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場改變歷史的群架如何成就了戚繼光「零傷亡」滅倭

一場改變歷史的群架如何成就了戚繼光「零傷亡」滅倭

戚繼光,這位在冷兵器時代曾創造了「零傷亡」奇蹟的滅倭戰神,在當時有一外號叫「戚老虎」,但這是一隻令倭寇聞之膽寒的「老虎」。在普通百姓那裡,他還有一外號,叫「戚我爺」,因為他替百姓剿滅了倭寇,帶來了一方安寧,所以百姓們將其視作再生父母。有民謠唱道:「天皇皇,地皇皇,莫驚我家小兒郎,倭寇來,不要慌,我有戚爺會抵擋。」

要說起「戚家軍」,其軍功章里至少有浙江巡撫胡宗憲的一半。因為按照明朝的規定,部隊和將領之間不是固定的,將領會調任不同的防區,而部隊是不會跟著走的。戚繼光到了浙江,帶領什麼樣的兵,是由上面決定的。此時戚繼光向胡宗憲請求自己選兵、自己練兵,這絕對是一個破規矩的事兒。但最了解浙江抗倭形勢的胡宗憲居然敢冒明法之大不韙同意戚繼光的請求。正是有了這位領導的點頭,戚繼光才得以享受如此的特權。

戚繼光不信「堂堂全浙,豈無材勇」,他要選擇自己理想的兵源。

1558年(嘉靖三十七年),在一次出差途中,這位曾經歷過戰場洗禮的戚大將軍被一場鬥毆場面驚呆了。

這場群架準確地說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械鬥。是義烏人與鄰縣的永康人為爭奪礦藏資源的械鬥,據戚繼光目測,參與械鬥的人至少有上萬,有男人、女人、老人,甚至還有未成年的孩子。大家手裡操著各種武器,鋤頭、斧子、鐮刀、菜刀、棍子,真是應有盡有。但就在這場使義烏當地官員頭疼不已的群架中,戚繼光卻有些興奮,因為他發現,雖然是打群架,義烏人卻有著同仇敵愾的勇氣,關鍵時刻敢往前沖,不怕犧牲。義烏人「其氣敵愾,其習慓而自輕,其俗力本無他,宜可鼓舞」,於是,戚繼光決定在義烏招兵,「得此一旅可當三軍」。

雖然如此,為了保證兵源質量,戚繼光還制定了一套異常嚴格且獨特的徵兵標準,即「四要、四不要」。

四要:要標準的農民、要粗壯結實、目光有神、見官府要有點害怕的人。

四不要:城裡人,包括在市井間居住過的人不要;在官府里任過職的不要;長得白的和四十歲以上的不要;膽子小和膽子特別大的不要。

按照這個嚴格而獨特的徵兵簡章招上來的義烏兵,就是日後令倭寇噩夢連連的戚家軍成員。當戚繼光把為對付倭寇而量身打造的獨門秘籍傳授給他的子弟兵後,這支戚家軍就開始在戰場上創造奇蹟。

戚家軍的戰旗和用竹子製作的狼筅

公元1561年(嘉靖四十年)四月,集結了兩萬餘人的倭寇向浙江進發,在寧海登陸。戚繼光接到軍報之後,立即帶領隊伍日夜兼程,奔到了寧海。

在寧海,一千多倭寇前鋒與戚家軍正面相遇。倭寇自以為熟悉明軍的戰鬥力,他們揮舞著倭刀,向戚家軍發起衝鋒。但倭寇發現,對手突然自行潰散,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倭寇以為這是害怕所致,便更加瘋狂地沖了過來。

