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金馬獎頒獎 不斷在變化的金馬門檻

金馬獎頒獎 不斷在變化的金馬門檻

2018年11月17日晚,被譽為「東方奧斯卡」的金馬獎落下帷幕。張藝謀榮獲金馬最佳導演,這位第五代導演拿下了自己的第一個金馬。除此之外,《影》還斬獲了最佳視覺效果、最佳美術設計、最佳造型設計等獎項。徐崢拿下了金馬影帝,影后則歸屬於《誰先愛上他的》謝盈萱。

而最令人感到欣慰和感傷的,是《大象席地而坐》斬獲了最佳影片。

對於金馬獎而言,2018年是個特殊的年頭。

今年的最佳劇情長片提名中,只有一部是台灣影片。而最佳導演的五個提名,則全部由內地導演包攬。男女主角的提名中,《誰先愛上他的》的男女主角邱澤和謝盈萱,成為了台灣電影的唯一選手。其餘提名也全來自內地影片。

而結果卻並非如此,今年的金馬,並不是內地影片橫掃,台灣影片在重磅獎項上收穫了影后一匹「金馬」。張藝謀終於一償多年夙願,更有許許多多被影迷關注的其他事件在發生。

金馬獎:台灣內地之爭

從前十年的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影帝影后四大重磅獎項可以發現,台灣電影的獲獎比例佔比36%,內地電影以微小差距居於其後,佔到34%,而香港電影的比例佔到了25%。

最近幾年,金馬獎似乎每隔兩年就要被內地「橫掃一輪」。

早在2012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女配角、最佳新演員和最佳改編劇本頒給內地影片,就引起台灣一片波動,甚至有「停辦金馬」之聲,引得侯孝賢也怒起反駁。

2014年,《推拿》斬獲七項提名,收穫六大獎項。陳建斌更憑藉《一個勺子》和《軍中樂園》拿下三項大獎,也成為是金馬獎歷史上,第一個同屆獲得最佳男主角和最佳男配角的演員。內地電影最終抱走15項獎,台灣電影只奪得4個獎項。

2016年,馬思純與周冬雨拿下影后,范偉以《不成問題的問題》拿下影帝,22個獎項中,台灣電影只拿到5個。台灣媒體稱之為「台灣電影大潰敗,典禮現場京片子滿天飛,彷佛在看中國的金雞獎。」

而2018年,情況則並不如以往順利。

回溯歷史,金馬獎為了獎勵國語影片曾規定報名角逐的影片須獲得准演執照,內容以國語發音或配音,申請者必須是台灣境內製片公司、曾參加台灣當地的自由公會或華僑廠商。

台灣金馬獎發展至今,經受了內地和香港影片的兩次衝擊。1970年代,香港電影業發展迅速,影片獲獎比例也有所增加。然而在1980年代,台灣新浪潮電影發展迅速,藝術和人文成為金馬獎的特色,和商業娛樂化的香港電影形成對立。

1990年代,金馬獎由官辦改為民辦,內地影片開始進入金馬視野。金馬獎成為首個覆蓋兩岸三地的重要影展。但這一時期,由於好萊塢電影的壓力,台灣影業發展遇挫。台灣影人和內地的交流也進一步加強。

2008年的《海角七號》被視為台灣新電影崛起的轉折點。之後,藝術片和愛情片成為台灣電影的主流。而金馬獎,恰好是台灣電影一路的見證者。

不斷在變化的金馬門檻

今年,由婁燁執導的《風中有朵雨做的雲》空手而歸。但這部影片引發的爭議,以及今年許多由地域及其他政治話題引發的爭議,看起來更像是這個電影節的最大論點。

金馬對於內地電影的態度一直在發生變化。

1989年《三個女人的故事》由於查無內地資金領有準演執照,得以保留參賽資格;但瑞士籍的斯琴高娃則因不具台灣、香港兩地演員身份,無緣角逐最佳女主角獎項。

1991年起,只要是華裔人士都可參加個人獎項的報名,但需加入台灣、香港兩地的電影團體者為限,例如以《愛情萬歲》獲得1994年最佳導演的馬來西亞籍華裔導演蔡明亮。

陸委會在1992年通過開放內地編導演比例不超過半數的電影上映後,金馬執委會緊接著在1993年開放符合此資格影片報名,同時該片的從業人員也可以參加個人獎項的報名。但外籍人士需參加3部以上台灣電影製作,並提出加入台灣、香港兩地相關電影團體的證明書始可報名,例如以《東邪西毒》獲得1994年最佳攝影的澳洲籍攝影師杜可風。

1994年,金馬執委會決議內地編導演比例超過半數的影片,即使得到第一類國際電影節競賽單元獎項並取得准演執照,仍無法參加金馬獎。但這一決議很快就得到了修改,1996年,只要影片是以華語為主要發音語言,金馬對於出品國、資金結構或演職員國籍都不再做要求。

1997年,金馬獎自己的定位,擴寬為全球性的華語影片競賽,1999年,台灣取消了報名影片須獲得准演執照,和內地影片須獲得中國內地有關單位認證的資格限制。

2000年起,只要影片的主要創作人員有半數為台灣電影人,都享有評審團大獎和特別獎的報名資格。2003年起也不再限定須以華語為「主要」發音,只要片中涉及華人地區所使用的主要語言或方言,都可報名。

金馬一貫是華語影壇的關注點,而今年的金馬,或許已經表明了自己對華語影片的多重視角觀察的態度。

【第55屆台灣電影金馬獎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大象席地而坐

最佳導演:張藝謀《影》

最佳男主角:徐崢《我不是葯神》

最佳女主角:謝盈萱《誰先愛上他的》

最佳男配角:袁富華《翠絲》

最佳女配角:丁寧《幸福城市》

最佳新導演:文牧野《我不是葯神》

最佳新演員:鍾家駿《只有大海知道》

最佳動畫長片:《幸福路上》

最佳劇情短片:《吉祥》(大鵬導演)

最佳動畫短片:《當 一個人》

最佳原著劇本:《我不是葯神》

最佳改編劇本:胡波《大象席地而坐》

最佳攝影:姚宏易、董勁松、David CHIZALLET《地球最後的夜晚》

最佳視覺效果:王星會《影》

最佳美術設計:馬光榮《影》

最佳造型設計:陳敏正《影》

最佳動作設計:何鈞、谷垣健治,、嚴華《邪不壓正》

最佳剪輯:雷震卿《誰先愛上他的》

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林強、許志遠《地球最後的夜晚》

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峇里島」《誰先愛上他的》

最佳原著劇本:韓家女、鍾偉、文牧野《我不是葯神》

最佳音效:李丹楓、司中林《地球最後的夜晚》

年度台灣傑齣電影工作者:劉三郎

最佳貢獻獎:廖慶松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導演幫 的精彩文章:

巨匠·阿方索卡隆 墨西哥,是他一生的烙印
3分鐘單片30萬預算,試煉優質短片創作

TAG:導演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