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80餘名世界級科學家齊聚 世界開啟F2科學峰會時間

80餘名世界級科學家齊聚 世界開啟F2科學峰會時間


  新浪科技訊 11月18日消息,昨日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暨F2科學峰會在北京盛大開幕, 80餘位世界頂級科學家蒞臨現場,分享前沿學術成果,探討學科交叉創新,推進科學產業應用。全球最有智慧的大腦們通過最精彩的主題演講、最深刻的對話,共同開啟「F2科學峰會時間」。



  圍繞世界前沿話題,F2科學峰會共設有「知己知彼:從研究病菌中得到的突破」、「未來互聯網」、「人類戰勝癌症的殺手鐧:免疫系統」、「摩爾定律的終結」、「發明合成分子的新工具」、「區塊鏈技術」、「柔性電子器件的未來」、「下一代生物醫學智能系統」、「天體物理」、「人工智慧和腦科學」、「腦科學」、「科學計算及其在科學與工程中的應用」12場研討會。自未來論壇年會更名F2科學峰會後,在嘉賓陣容、內容設計、會議規模上全面升級,成為唯一在中國舉辦的高端多領域國際性科學會議,開創了中國科學會議的新紀元。



  豪華陣容:吸引世界目光

  F2科學峰會共邀請到全球80多名科學家,他們分別來自世界頂尖院校,包括杜克大學、康奈爾大學、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斯坦福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耶魯大學、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加州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美國Scripps研究所化學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美國西北大學、哈佛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麻省理工學院、紐約大學、香港大學、美國布朗大學。如此豪華陣容,在中國尚屬首次,諸多知名科學家也是因為F2科學峰會首次來到中國。


  每一位受邀嘉賓在各自研究領域都是一座巔峰,有著世界範圍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耶魯大學的陳列平教授是免疫治療在癌症治療領域的開拓者之一,是最接近今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人選;國際上C-H鍵活化領域最為活躍的華人學者余金權教授,在惰性C-H鍵的選擇性活化和重組研究方面開展了非常原創的工作;布朗大學的舒其望教授是知名的數學家,同時也是改革開放以來擔任美國名校系主任的第一位大陸留學生。


董欣年

董欣年


  來自杜克大學生物系傑出講座的董欣年教授,是分子植物病理學領域的先驅,其研究團隊確定了NPR1為植物免疫調節劑的主要調節蛋白,闡明了NPR1轉導免疫信號水楊酸賦予病原體抗性的機制,並為水稻安上了「免疫開關」。斯坦福大學教授Nicholas W. McKeown在SDN業界是「教父」級別的傳奇人物,在2007年首次實現了用類似軟體開發的方式構建整個互聯網。他不僅在學術界貢獻卓越,更是成功的將SDN推向產業。


  值得一提的是,各位科學家不僅學術卓越,也有豐富的產業經驗。Subramanian S. IYER自博士畢業後加入IBM,先後四次獲得IBM傑出技術貢獻獎,之後在2015年回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擔任亨利薩繆利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電氣和計算機工程系、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傑出校長講席教授。


Subramanian S. Iyer

Subramanian S. Iyer


  斯坦福大學計算機科學和電氣工程學教授Dan Boneh,對雙線性密碼學領域的建立發揮了關鍵性作用,對密碼學和計算機安全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被譽為「黑科技女神」的鮑哲南教授是斯坦福大學可穿戴電子中心創始人和主任,創造了世界上第一例用有機晶體管驅動的全新結構的電子紙,被美國化學會評為對本世紀化學產生重大影響的12名位傑出女青年科學家之一。


  出席「人工智慧與腦科學」研討會的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生物科學教授Terry Sejnowski,在上世紀80年代就在人工智慧研究方向聞名世界。同場演講嘉賓、MIT人工智慧實驗室教授Antonio Torralba則在2000年前後聲名鵲起,是廣泛用於場景識別任務的GIST特徵的主要貢獻者,以及SUN、LabelMe等數個場景識別資料庫的創建者。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博導、執行院長李向陽認為,本次F2科學峰會的嘉賓陣容十分強大:「邀請的嘉賓『段位』都非常高,像普林斯頓大學工學院教授Jennifer L. Rexford和斯坦福大學教授Nicholas W. McKeown都是在自己的領域裡深耕多年,在各自的方向里都是一線大咖。」


