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大學》八目之我見

《大學》八目之我見

最有格調的心學微刊

近來,筆者重讀《傳習錄》。通觀全卷,陽明先生就《大學》八目即「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多有論述。今掩卷思之,頗有所得,擇其要錄之於下,不當之處還請方家指正。

首先,談一下「格物致知」和「誠意正心」的次序問題。《大學》古本先講誠意,而朱子作《大學》新本,借程子之意補了一段,將格致放於誠意之前,似與《大學》首章次第相合。但陽明以為此舉不妥,有拘泥於文字之嫌,這與其早歲經歷息息相關。陽明早年未悟心學之時,也曾遵朱子之言,欲先窮萬事萬物之理,於是有格竹七日之苦,終究是竹理未窮身先病倒。此次經歷促使陽明有了新的思考,指出「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並最終導致其「致良知」學說的提出。誠如陽明所言,誠意是格物的主意,格物是誠意的工夫。只有意誠了,將之推用於萬事萬物,見善即遷,有過即改,用工夫方有著落。換句話說,誠意工夫的實下手處在於格物,如此格物,「人皆可以為堯舜」。

再談一下「誠意」和「正心」的區別。陽明說過,「著實去致良知,便是誠意;著實致其良知,而無一毫意必固我,便是正心。」可見「誠意」與「正心」並不相同,而是有一個用功的階段之別。所謂「誠意」,就是著實致良知,就是著實去好善惡惡。「如一念發在好善上,便實實落落去好善;一念發在惡惡上,便實實落落去惡惡。」然而,大多數人由於工夫並未純熟,很難做到這一點,而難免有自己的私意攙雜其中。在這一階段,要做的只是思一個「誠」字。如此用功,久而久之,自能摒棄各種私慾干擾,做到「無一毫意必固我」,從而進入「正心」的階段。這裡陽明還聯繫了孟子的「忘助」之說,認為「著實致良知,則自無忘之病;無一毫意必固我,則自無助之病。」所以,說了誠意正心,則不必說勿忘勿助,故《大學》之功,「徹上徹下,萬世無弊者也。」

再淺談一下「致知」,即陽明所提的「致良知」。陽明以為,良知乃「千古聖聖相傳一點滴骨血」,又說此「致知」二字真是千古聖傳之秘,可見對其推崇備至。當代著名學者陳來認為,良知有兩層含義:一方面強調社會關懷和道德義務;另一方面則表現為一種無滯無礙的自在境界。筆者在上一篇文章中曾就良知的第二層含義展開了詳細探討,這裡不再贅述。筆者在這裡想說的是,以第二層含義而言,「致良知」的說法自古至今在不同聖人處都有類似的表述。如老子的「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佛家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孟子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曾國藩的「養活一團春意思」等等,與陽明提倡的「致良知」皆有異曲同工之妙,此於當世學者不可不察也。

最後談一下修齊治平。「修、齊、治、平,只誠意盡矣。」故當心懷誠意,於萬事萬物上磨練自己,使為善之心真切。從現實意義而言,遵從良知的指引,努力提升自身的修養和境界,是為修身;使家庭成員之間和睦相處、妻賢子孝,是為齊家;以自身所學勝任工作、報效國家,是為治國。此外,陽明曾將心中的良知喻為太虛,太虛之中日月星辰雨露風霜皆有,就如人心之中七情六慾共存,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平天下不就是平內心?使七情順其自然之流行,而不留滯於心,即令內心主宰常定。而正如陽明所言,「若主宰定時,與天運一般不息,雖酬酢萬變,常是從容自在。」

總之,《大學》「格致誠正之功,尤極精一簡易」,然初學之人習心過重,私慾攙雜猶如艨艟巨艦,難以推而移之。但只需依陽明之言「真實切己用功不已」,則必將「於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見一日」,早日到達「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的至樂境界。

本文系陳偉原創,作者授權心學公眾號首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不要以生活為名,變成自己不喜歡的樣子
真正厲害的人,懂得守住這三樣東西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