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未來科學大獎:用國際化「玩法」,做「中國諾貝爾獎」

未來科學大獎:用國際化「玩法」,做「中國諾貝爾獎」

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18日,是科學界的「大日子」。當天下午,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在京舉行頒獎典禮。

著黑西裝,打領結,左側口袋放著口袋巾——盛裝出席的科學家,是今天的絕對主角。

未來科學大獎只有三歲,但頒獎典禮到場嘉賓的名單,可謂星光熠熠。饒毅、鮑哲南、馬化騰、徐小平……這些各自領域的大咖,有的長途跋涉而來,此刻,都是為得獎者鼓掌的人。

馬化騰

徐小平

沈南鵬

這個一誕生就放話要做「中國諾貝爾獎」、要影響中國基礎科學一百年的民間科學大獎,是如何擁有了今天這樣的號召力?

最有影響力的成果不需要答辯

未來科學大獎是中國第一個民間發起的科學獎項,強調獎勵在大中華地區完成、產生巨大國際影響、具有原創性,長期重要性或經過了時間考驗的科研工作。其單項獎金為100萬美元,由四位捐贈人共同捐贈。

和國際上眾多知名的獎項一樣,未來科學大獎採用了提名制。候選人由科學委員會邀請的提名人提名產生,不接受個人申請與機構推薦。

獎項與機構脫鉤,便沒了「人緣」「地位」「關係」這些錯綜複雜的影響因素。

確立候選人後,科學委員會要確定十位左右該領域的國際專家進行評議。科學委員會委員、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李凱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們邀請的都是小領域中國際上的知名專家,是「諾獎級別的科學家」。

這些真正的內行,要幫助回答一個問題——入圍者的工作值不值得拿到大獎。

能找到他們,在某種程度上,也得益於科學委員會的「豪華配置」。饒毅、王曉東、謝曉亮…… 「大家本身都是一流科學家,所以他們能找到一流評議人,評出一流成果。」未來論壇秘書長武紅感慨。

武紅

科學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物理所研究員丁洪之前想過,要不要給這些國際同行評審費。畢竟,寫一封評價信耗時耗力,有人甚至洋洋洒洒寫十幾頁。但大家討論後拍板,還是不給錢。

「這樣,他寫評比信的唯一動機,就是候選人的工作確實值得寫。」李凱說。

小同行們意見也未必一致,科學委員會要參考這些評價,以匿名投票的方式選出最終得獎人。「我們必須要公正。」丁洪說,「我們幾個人的名字是公開的,押上的是自己的聲譽。」

獎項就這樣「砸」給了毫不知情的得獎人。

李凱還記得,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人潘建偉在接到打來的通知電話時說,自己之前也拿過一些獎,總要答辯,這次就不用。

「最有影響力的工作是不需要答辯的。」李凱直言。

有公信力的獎應有第三方監督機制

科學委員會的科學家都是「義工」。李凱說,既然捐贈人捐出了財產,那他們就捐出時間。丁洪坦言,為了評獎,科學委員會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光開會就要開多次。「

每次科學委員會開會,無論線上還是線下,清華大學法學院講席教授高西慶都會在場。

大多數時候,他不參與討論,就是聽。他是未來科學大獎監督委員會主席,負責捍衛程序正義。

「我們監督委員會主要關心三件事:規則是否公平公正;執行過程是否遵循規則;如果規則要改變,程序是什麼。」高西慶說,未來科學大獎不僅要對標諾貝爾,也要對標一種公平公正的評獎方式。

規則不可能一步做到完美。有時,他甚至會半夜接到科學委員會輪值主席打來的電話,諮詢對某條規則的解釋意見。比如,為了儘可能剔除評獎過程中的其他影響因素,他們確立了「迴避」原則。但候選人與科學委員會委員的關係究竟近到哪一步才需要啟動迴避機制,是迴避投票,還是乾脆迴避討論?這些邊界在反覆商議後得以清晰。「規則的完善是一個動態過程。」

高西慶強調,一個有公信力的獎項,應該有第三方監督機制。

會有更多未來科學大獎嗎

李凱曾拒絕過很多次其他獎項的評獎邀請,他不願自己的名字和一個「不對」的獎掛鉤。「但未來科學大獎是符合國際標準的,是會成功的。」他說。

去年七月,科技部印發《關於進一步鼓勵和規範社會力量設立科學技術獎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到,鼓勵、引導和規範社會力量、用人單位和機構自主設獎,加快形成一批如「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未來科學大獎」等有公信力和權威性的社會獎勵品牌。

政府究竟可以如何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李凱和高西慶都提到了稅收調節。

在美國,對捐贈者的稅收激勵主要是稅收扣除和稅收抵免。個人或企業向慈善組織捐贈,可以將其捐贈數額在應納稅總收入中扣除,或者在納稅人應交所得稅中直接扣除。

「如果向科學或者教育類基金會所做捐贈能進行稅收扣除,會激勵更多民間資本進入科學領域。這些錢可以用來設獎,也可以直接支持研發。」李凱說。

未來科學大獎已經辦了三年,但中國民間科學類獎項依然鳳毛麟角。武紅認為,大家並非沒有興趣,可能只是在「觀望」。

「未來科學大獎是一個樣本。」武紅說,「它證明了,我們能做成這樣一件事。現在,它影響力越來越大,也會給其他想做類似事情的科學家、企業家更多信心。」

2018未來科學大獎獲獎名單

生命科學獎: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

物質科學獎:馬大為、馮曉明、周其林

數學與計算機獎:林本堅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路

編輯:岳靚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今又重陽,願歲月伴你安康
國產創新葯為啥總是難產?缺乏包容,新葯創製需要良好軟環境

TAG:科技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