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古代清官中的一二三四五

古代清官中的一二三四五

以下五位清官的綽號中分別有數字一二三四五,讀來頗為有趣。誠然,廉政風氣的形成不僅需要官員個人的操守,更需要制度建設,但古代傑出官員的行為品德,仍值得今人借鑒。

一錢太守劉寵

東漢人劉寵,字祖榮,山東牟平人。劉寵青年時期因「明經」被舉薦為孝廉。後任東平陵(在濟南)縣令,因居官仁惠而被百姓愛戴。母親去世時,劉寵棄官而去。送他的百姓塞滿了道路,他的車無法前進,他換上便服悄悄離開。

古代清官中的一二三四五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越劇《一錢太守》劇照

後劉寵擔任豫章太守、會稽太守。當地誠樸的山民很受官吏的侵擾,有的人頭髮都白了也不到街巷市場中去,以避官吏。劉寵到任後減免廢除煩苛的政令,禁察官吏的非法行為,政績卓著。他升為將作大匠時,山陰縣(會稽郡首縣,今浙江紹興)有五六位鬚眉晧白的老人,特意從鄉下遠來給他送行,每人帶百文錢贈他。劉寵安慰他們說:「各位父老何必這樣呢?」老翁們回答說:「我們這些山谷里沒有知識的人,沒有見過郡守。別的太守在任時,派官吏到民間搜求財物,白天黑夜不斷,有時狗叫通宵,百姓不得安寧。自從您到任以來,夜裡聽不見狗叫聲,百姓看不到官吏。我們年老難得逢此太平盛世,現在聽說您要離開我們而去,因此我們特意來奉送。」劉寵說:「我的政績哪裡像您幾位長者所說的那樣好呢?你們辛苦了啊!」他只從各人的錢中挑選了一枚大錢,以作紀念,後人便稱他為「一錢太守」。

劉寵入京後,歷任宗正、大鴻臚、司空、司徒、太尉等重要官職。劉寵雖然累居要職,但他非常節約樸素,家裡沒有多餘的財富。一次他出京到外地,路經亭舍,想進去休息片刻,管亭舍的官吏說:「我們整頓洒掃,以待劉公(劉寵),你有什麼資格來呢!」劉寵聽了,一言不發,悄然離去。時人稱頌他是一位忠厚長者。

二不尚書范景文

明末的范景文,字夢章,河間府吳橋(今屬河北)人。歷任文選郎中、河南巡撫、工部尚書、東閣大學士等要職。由於位高權重,許多親朋好友常登門相求,均被范景文謝絕,並在門上貼出「不受囑,不受饋」六字,以明心跡,於是獲得「二不尚書」的美稱。

范景文從不收人賄賂,但對有德才的人則無私相助。一位曾行賄不成的人對他說:「當官不謀私利,古今難覓了,你為何難為自己呢?」范景文斥責他說:「最大的私利,乃是保全生命,我不收賄賂,正是為此。你只見其利,不見其害,我為你感到羞愧!」范景文在山東省東昌府任推官時,當地發生饑荒、蝗災,他向上峰乞得賑濟災糧,並捨出家財,賑災救民,范景文對百姓說:「和我的一點錢財相比,你們才是無價之寶。沒有你們,我的衣食從何而來?請放心收下。」百姓感恩不盡,事後紛紛歸還他財物,范景文一律不受,他誠懇地說:「我並非品德高尚,而是自知你們乃我衣食父母之故。我現在衣食無憂,實乃你們所賜,我施一點實在應該。」

古代清官中的一二三四五

范景文隨後連連升遷,署理軍國大事。他大公無私,使眾賢士皆得重用,一時賢士欣然,小人怨恨。有人對范景文說:「你執掌用人大權,自當為己著想。你不貪不取,一旦無權無勢,何以為靠呢?」范景文回答說:「為國選賢,乃是朝廷大計,若存私心,害國害己,禍大難料。我並非討好賢士,也不是故意和小人作對,此乃職責使然啊。」魏忠賢擅權時,范景文拒絕同流合污。他先申請辭職不成,後以佯瘋獲准離職。崇禎元年(1628年),魏忠賢死,范景文被召回重用,但明朝頹勢已無法挽回。李自成起義軍攻破北京後,范景文自縊身亡。

三湯道台湯斌

湯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今河南商丘睢縣)人。清初著名清官,曾任陝西潼關道、江西嶺北道、江蘇巡撫、禮部尚書、工部尚書等職。他一生清正廉明,所到之處體恤民艱,弊絕風清,政績斐然。江蘇巡撫是當時的肥差。可湯斌到任以後,每天吃的是青菜米飯。這天,他翻檢家務收支賬簿,突然看見簿上寫著某日買了一隻雞。他忙詢問家人,才知道是兒子所為,便把兒子叫到面前,訓斥道:「你不好好讀書,總想吃好穿好,別以為江蘇的雞價像河南老家那樣便宜。讀書人吃菜根仍能自強不息。」有一天,湯斌在家裡過生日,一些得知消息的屬吏們登門送來賀禮,被湯斌婉言謝絕。有個士紳知道湯斌不會接受金銀珠寶,便送來一個雕琢精美的屏風,湯斌仍然拒收。士紳說:「大人是文雅之士,屏風上面刻有當朝名士汪琬的詩文。」湯斌喜愛汪琬的詩文,便叫人將屏風上的詩文譽錄下來,然後堅決叫士紳拿走屏風。

