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一部個人的教育史

一部個人的教育史

我對賈老師的印象是在學習中一點一點建立、豐富起來的。雖是一些零星碎片的記憶,但足夠深刻。上個世紀90年代,「賈老師教作文」幾乎是各校語文教研的必修,其影響之深遠,至今難有逾越。入職之初,有幸常常聽到遠處傳來的作文課,讓我一開始就不懼怕教作文,少走了許多彎路。可以說,賈老師是我作文教學的啟蒙者、引路人。現場見到賈老師,已是二十年後。光陰易逝,賈老師身患重疾,行走不便。但他依然站在課堂里,斟酌文字,情境表演,一筆一畫板書,一字一句教說話。

1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新出版了《積攢生命的光——賈志敏教育口述史》。封面是素色的,我很喜歡書名——《積攢生命的光》。細細揣度,「積攢」是一點點集聚力量的過程,「光」有點亮之意、希望之意。賈老師生命有光,我們被一一照見。不薄不厚的一冊,不大不小的開本,目錄豎排,內頁文字疏朗,配上一些珍貴的舊照,增添了時代的厚重感。

讀書先讀序。我不止一次讀序言《賈老師與我》,原先的碎片記憶在朱煜老師的敘述中漸漸連貫、清晰起來。為什麼是「口述史」?朱老師說,賈老師的經歷與其他名師不同,他的人生起伏與國家幾十年的變遷緊密相關,他的教育敘事適合用口述的方式記錄下來。口述錄音多為上海浦東方言,朱老師與賈老師共事多年,又同為浦東人,故能在整理文字時最大程度地還原本意,保留口語,以饗讀者。

序言的文字極富張力,從與賈老師相處的二十多年經歷中選擇材料,精心組合,娓娓道來,為我們建立起真實而立體的賈老師印象:一位永遠熱愛教學的教師,一位心裡裝著孩子的校長,一位耐心帶教青年教師的前輩,一位有良知、有責任的公民……不僅如此,其表達方式也獨具匠心,口語化的講述與「口述史」毫不違合,融為一體。文末這樣寫道:「賈老師坐在電腦前一邊移動滑鼠一邊為我講解。恍惚間,我好像回到了二十多年前,我坐在他的辦公室里,看他拿著紅筆,在文稿紙上修改我的文章。」此情此景,實在動人。《賈老師與我》,從「我」的視角為讀者打開賈老師傳奇的教育人生。

2

我是一個慢讀者,但這次卻滿懷好奇,幾乎是追趕式閱讀。賈老師的經歷,猶如小說、電影里的故事,傳奇到不像真的,而這一切的確真實地發生在他身上。沒有想到,一個小學教師的生命里,有這麼多跌宕起伏的是非,有這麼多錯綜關聯的人事。讀著賈老師,我常常設身處地,與自我對照,體會他那不平凡的人生。

賈老師早年的生活似乎與教育無關,但又無處不是教育。《「醬油瓶」·含羞草》里的父親,《林先生》里的父親,言語不多,嚴厲、有愛,這些都深烙於子女的一生,使他們在日後的舛難中堅韌。「我深知只要不失去自信心,只要對事業、對理想尚存一息希望,那麼,厄運可能是一份深不可測的寶藏。」難以想像,在寄人籬下的日子裡,在尊嚴喪失的「文革」歲月里,在拚命付出卻始終得不到認可的不公下,賈老師竟能以如此的寬容與信念等待生命的翻轉。

賈老師講述最多的,還是老師。他無限感激生活中遇到的良師。林慧先生給我的印象極深,今天看來,她也絕對是一位有創意、有活力、有魅力的好老師。「Mr.浦東」讓人忍俊不禁,彈手風琴指揮出操,打瀟洒的指哨指揮比賽,會教會玩。「頑童」變「粉絲」,不足為奇。錢夢龍先生提到的武老師,用一本《王雲五四角號碼大字典》改變了錢先生的學習之路。於永正老師等教育前輩一生熱愛教育,憂心教育,令人動容。「教育是引導,教育是培養,教育也是一種影響。教師要有一顆善心,教師的價值體現在『教』字上。」錢夢龍先生與賈老師握手感慨,讓我領悟:在教育的根系處,投入善意,是為師者之責任、良心。

