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優等生谷歌不想交卷子了

優等生谷歌不想交卷子了

一邊是谷歌們開始做「減法」,另一邊是國內的BAT在做「加法」。

策劃&撰寫:鎂少女天團

谷歌最近可能「缺錢」了。

繼看不慣大把虧錢的DeepMind,將其醫療業務收入囊中後,谷歌又關閉了5年前收購的機器人公司。

《紐約時報》說谷歌今天面臨的挑戰比其20年歷史上的任何時候都要多。

我們的優等生谷歌到底怎麼了?

優等生谷歌的煩惱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谷歌是一家偉大的科技公司,就是那種別人家的小孩,門門功課都考一百分。但不知道什麼原因,從今年開始,好學生開始經常犯錯。

3月底,以「不作惡」為標杆的谷歌被曝簽署了美國五角大樓的 Project Maven項目。該項目主要是借私營公司的人工智慧技術發展軍事技術。

谷歌員工一聽就不幹了,有寫抵制信的,有憤而離職的。最終不得不妥協的谷歌,決定聽員工的話,做正確的事。最近,涉及該項目的谷歌雲部門已經接二連三走了三位大將:李飛飛、李佳以及谷歌雲負責人格林。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最近,事情源於安卓之父的性侵事件,谷歌當年的「包庇」再次引發了谷歌員工的罷工抗議。

一連串的內憂讓谷歌CEO皮猜心力交瘁,連寫了好幾封內部郵件,安撫20000名罷工的員工。

然而各種外患也接踵而至。

曾經想要在社交平台和Facebook分一杯羹的Google+,因為長達兩年的軟體漏洞導致平台上50萬用戶的數據泄露,迫於輿論壓力和政府政策,谷歌宣布在明年關閉Google+的消費者版本。

社交之路無疾而終。不過,即便是谷歌現在大力推動的AI,其發展也並不是一帆風順。

最近,因為接管DeepMind Health的事件,谷歌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四年前年穀歌收購DeepMind的時候,曾經許諾DeepMind依舊獨立運行。

2017年,DeepMind虧損大約27億元,同比增長了221%。谷歌心裡苦,雖然我可以一直為你燒錢,但是總有可以賺錢的那一點點吧,DeepMind Health可能就是那個商業化的契機。

但這種行為卻打破了DeepMind與NHS(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開始合作時所做的承諾:「數據將永遠不會與Google帳戶或服務相關聯」。

在接二連三的數據隱私問題後,谷歌的一點點風吹草動都在引發更大的危機。

雪上加霜的是,另外一個燒錢項目也走的磕磕絆絆——磨了十年之久的自動駕駛業務。上周,Waymo老大John Krafcik親口承認,自動駕駛汽車上路普及,再等幾十年吧。

技術的瓶頸讓John Krafcik覺得真的太難了,雖然他們已經是這個行業絕對的領軍人。

再加上賣掉此前收購的波士頓動力以及關閉雙足機器人團隊Schaft,「成年」谷歌的煩惱多到令CEO皮猜抓狂,但他說我們雖然做錯了一些事,但谷歌仍是理想主義。

不撞南牆不回頭,谷歌在商業化和理想主義的矛盾沼澤中,不得不做出或主動、或被動的選擇。

這些抉擇最終指向了一個關鍵詞:做減法。

當年Alphabet被認為是由Google的「現在」和Google的「未來」共同組成,谷歌的現在就是核心搜索廣告業務,未來則是那些被收購的新技術公司以及內部孵化的尖端科研項目。

「現在」還在,只是未來似乎在瘦身,聚焦更有潛力、有商業化的未來。

在商業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天平下,放棄一些旁支業務,同時收回有潛能的分支業務。這是一個商業公司的正確選擇,就像谷歌將座右銘Don"t be evil換成了Do the right thing。

做減法的不止谷歌

事實上,不僅僅是谷歌,在最近幾年,微軟、英特爾、亞馬遜也在做減法。

以微軟為例,其曾經推出了不少成功的硬體設備,包括surface系列產品、Xbox主機以及AR眼鏡等等。不過,更多人不知道的是,這些設備的腳底下躺著大量被砍掉的項目,包括Band手環、Lumia手機等。在微軟眼中,既然這些設備的前幾代產品都沒有成功,下一代也不會成功。

