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如松:這才是中國最精彩的故事

如松:這才是中國最精彩的故事

在劉備去世之前,諸葛亮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幹,《隆中對》顯示了遠見卓識,在赤壁之戰和奪取蜀地的過程中,顯示了卓越的才能。但劉備在世時的主要功績都屬於諸葛亮嗎?是很讓人懷疑的,因為劉備死後,諸葛亮在軍事上基本沒有建樹,在國家的治理上,蜀國也沒有湧現出什麼出類拔萃的人才(只收降了武將姜維),主要依靠的依舊是劉備時期的一些「老人」在支撐局面,算不上成功。

為何造成如此大的反差?

原因在於,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老先生將諸葛亮神話了,將其作為劉備的軍師來描寫,行軍打仗都是他在指揮,劉備言聽計從。但在《正史》上卻並非如此,諸葛亮一般是後方留守,處理行政事務,保證前線的供給,而跟隨劉備行軍打仗的另有其人。所以,劉備在世之時,諸葛亮並沒受到《三國演義》中所描繪的那般重用。

在這一時期,諸葛亮最大的功績是兩點,其一是將後方行政事務處理的井井有條,支持了劉備的征戰,功不可沒。其二是,推動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曹操。

劉備入川之後,跟隨劉備南征北戰的主要是法正。法正字孝直,本是劉璋手下的謀臣,劉備奪下蜀地之後便跟了劉備。在此期間,他建言劉備廣納人才以充帳下,進圖漢中以立根腳等。夏侯淵是怎麼死的哪?《三國演義》中說是諸葛亮設計殺死。事實上,諸葛亮當時還遠在成都留守,真正建言獻策的就是法正。劉備稱漢中王后,封法正為為尚書令、護軍將軍,可遺憾的是,他第二年就去世了,才45歲,劉備很傷心。法正還是劉備活著的時候唯一獲得謚號的大臣,可見地位之高,也可以看出他在劉備陣營中的份量。


如松:這才是中國最精彩的故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對於法正,諸葛亮也是由衷地佩服,《三國志》說「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一個管後勤,一個做智囊,相得益彰。當劉備征討東吳為關羽報仇大敗而歸後,諸葛亮又說「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由此可見諸葛亮對法正是真心佩服,這一時期,法正才是劉備帳下第一謀臣。

在劉備稱漢中王時(219年),封法正為尚書令,在漢代,尚書令就是丞相。比如西漢成帝時,尚書令是對君主負責執行一切政令的首腦,行使的就是丞相的職責。而直到劉備稱帝時(221年),史籍記載諸葛亮為丞相,《三國志·卷三十二·蜀志·先主傳》記載到:「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置百官,立宗廟,祫祭高皇帝以下。」說明法正在世之時,地位應該高於諸葛亮。

劉備作為三國時期自社會底層(「織席販履」)崛起的諸侯,自有其軍事、政治、識人、用人等方面的突出才能,如果只會哭鼻子、摔孩子,估計腦袋早搬家了。在那個時代,無論袁紹、公孫瓚等各路諸侯,肯定都有各自的本事,否則如何能建立自己諸侯的基業?之所以它們都滅亡了,是因為它們的運氣太差,遇到了比他們更有能力的曹操。而劉備可以在一片混戰中崛起,肯定有梟雄之才。所以,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對劉備的描寫是不客觀的。

當羅貫中將劉備和法正的才能與功績都加給諸葛亮之後,諸葛亮自然就會得到神話。

當然,這並不是否認諸葛亮的才能,其在謀略、行政、堪輿等方面,諸葛亮都是傑出的,在劉備建立帝業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只是不應該擴大、神話而已。同時,諸葛亮還是發明家,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極大地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在上述方面,諸葛亮幾乎是神一樣的存在,後人已經難以超越。

但當劉備去世、諸葛亮獨自主持蜀國政局之時(幾乎等於皇帝),弊端卻充分暴露,遭到了完敗:

第一,蜀國人才匱乏,加上連年征戰,經濟實力日漸衰弱,只能不斷築小錢緩解財政不足(在《如松看貨幣之道》的書中有詳細介紹),最終導致國困民窮,已經註定了蜀國滅亡的結局。

國家之間的爭奪,最終體現的是人才的發掘和使用,只有如此才能不斷壯大自身的經濟和軍事實力,在這一點上,蜀國不僅遠遠不如魏晉,甚至還不如東吳(東吳後期,陸抗被譽為最後的名將),這已經決定了蜀國首先被攻滅的命運。

