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二戰的代價:殺死兩位科學家的「惡魔之核」

二戰的代價:殺死兩位科學家的「惡魔之核」

二戰末期,從美國對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後,世界從此就處在了隨時可能爆發核戰爭的準備狀態。在這個高度機密的研究領域中,實驗過程導致的錯誤和災難,往往也被政府機關所隱瞞。

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二戰正式結束。隨著戰爭的結束,美國製造的第三顆鈈球(投擲在廣島的原子彈裝載鈾-235,長崎的原子彈裝載的是鈈球,而另一顆稱為瘦子的槍式鈈球原子彈並不實用因此沒能上場)不再需要拿來製造武器,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科學家原本正在為其他攻擊行動做準備。於是,實驗室的科學家獲準保留這顆由鈈和鎵合成的球體,它後來被稱為「惡魔之核」。

在核爆炸過程中,炸彈的放射性核心會達到臨界狀態:若沒有其他干預,核子會開始並持續發生鏈式反應。當核物質達到超臨界狀態時,反應速度激增產生強烈的中子輻射。美國科學家對於正在研究的放射性物質已經足夠了解,並成功將核反應應用至武器,但他們希望更深入了解相對於臨界狀態和超臨界狀態的亞臨界狀態。

將核心推向臨界的方法是將中子流回核心,進一步擾亂使其變得不穩定,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的「臨界集結小組」為此開始進行一系列實驗。在這些實驗中,科學家使用中子反射材料包圍核心,並監控核心的狀態。

不幸的是實驗進行沒多久便發生第一起導致科學家死亡的臨界事故,當時日本都還沒正式簽署投降協議。1945年8月21日晚上,物理學家哈里·達利安獨自在實驗室進行實驗,他嘗試用碳化鎢在核心周圍構築一道屏障,但不小心把一塊碳化鎢掉到鈈球上,使其達到了臨界條件。很快地,核心產生反應釋放出輻射,達利安因此接觸到致死劑量的輻射,並在25天後死亡。

不過,他的死亡沒有阻止其他同事的腳步。九個月後,他們開發出另一種實驗方法,使用兩個鈹制的半球形圓頂作為中子反射材料將鈈球包圍,讓核心接近臨界狀態邊緣。加拿大物理學家路易斯·斯洛廷過去曾參加曼哈頓計劃,也在先前的許多實驗中用過這種方法:他將一隻手扶住圓頂,另一隻手拿螺絲刀將圓頂稍微分開,這樣便能限制中子流回核心。1946年5月21日,他失手讓圓頂間的縫隙完全合上,鈈球(正是殺死達利安的那顆)再次達到了臨界狀態。斯洛廷為了挽救局勢果斷用手將兩個半球圓頂分開。

其他七名科學家在事故發生後倖存,但距離惡魔之核最近的斯洛廷接觸過量輻射,在九天後死亡。由於不到一年的時間,接連發生兩次讓科學家死亡的臨界事故,實驗因此中止。在冷卻期過後,這顆帶走兩條人命的惡魔之核被重新裝進別的武器,最後在一次核試驗中被摧毀。

自從1945年以來,地球上至少發生過60起臨界事故,導致至少21人死亡。由於核子計劃經常是國家級機密軍事項目,事實上究竟有多少人死於臨界事故不得而知。令廣島長崎原爆成為可能的曼哈頓計劃,其主要推手物理學家歐本海默震撼於死傷的慘烈和後遺症的嚴重,餘生始終後悔當年率先成功開發了原子彈。我們只能期望,人類能夠從慘痛的歷史中學到教訓,永遠放棄毀滅性的核武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史觀 的精彩文章:

戰爭影響多劇烈?二戰的轟炸襲擊一度削弱了地球大氣層
一戰停戰前最後一位陣亡的法國軍人:特雷比雄

TAG:縱橫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