峇里島》詞/曲/唱 李英宏(《誰先愛上他的》)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林強、許志遠《地球最後的夜晚》

最佳美術設計獎:馬光榮《影》

最佳造型設計獎:陳敏正《影》

最佳新演員獎:鍾家駿《只有大海知道》

最佳音效獎:李丹楓、司中林《地球最後的夜晚》

最佳動作設計獎:谷垣健治、何鈞、嚴華《邪不壓正》

最佳視覺效果獎:王星會《影》

最佳動畫長片:《幸福路上》 (宋欣穎)

最佳動畫短片:《當 一個人》 (黃勻弦、蔡易錦)

特別貢獻獎:廖慶松

文 _ 頓河

編 _ 阿作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以上內容來自「外灘TheBund」(微信號:the-bund)

已授權律師對文章版權行為進行追究與維權。

歡迎分享,留言交流。轉載請註明出處。

十六鋪生活家-本周愛買好物

- THE END-

長按下圖二維碼關注"外灘TheBund(the-bu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外灘 的精彩文章:

花3年時間,他們給190多個失養孩子,建了一個「烏托邦」
巴塞羅那老字號 MAS 來上海了,街角遇見西班牙國民美食!

TAG:新外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