古代清官中的一二三四五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湯斌從江蘇巡撫被提拔為禮部尚書。離任之日,蘇州百姓數萬人為之罷市六天,天天到巡撫衙門痛哭挽留。湯斌動身赴京時,除衣被外,身無長物。蘇州百姓又自發地奔走相送,自蘇州城一直到江北,一路上,送行的人連綿不絕,直到湯斌渡過淮河為止。

湯斌不僅為政清廉,居家也頗有顏回之風。他以清貧為本,每日采野菜供膳,每餐以豆腐湯為餚。百姓誇湯斌:「為政像豆腐湯那樣清,生活像黃連湯那般苦,於世像人蔘湯那樣補。」因而他被稱為「三湯道台」。

四知先生楊震

後漢人楊震,字伯起,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人。他為官清廉,在赴任東萊太守的任上,路經昌邑縣。該縣縣令王密是他當年推舉的荊州茂才(即秀才)。王密聽說恩人到來,便去拜見,到了夜裡拿出黃金十斤要悄悄送給楊震。楊震說:「老朋友了解您,您卻不了解老朋友,為什麼呢?(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回答說:「暮夜無知者。」意思就是晚上沒人知道。楊震鄭重回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即你知)。何謂無知?」王密羞愧地出去了。自此,楊震「四知先生」的美名傳遍天下。

古代清官中的一二三四五

楊震後來轉為涿州太守,他為官公正清廉,不接受私人請託。他的子孫也都經常吃蔬菜、出門步行。他的老朋友和長輩勸他置辦點產業,楊震不同意,回答道:「讓後來的人稱我的子孫為清白官吏的後人,我把這美名留給他們,不就是豐厚的家產嗎?」他的幾個兒子為官亦潔身自好,清廉自守。

楊震後來做到了位居三公的司徒、太尉。他對朝廷中的種種弊端屢屢上書直諫,在用人方面也堅持原則。但當時的漢安帝劉祜聽不進他的逆耳忠言。楊震反被他得罪過的佞臣、權貴樊豐、耿寶等人怨恨、誣陷,後來被收了太尉印信,送歸原籍。楊震走到洛陽城西的幾陽亭,慷慨地對他兒子、門人說道:「死是士人正常的責任。我蒙恩位居上司,痛恨奸臣狡猾而不能將他們誅除,厭惡受寵女子的劣跡而不能禁止,有何面目再見日月!身死的那天,用雜木做成棺材,用布做單被剛夠蓋住身體即可,不要歸葬墓地,不要設祭祀儀式。」說罷飲毒藥而死,時年七十餘歲。直到漢順帝劉保繼位,樊豐、周廣等被誅,楊震才被平反和厚葬。

五代清郎袁聿修

袁聿修,字叔德,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袁氏家族是北朝士族高門之一。袁聿修七歲時父親去世,他守喪時的起居禮度,與成人相仿。九歲時即被北魏朝州里辟署為主簿,十八歲時領本州中正。後又在東魏、北齊歷任要職,最後官至吏部尚書。袁聿修在官廉潔奉公,為政清靜,聲譽頗佳。

古代清官中的一二三四五

北齊天統年間,袁聿修出任信州刺史,就是他的本鄉人,當時都認為是榮耀。袁聿修為政清廉,不言而治,自長吏以下,直到鰥寡孤幼,袁聿修都能得到他們的歡心。到他任滿還京時,包括僧人在內的全州百姓,追來送別的填滿道路,有人帶來美酒與肉脯,哭泣著留戀不舍,都想要遠送。當時正是盛暑,袁聿修恐怕百姓們過於勞累,往往為送行的人停下馬,隨手喝一杯酒,表示已領受他們的好意,感謝他們的情義,並讓他們回家。袁聿修回京後,信州百姓鄭播宗等七百餘人請求為他立碑,收集縑布數百匹,托中書侍郎李德林來撰寫碑文以記述他的功德,有關部門為此上奏,齊後主下詔同意。

在東魏、北齊賄賂成風的環境中,袁聿修在尚書省十年,連別人一升酒的饋贈沒有接受過。他有一次外出巡察時,一位老朋友送他白也被他拒絕了,被稱為「清郎」。袁聿修曾在北魏、東魏、北齊、北周、隋五朝為官五十餘載,廉潔從政,清清白白,贏得「五代清郎」的好名聲。

微信號搜索:中華詩文學習,或shiwen_xuexi

來稿請投:shiwenxuexi@163.com

歡迎讀者朋友以個人名義分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用於商業目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華詩文學習 的精彩文章:

十二首離別詩,哪首讓你更動心?
萬古風流蘇東坡:?別有立意問琴聲

TAG:中華詩文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