Jennifer Rexford

Jennifer Rexford


  華為中央軟體院副總裁,雲網路實驗室主任,首席技術專家譚焜是第二次參加未來論壇組織的科學峰會,據他介紹,和上屆峰會相比,今年的主題更加的正式,參加的人數也在增長,峰會的影響力一直在增加。


  交叉融合:科學創新的未來方向


  學科交叉是創新思想的源泉,學科之間打破邊界、不斷融合已經成為必然趨勢。2018年F2科學峰會在議題設置上也體現出顯著的交叉特點。


  「人工智慧與腦科學」研討會分別邀請了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生物科學教授Terry J. Sejnowski、麻省理工學院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教授Antonio Torralba,以及斯坦福大學的文理學院講席教授駱利群進行現場碰撞,從不同學科領域共同討論人工智慧的發展和腦科學探索。通過人工智慧和腦科學的交叉研究,可以促進真正的人工智慧時代提前來臨。


  人工智慧和腦科學的結合研究,也派生出新的機械感知或運動系統,而這又與柔性電子學的研究密切相關。柔性電子學的一個顯著應用就是電子皮膚的研發,能夠實現如人類皮膚一樣對外感知功能,並將信號傳遞迴大腦,將人機交互提升到新的水平。F2科學峰會「柔性電子器件的未來」專題研討會就柔性電子器件的發展方向、技術路線展開討論,與會科學家一致認為,柔性電子器件的發展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類未來的生活。


Olga G. Troyanskaya

Olga G. Troyanskaya

  F2科學峰會還特別設置了「下一代生物醫學智能系統」議題,邀請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Benjamin J. Raphael和Olga G. Troyanskaya,以及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詹啟敏,分別從計算機的角度和生物科學的角度共同探討生物醫學智能系統的發展趨勢及前沿應用。「下一代生物醫學智能系統」涵蓋了交叉學科在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的進展,既有從計算機領域進入生物醫學領域的科學家,又有生物醫學領域使用計算機和數據以及基因的方法來解決臨床上問題的科學家,就像是從橋的兩端同時向中間進發,最終架起計算科學、數學科學和生命科學及醫學上的橋樑。


  同樣的例子還有「科學計算在科學與工程中的應用」研討會,看似最枯燥的科學計算,其實在諸多學科背後發揮著巨大力量。藉助科學計算,很多科學研究加快了研究進程,降低了科研成本。一些典型的案例比如模擬核試驗、空氣動力學模擬、天氣預報等,都是藉助科學計算來實現。


  與會的科學家認為,F2科學峰會在議題設置上充分體現了交叉特色。一些學科的研究 成果可以成為另外一門學科用做研究突破的工具,或者帶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向;一些不同學科的交叉研究,又可以派生出新的科研成果,尤其是一些現代大型科研項目的進展,需要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共同努力,才可以實現科研目標的達成。


  前沿科學:激發未來想像


  作為「先行一公里」的科學,前沿性是其最大的生命力。2018年在這場世界矚目的科學盛會上,與會科學家探討了世界最前沿的科研話題。


  腫瘤治療是人類生命面臨的最大考驗,在手術、化療、放療等手段為主的當下,依靠自身免疫系統戰鬥的免疫治療癌症已經成為最領先的方法。「人類戰勝癌症的殺手鐧:免疫系統」研討會,就是圍繞這一前沿話題就行討論。陳列平教授作為免疫治療在癌症治療領域的開拓者,帶來了「 Conceptual and practical advances in cancer immunotherapy」主題的分享,講述如何抑制免疫系統 「剎車」效應,進而依靠人類自身免疫系統攻擊癌症細胞,達到治癒癌症的目的。


