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徐冬梅:兒童立場觀照下的母語課程和母語課堂

徐冬梅:兒童立場觀照下的母語課程和母語課堂

讓我們一起,回到自己,回到兒童,回到母語,回到教育的真意。

——徐冬梅

徐冬梅:兒童立場觀照下的母語課程和母語課堂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親近母語創始人徐冬梅老師在2018年兒童母語教育論壇發表演講

選用兒童立場觀照下的母語課程和母語課堂這個主題,我們希望強調、突齣兒童立場應該如何落實在課堂中。

兒童立場在親近母語十多年的研究中,一直被表述為兒童本位。兒童本位,可以說是親近母語的第一性原理,其他理念都可以從這裡推導得出。

今天,我在這裡要闡述的不是兒童立場本身,而是兒童本位的母語課程。

兒童本位的母語課程

我以為,兒童本位的母語課程——

1.意味著母語教育要從兒童出發,尊重兒童的語言和心理發展

它不應該是無意義的工具性的語言文字的訓練,而應該是有意義的精神活動。母語課程必須選擇適切的、符合兒童的閱讀和母語學習內容。母語課程應該採取從兒童出發的教學方式。

2.意味著重新認識童年的價值:童年的自然屬性和價值屬性

童年的母語學習對兒童終身的發展有著奠基作用。每一個健康的兒童,三歲左右都能掌握最基本的生活口語。他們是天生的語言學習者和發展者,都具有母語學習的潛能。

在孩子進行母語學習的過程中,他們都經歷著對自己內在語言的建構,內在思維品質和人格的發展,同時又外顯為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待人接物、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力等等。

3.不是簡單地適應兒童,不是粗淺地矮化兒童

兒童天生就是主動的學習者和發展者,要用閱讀和母語學習引導兒童走上自我發展之路。

我們不能把兒童局限在教材的實用性的閱讀,應該把他們引向更豐富的閱讀,更具挑戰的閱讀;不僅僅讓孩子們讀兒童文學,兒童文學永遠是兒童閱讀和母語課程的主體,但不能僅僅是兒童文學,應該還有適合兒童的中外現當代文學和古典文學;不僅是文學閱讀,也包括人文和科學的閱讀,讓孩子們建立更大的格局,去認識更廣袤的世界;不僅僅是閱讀,也要讓孩子們有更豐富的言語實踐和母語實踐。

4.意味著一種人本主義的教育觀

以兒童為本就是以人為本,我們要重視每一個兒童個體的充分發展,看到每一個兒童個體發展的巨大的可能性。

兒童母語學習的過程,是他們的生命完整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不僅要具備作為一個未來公民必須具備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也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對自己文化的認同以及在這個過程中確立自己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審美意趣等。

5.意味著立足現實,面對過去,面向未來的母語教育觀,意味著母語教育既要讓兒童在當下享受閱讀母語的快樂,又要服務於兒童的未來的生存和發展

人永遠生活在群體中,我們要讓兒童實現他的社會屬性,讓兒童融入社會,融入自身的文化中。

在這個過程中,還要讓孩子感知到人和自然是一體的,讓孩子去體驗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內在超越、知行合一的基本立場。

所以,在今天,我們要用兒童本位的母語課程去滋養兒童,用閱讀去促進兒童成長。在未來,我們要讓孩子具備良好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要讓他們具備清晰的思維和理性精神,要讓他們擁有健康的人格,開闊的格局和視野,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我認為,這是未來人類最重要的幾個基本的要素,這不是機器人,不是AI可以代替的。但是,要讓孩子在今天享受這樣的課程,要讓孩子在未來具有這樣的能力,我們就必須去認識我們的過去,認識我們這個民族、這個國家、整個人類的過去,知往而開來。

兒童本位的母語課堂

怎樣落實兒童本位的母語課堂呢?