「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賈老師也常常自省,為看似微小的不當言行而懊惱、自責。他為當眾調侃學生的錯誤而深感不安,誠懇地致歉,撫平孩子心靈的傷痕。賈老師說,與其說我們在教育孩子,倒不如說是孩子在「教育」我們。感謝學生,教學相長。

3

說起教學來,賈老師滔滔不絕。他對語文教學的思考,對公開課的建議,對教育真諦的感悟,引發我對教育教學的長久思考。他反覆引用李伯棠教授的話勸告青年教師:「語文課上,還是讀得太少!」他的「三看,三不看」精準扼要地指出了聽課的要訣,那就是——看課堂真相,看學生生長。這便是一節好課的標準。聽課如此,上課亦然。教室里有沒有「書聲琅琅」?有沒有「議論紛紛」?乃是對我們日常教學的檢視。

「成功的教育,其內容必須是深刻的、獨特的,乃至直抵人心、無可複製的。」這是賈老師對教育內涵的深切體認。賈老師的作文教學,便是「成功的教育」。簡單而深刻,精準而開放,自成風格。他對「作文」的理解從不局限於一節課,而是為孩子的長遠發展而教。正如書的扉頁上所寫:「教學生一年,要想到他五年;教他五年,要想到他終身。」我更願意說,賈老師所踐行的,不只是「作文教學」,更是「作文教育」。

賈老師善於思,善於行,善於省。他從前人的理論與實踐中得到啟發,摸索出自己的作文教學之道。譬如,書中提到葉聖陶先生對子女的「不教勝教」,即每天讀一點,寫一點,改一點。又如,吳立崗教授提出的「素描作文」對賈老師產生深刻影響。「素描作文」是來自蘇聯的作文理論,把美術學科的概念、心理學的科學成果移植到作文課堂里,讓孩子由怕寫到愛寫。過去看賈老師教作文,並不能參透其中的門道。如今再觀課,才有了新的領悟。「讓『生活』在教室再現慢化了的動作」「典型表象」「無聲默寫」等作文理念、操作要義漸漸明晰。賈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遣詞用句的敏感度曾讓我無比驚訝,如今在「素描作文」中找到了答案:慢動作訓練,練就了師生過人的語感、紮實的表達。

又憶起,2017年第1期的《小學語文教師》卷首語刊發了賈老師的文章——《袁瑢老師的經驗不過時》。袁瑢老師與斯霞、霍懋征被譽為「中國三大名師」,是賈老師十分敬重的前輩。賈老師以樸實的文字,回憶袁老師的教學觀,也闡明自己的語文立場:「教學不需要『出新奇』,更不需『擺噱頭』。簡簡單單教語文,一心一意為學生髮展服務。」語文,就是要教學生讀好書、寫好字、說好話。概言之,傾聽與表達,始終是語文教育的核心要素。

不長的卷首語背後,有感人的故事。從雜誌社老師的記錄里看到這樣一段話,是賈老師寫的:「我寫這篇文章前前後後修改了五十多遍。我的一隻眼睛已經完全看不見了。我是用放大鏡在電腦上一個字一個字敲下來的……」

同年5月,全國小學語文「十大青年名師」頒獎典禮暨課堂教學活動在廈門舉行,當看到安排表上有賈志敏老師執教觀摩課,驚訝的瞬間,我想一定是主辦方弄錯了,賈老師應該是點評嘉賓吧?沒有想到的是,耄耋之年的賈老師,在身體不適的情況下執教《推敲》一課。講台上,清瘦的賈老師同過去一樣,一筆一畫板書,一字一句指導。課堂中,我們又聽見「書聲琅琅」,聽見「議論紛紛」。那一刻,任何語言都無法表達對先生的崇敬。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陰師範學院附屬小學)

《中國教育報》2018年11月19日第10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第十四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舉行
燕京理工學院聯合企業共建智能汽車研究院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