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十萬太平軍不敵三萬湘軍,除了曾國藩,還有太平軍自身的原因!

二十萬太平軍不敵三萬湘軍,除了曾國藩,還有太平軍自身的原因!

這場「20萬 VS 3萬」的戰役,是發生在公元1862年,太平軍李秀成和湘軍曾國藩在南京城邊的對決。

太平天國起事之初,可謂是銳不可當,一路勢如破竹。為何卻在最重要的這場南京城對決中,二十萬太平軍隊不敵三萬湘軍呢?接下來就由協虎,為您解讀!

在太平天國初期,太平軍自廣西金田起義,一路向北打到了南京城。下面是太平天國極盛時期的版圖,大家會發現一個很奇怪的問題:極盛時期的太平天國疆域並沒有覆蓋到廣西,甚至連廣東、湖南都沒有覆蓋到。甚至我們會發現,這個時候的太平天國距離廣西非常遠,以至於完全看不出有金田起義的任何痕迹!

是的,這暴露了一個很直接的問題:在太平天國前期,太平軍一路往北打,但他們並沒有穩固所佔地區的意識。或者說,至少在打到江西、湖北之前,他們並沒有想過怎麼去維護自己的佔領區。這個時期的太平軍思路很簡單:不管能否打勝,反正一直往北打,不花費兵力鎮守佔領區,這樣就能一直保持著優勢兵力。

那麼,當太平軍打完仗繼續往北之後,清朝本地的官員就又可以組織起力量重新控制起這些地區。這個問題暴露到對決中,就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隱患——地盤不穩。

地盤不穩就意味著,太平軍需要大量兵力去維持後方。比如太平軍中的李秀成部隊要留一大半主力留守蘇福省,李世賢部隊則遠在浙江東部進行鞏固,黃文金、古隆賢、劉官芳等所駐守的皖南、浙東北太平軍地盤也不鞏固。所以太平軍二十萬的部隊大部分都需要分散出去進行鞏固其它地盤,所以真正在南京城邊與曾國藩進行對峙並沒有二十萬之多。

而湘軍抵達前線的是先鋒精銳軍隊,後期湘軍的增援部隊又通過水路源源不斷地向前線補充。到了戰役後期,雙方都傷亡慘重,但太平軍兵力有減無增,湘軍卻越打越多。

說完太平軍,我們再來反觀曾國藩帶領的湘軍。湘軍的後勤保障、武器裝備、士氣、內部團結程度等因素,都絕對優於太平軍。湘軍士兵選自樸素農人,輔以曾國藩的高素質訓練,戰鬥力出色。在武器方面,湘軍的洋槍雖少但都是絕對精良的制式裝備,洋炮充足且質量高,並且戰役期間湘軍又得以通過水路源源不斷地補充火炮與彈藥。

此外湘軍向來以善守著稱,用曾國藩的話說,即是「結硬寨,打呆仗」。如此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軍隊再加上曾國藩的指揮,對抗上缺乏長期戰略、無紀律、軍心渙散、武器劣質的太平軍,相信諸位看官也能夠明白為什麼20萬太平軍會不敵3萬湘軍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協虎戰爭史 的精彩文章:

真正的馬其頓方陣到底是怎樣的?如果你認為只有長矛步兵那就錯了
古代城池被攻破時,為何多數為守軍選擇突圍,而不願意巷戰?

TAG:協虎戰爭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