我認為,兒童本位的母語課堂,必須是真實的課堂、對話的、生長的課堂。對兒童來說,每一次的主動的閱讀和經歷,都是對生命的一次重構。

1.略讀指導,去「語文化」

在我們把更多的閱讀帶入課堂時,我們必須有一個定位,它更多的是一種閱讀的指導——不要把一些既有的,語文課的東西帶到課堂上。

《教育的目的》里,兒童的教育過程描述為三個階段,浪漫、精確和綜合運用,這個範式是存在的。

從初讀到導入,兒童似乎在經歷一個浪漫階段。我們帶著孩子進行深入閱讀、品味,這就進入到精確階段。綜合運用是我們在閱讀以後進行拓展、運用和兒童自我的聯結,我們試圖讓文本背後的作者和兒童進行對話。但是,兒童不僅僅是讀到作者寫出的,他要讀出自己的生命體驗。

2.教學內容的確定

如何選取適切的教學內容,我們要區別課程內容和教學內容。

孩子們對文本的整體感知很重要,如果沒有整體感知就沒有真正的閱讀發生。孩子們初讀過文本以後,你要選取一些最能打動兒童、引發兒童情感共振的教學點。

然後,選取文本中能夠提升兒童閱讀能力和文學欣賞能力,體會語言之美和形式之美的教學點,可以從情節、人物、語言風格等方面切入。每一個文本都是豐富多樣的,你可以選取某一個點為支架,從話題到具體的教學點進行建模。

你還可以選擇適合對兒童進行語言體會和語言訓練的一些點進行教學設計。

文學教育能不能跟語文教育結合?我有兩點建議:第一,不要把文學教育課都上成語文課;第二,很多的兒童文學文本,是可以作為語言教學的非常好的材料。

3.學習方式:共讀共享,共同成長

在學習方式上,讓兒童成為主動的閱讀者、分享者和討論者 。

不同的文本,要用不同的閱讀方式。比如,詩歌適合誦讀和吟誦,故事適合講述,整本書可以讓孩子進行持續的默讀。

當然,我們還應該有更豐富的母語文化體驗和母語實踐的方式,比如分組合作和項目式學習、討論和演講、辯論、活動策劃、文化體驗、研學旅行等。

4.師生關係

兒童本位的母語課堂不僅有孩子,還有老師。在這樣的課堂里,師生之間是怎樣的關係?我覺得應該是平等的對話關係。

教師的使命是喚醒和激發。

共讀:我們做閱讀課程,老師絕不能僅僅成為搬運工,你自己沒有讀過就不能和孩子們共振。

共享:要讓孩子們共享,讓師生之間、夥伴之間、兒童和文本之間,多走幾個來回。

指導:教師也可以有一定的指導性,教師要組織、激勵、鼓勵、引導。

關於評價原則,我們主張以鼓舞、激勵為主,引發兒童持續的閱讀熱情。要重視過程性評價,到即時評價、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

蒙台梭利說:「兒童是未來的創造者。……兒童被賦予各種未知的能力,這些能力能引導我們走向光輝燦爛的未來。」

盧梭說:「理想社會的實現需要通過新人的誕生來實現,而新人的誕生需要通過教育來完成。」

老子說:「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在我們的先聖、先賢那裡,兒童是柔弱者,但兒童又是最具有力量的人。

回到教育的真意

也許,我們並不能穿透今天的塵霧,

也許,我們將要面對的是更加不確定的未來,

但我們這些母語人,

我們這些懷抱教育理想的母語老師,

便是這個時代堅定的錨。

讓我們真實面對,今天中國的歷史文化情境,

不迴避,不抱怨,不逃離,

從兒童出發,從我們的文化傳統出發,探索和尋找、建立屬於我們自己的母語課程和母語教育體系。

讓母語滋養我們,讓閱讀點亮我們,讓兒童引導我們,

從現實走向理想,從現在走向未來。

讓我們一起,回到自己,回到兒童,回到母語,回到教育的真意。

(本文根據徐冬梅老師在2018年兒童母語教育論壇開幕式上的演講整理而成,經本人審核授權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教育發展戰略地位再認識
教師的角色轉變與責任擔當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