可是,他們高興得太早了。隨著一聲「列陣」的號令,原來散亂站著的士兵立刻列成了陣形。這種戰陣就是戚家軍的「鴛鴦陣」。

鴛鴦陣由十一個人組成。隊長在前,後十人分為兩列五行。第一行是一手拿盾牌,一手拿標槍的盾牌兵,第二行是狼筅兵,第三、四行是長矛兵,第五行是短刀兵。敵人進攻時,盾牌兵先投擲標槍,殺傷敵人。如果不怕死的繼續前沖,用盾牌先保護好自己和戰友,狼筅兵就用狼筅襲擊。狼筅是一種特製的,形似大刀或長矛的兵器,前面布滿了枝杈和倒鉤,向前可以阻擋敵人,向後倒鉤就會鉤住敵人,如果再繼續前推後拉幾次,非把人搞得血肉模糊不可。如果還有人衝過來,就該是長槍出場了,四個精善戚家槍法的長槍手往往一出手,便能殺敵致命。在隊伍的最後,還有兩個手持「鏜鈀」的士兵,他們的作用是防止敵人迂迴,從側翼和後面保護戰友。

雖然倭寇仍舊「豬突猛進」,但始終無法靠近明軍,結果只能是死的死,傷的傷,全線崩潰。寧海之戰只打了半個時辰,就消滅三百名倭寇,而戚家軍方面,除一人輕傷外,其他人皆毫髮無損。

雖然鴛鴦陣本身威力巨大,但畢竟有十一個人,要發揮作用,需要一定的空間,而為適應在狹窄地形下作戰,就要有新的陣型。寧海之戰後,戚繼光率部前往台州,在離城兩里的花街與倭寇遭遇。雙方展開一場巷戰,在此役中,鴛鴦陣的十一人戰鬥小組演化出兩到四組的戰鬥序列。六人一組的叫兩儀陣,三人一組的叫三才陣。不管是兩儀陣還是三才陣,跟鴛鴦陣一樣,只不過人數少的時候,更緊湊、更敏捷,也更適於巷戰。

變陣之後的戚家軍,變得更加靈活,倭寇們雖倭刀在手,但面對戚家軍,既不能攻,也不能守,只要被狼筅掛住,頃刻之間就會被長矛刺穿。這個時候倭寇除了逃跑,似乎也沒有什麼好的應付辦法。

花街一戰又是一場大勝,在半個多時辰里,殲滅倭寇千餘人,而戚家軍只有三人陣亡,不僅擊潰了偷襲台州的倭寇的主力,還救出被擄百姓五千餘人。

此後,戚家軍便成了倭寇的噩夢。據南京師範大學酈波教授統計,台州大戰中,戚家軍以三千精兵對兩萬倭寇,一月之內,轉戰上千里,大小十三戰,殲滅倭寇五千五百多人,總共陣亡則只有二十人。

在解決了浙江的倭患之後,戚繼光又進入福建、廣東平定倭亂,戚家軍真正成了倭寇的剋星。

「南倭北虜」是困擾明代朝廷的兩大問題。在解決了「南倭」之後,戚繼光又奉命北上,他修築長城、整訓三軍,使明朝的北部邊境出現少有的太平局面,「北虜」問題也隨之解決。戚繼光曾這樣寫到自己的戰績:「遊子三十年行間,先後南北水陸大小百餘戰,未嘗遭一劫。」

戚繼光對倭寇保持的全勝記錄,在抗倭史上書寫了輝煌的一筆。雖然在當時的倭寇群體中,有所謂的「真倭」和「假倭」,但假倭所進行的殺人、劫掠等行為與真倭並無不同,而在這些倭寇的背後,大多都有國內國王和大名的支持。所以說,戚繼光稱得上是偉大的民族英雄。

戚繼光死後不久,崛起於東北的女真族,迅速發展壯大,並成為明廷最大的威脅。此時,大明王朝又有人想起那個所向披靡、令敵膽寒的「戚老虎」。可惜,英雄已去,只留下神的傳說。

有趣,有用,有態度

盡在【歷史故事】

公號ID : lishigushi

購書WeChat : lsgs201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故事 的精彩文章:

夏朝的千古一諫「關龍逄」,忠心為主卻慘遭炮烙
清朝成立近300年,為何既無親王造反,也無宦官亂政?

TAG:歷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