  除了對自身免疫系統的研究,新的藥物也不斷被研發出來幫助人們對抗病魔。隨著分子合成速度的加快,合成藥物和發現藥物的速度也大大提升,現在正處於爆發的階段。C-H鍵活化是有機化學中的聖杯,國際上C-H鍵活化領域最為活躍的華人學者余金權教授在峰會現場發表了「發明精準編輯分子的反應」主旨演講。


  對免疫系統的研究從一個角度說明了我們對人類自身的認知還有遙遠的道路去走,以人類大腦研究為例,我們的認知還處於較低的水平。對於大腦內部意識、思維、注意力等各種奇妙「密碼」如何運作決定了未來人工智慧發展的深度。在「腦科學」研討會上,普林斯頓大學教授Jonathan D. Cohen和美國加州大學教授Loren M. Frank現場解讀了大腦的記憶機制和大腦內部信號傳播原理。


  2015年末到2016年初,引力波探測的首次實現,開啟了人類探索宇宙的新路徑,提供了一種與以往觀測方式完全不同的手段,使多信使天文學進入一個新時代。F2科學峰會同樣關注了這個最風靡的議題,在「天體物理」研討會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天文系教授蔡一夫分享了宇宙的起源,而美國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物理天文系教授張冰則介紹了在引力波源極其電磁對應體下的多信史天文時代。


  應用:突破未來邊界

  科學的發展不僅是為了「領先一公里」,為人類開闢新的想像空間,也是為了「最後一公里」產業的應用落地,解決桎梏現實發展的瓶頸。F2科學峰會將「先進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進行了完美結合,每一場議題都對當下社會的發展有著實際推動意義。


  摩爾定律促進了半個世紀科技的發展和發展,隨著物理極限的到來,摩爾定律也面臨著終結的命運。在「摩爾定律的終結」環節,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兩位標誌性的人物Subramanian S. Iyer和Jason C. S. Woo,分別探討了未來晶元產業發展的方向,這直接關係著未來計算性能如何提升。


  互聯網出現後的近50年間,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社會。但是帶寬限制、網路攻擊等問題始終困擾著互聯網的發展,從「可用」到「好用」還有一段很遠的距離。普林斯頓大學的教授Jennifer L. Rexford在「未來互聯網」專題研討會中認為,未來互聯網將實現自我驅動,實現更大規模的擴容,擁有更快的速度,從技術路線上給未來互聯網指出了變化的可能性。


3b區塊鏈技術

3b區塊鏈技術


  從互聯網中孕育出的區塊鏈技術也是峰會探討話題之一。基於新的加密技術的發展,斯坦福大學的應用加密學小組(ACG)提出了一種可以大幅降低區塊鏈存儲數據大小(約為十倍)的方法——Bulletproofs。ACG團隊認為,如果使用集合來進行交易驗證,並且縮減區塊的大小,那麼就能夠實現一直以來對比特幣所尋求的兩個目標——保密性與速度。在F2科學峰會「區塊鏈技術」議題中,斯坦福大學區塊鏈研究中心的主要發起人、計算機科學和電氣工程學教授Dan BONEH,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計算機系教授宋曉冬分別就區塊鏈的發展、加密、速度和存儲進行了分享。


  關於未來論壇


  未來論壇自2015年,由科學界、教育界、互聯網界、投資界領袖共同發起。作為中國最具權威的科學公益平台之一,未來論壇以「未來科學大獎」為核心,通過民間資本帶動社會力量促進科學發展,展開一系列高品質的科學活動。目前已形成中國唯一的高端多領域國際性的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暨F2科學峰會、以科學為源動力助推產業、資本、城市協同發展的未來論壇X城市峰會、促進產學研對接與發展的高端閉門研討會議——閉門耕、面向社會公眾開放的理解未來月度科普公益講座,以及圍繞青年科學家開展的未來·局(Welcome Reception)和線上研討會(YOSIA Webinar)。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十餘載努力之後, 中醫憑什麼能走向世界
中國計劃2030年前著陸探測月球南北極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