另外,在架構方面,微軟在今年進行了最新一次的調整——新成立體驗和設備部、雲與人工智慧平台,原Windows和設備部門將被拆解併入兩個新部門。經過此次調整,增長情勢喜人的雲服務和AI成為微軟新的關注點,Windows則成為過去輝煌。

再看英特爾,其最近一次大規模調整發生在2015年。彼時,除最為核心的原微處理器及晶元研發等業務外,英特爾將主流產品部門整合至一個名為「英特爾架構集團」(IAG)的新部門。同時,英特爾將旗下技術與全球製造業進行合併,由「科技與製造集團」(TMG)統籌管理。

當然,作為一家上市公司,「盈利和商業化」是公司的目標,在這方面,英特爾的做法較於谷歌、微軟等也是不遑多讓。就在今年,因為產品並沒有真正推出到市場,不能實現商業化和盈利,英特爾決然砍掉了於2013年成立的可穿戴部門。

由上可以明顯看出,即使是對新產品、新技術的追逐,谷歌、微軟、英特爾等巨頭也沒有絲毫放鬆,但值得注意的是,它們並不是頑固的緊盯一個項目,而是會比對著公司的整體方向,依據情況不斷地對組織架構,或是產品進行調整。

如今,國外不少公司正在做減法。基於對產品的綜合評判和考核,它們砍掉那些發展態勢不佳以及不符和公司未來規劃方向的業務、部門,繼而根據未來趨勢對架構作出大大小小的調整,將分散的精力收回,並集中於自己的重點領域,以適應時勢。

谷歌們向左,BAT向右

一邊是谷歌們開始做「減法」,尋找最佳的商業化路徑;另一邊國內的BAT三家朝著「All In AI」的方向一路買買買、建建建,將更多的資源押注在新技術產業。

在技術研發以及落地方面,雖然近幾年國內追趕的步伐越來越快,但是總體是要落後於「谷歌們」,比如同樣做自動駕駛,谷歌已經做了九年,百度的自動駕駛事業部3年前才成立立。

所以立足當下,BAT會選擇與谷歌、微軟這樣的早已在科技領域馳聘多年的「老手」相背,採取「廣撒網,多斂魚」的方式,除了保證原有業務的穩定之外,更要加強縱深技術研究,並且不斷嘗試,在多樣化的商業場景中找到最合適的。

以阿里為例,保持電商業務的增長之外,阿里也在擴大自己的觸角,將更多的技術納入囊中。

先是發布神經網路晶元「Ali-NPU」、全資收購中天微、成立半導體公司。又布局了量子計算、機器學習、基礎演算法、網路安全、區塊鏈等技術。

同樣,BAT中的另外兩家也在尋找更多的領域嘗試轉型,百度早就迫不及待地「入坑」人工智慧,提出All In AI的戰略,推出百度大腦、DuerOS、Apollo等涵蓋智能生活、自動駕駛等領域的技術平台,積極向谷歌靠攏。

9月底,騰訊對外公布了其組織架構調整的內容,確立了內容生態和技術建設同等重要。現在的騰訊,既做自動駕駛、智慧醫療、雲服務、也在研究量子計算、虛擬人等一些前沿的技術,騰訊正在社交以及內容原有優勢業務之外,不斷擴展自己的外延。

和國外的「谷歌們」相比,國內的科技公司絲毫不敢放鬆對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同時當前國內的政策環境、人才培養以及市場環境,又從外圍給了像BAT這樣的公司更多的支持。所以,當「谷歌們」在瘦身的時候,BAT可以大包大攬各種技術和業務,有更多的機會去超越它們。

最後

做精也好,做大也罷,都是不同時代、國情背景下的必然選擇,BAT們一方面在AI上不斷追趕谷歌們,另一方面抓住國內的優勢,找到更多商業化場景。

雖然一些人在做減法,一些人在做更多的外延,但兩種不同的路徑最終是殊途同歸的,順應技術潮流,調整自身定位,找到最合適的商業化路徑。

鎂客網

科技 | 人文 | 行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鎂客網 的精彩文章:

VR產業背後的技術支撐是什麼?
中國12座城市入選AI領域全球最具影響力城市TOP100;歐盟批准蘋果收購英國音樂識別應用

TAG:鎂客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