諸葛亮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美德,也有事必躬親的作風。在劉備在世之時,這些都是諸葛亮的長處。因為此時,發現和使用人才的責任主要由劉備承擔。但當劉備死後,諸葛亮成為事實上的「皇帝」,事必躬親就成為嚴重的缺陷,既然丞相事必躬親,其它人就根本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根據丞相的命令執行就是了,既不利於發現人才,也不利於鍛煉和使用人才,最終讓蜀國落入人才凋零的境地。

諸葛亮是一個好臣子,這個「好」到了什麼程度?是後代幾乎難以逾越的程度。但不是一個好「老闆」。

可國家之間的爭奪,不取決於一人之力,而是取決於國家的合力,所以,最終也就會輸掉魏蜀之間的爭奪。


如松:這才是中國最精彩的故事


第二,在軍事上,諸葛亮曾經六出祁山,即便不考慮蜀國的國力是否可以承擔長期征戰這一問題,僅僅在與司馬懿對峙的過程中,諸葛亮也處於劣勢,最終遭到敗績。

或許您又會拍磚,諸葛亮在六出祁山的過程中計謀百出,幾乎沒有打敗仗,讓司馬懿等人只能當縮頭烏龜,怎麼能說諸葛亮是失敗哪?在六出祁山的過程中,諸葛亮是進攻,司馬懿主要是堅守,基於魏國有更強大的國力,司馬懿只要能守住,就會取得最終的勝利。所以,司馬懿等人只要堅守就可以了,當縮頭烏龜就是最正確的戰略戰術。戰場絕不僅僅是爭勇鬥狠,必須以自己的戰略目標為中心。

司馬懿說:臣一路走來,沒有敵人,看見的都是朋友和師長。當司馬懿以朋友和師長看待諸葛亮的時候,後者已經註定失敗的命運。高手之間,差距甚微,雖然諸葛亮計謀百出,打了很多勝仗,但司馬懿把自己放在了學生或朋友的地位,就會真心地對待(研究)諸葛亮(既可以防止自己被徹底擊敗,也可以徹底放低自己,做到洞察細微),潛心向諸葛亮學習,這種學習的態度與我們在互聯網上的學習根本不同。那是一種發自內心對師長的尊重,學習的過程會孜孜不倦、夜以繼日,因為諸葛亮這樣的師長是非常難得的,以他做師長(對手)的機會稍縱即逝。以司馬懿的智慧,再抱著虛心、誠懇、孜孜不倦的態度向諸葛亮學習的時候,「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就很容易實現,發現師長的弱點就會很容易。最終,讓司馬懿發現了諸葛亮「事必躬親」這一根本的弊端:「事必躬親」不能調動文臣武將的積極性,不利於鍛煉它們的能力,獨立作戰的能力弱;同時,更會嚴重損害自己的身體。到此,司馬懿就可以安坐釣魚台,只需紮好自己的籬笆、耗盡諸葛亮的精力就可以了。

簡單,就是最根本的制勝辦法。我們的「敵人」更是師長和朋友。

諸葛亮生於181年,司馬懿生於179年,司馬懿的年齡更大,但最終卻把諸葛亮「耗」出局。

從戰術上來說,諸葛亮不能反敗為勝嗎?還是有機會的。自己作為弱小的一方,而對手又死守不出,說明已經洞悉了自己的弱點,如果此時希望擊敗強大的敵人,就絕不能堂堂正正地對陣,必須使用奇兵,這是兵法的精髓(所以官渡之戰時曹操必須去燒袁軍的糧草,赤壁之戰時孫劉聯軍也必須燒曹操的糧草)。但諸葛亮卻拒絕使用奇兵,讓魏蜀之間的爭奪變得毫無意義。所以,諸葛亮有很多頭銜,但不能稱之為軍事家。

有時咱會想,諸葛亮與司馬懿的差別,就是一個「超人」(謀略、堪輿、發明、行政等無所不能,而且是一個鞠躬盡瘁的完人)和一個不斷求道之人的差別,二人共同演繹了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故事。他們就像一對並蒂蓮一樣的共同存在,空城計是二人共同唱出來的,而不僅僅屬於諸葛亮,當諸葛亮逝世之後,司馬懿的危機也就真正開始了,其結果要麼是被殺,要麼登頂,他根本就沒有其它的選擇。

我們恨不能生在那個時代,親眼見識先人的偉大思想。


如松:這才是中國最精彩的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天豐居美學家居 的精彩文章:

倒影落成詩,回眸已千年
生理期女生坐愛心座被罵:不是老人壞了,是壞人老了

TAG:天豐居美學家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