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敦克爾克的大撤退,真的是奇蹟嗎?

敦克爾克的大撤退,真的是奇蹟嗎?

電影《敦克爾克大撤退》開首言明英法為主的盟軍陷入巨大的災難,那災難是如何構成的?敦克爾克撤退真的是奇蹟嗎?前一個問題影片語焉不詳,現歸納原因析之。

1. 偶發急降,計劃逆轉

希特勒乘波蘭閃電戰的成功,欲即時進攻法國,其方略與一戰時的希里芬計劃相若 1 ,以波克 (Bock) 統領的德軍主力(連同大量機動部隊)越過比利時,直攻法國,德倫斯泰特 (Rundstedt) 的集團軍則在側翼輔助,李布 (Leeb) 的軍團則牽制馬奇諾防線的法軍。可是一次偶發的急降事件,將計劃徹底改變。 1940 年 1 月 10 日,帶同密件(包括德軍攻法路線圖)的軍官乘搭的飛機因風雪急降比利時,隨後被俘,文件遭截獲2。盟軍將領思疑為德軍的詭計。

不過,他們假想中的敵軍的路線與 1914 年沒有太大分別,擋住德軍衝擊後,再切入魯爾地區,結束其攻勢。然而,德倫斯泰特的參謀長曼斯坦 (Manstein) 乘機向希特勒進言,修改計劃。以 A 集團軍為主力,總攬七個裝甲師,穿過阿登森林區域,渡過馬土河 (Meuse river) , B 集團軍則向荷蘭,比利時推進,吸引盟軍主力。目的是以機動部隊像鐮刀般收割盟軍主力。德軍指揮部對此計劃疑慮的程度,不亞於聯軍自信的決心。曼斯坦與古德林 (Guderian) 深信這方案可行,經兵棋推演後,拍板定案。 — 這個差點改變歐戰格局的計劃。

2. 盟軍將領漠視情報,指揮壅塞不協

曼斯坦的參謀作業固然出色,計劃還需對方「配合」才能完成,正如坎尼會戰 (battle of Cannae) 需要羅馬執政官法羅一樣。機動部隊向南轉移總有雪泥鴻爪,無論從梵諦岡傳來的,空中偵察的情報均向盟軍指揮部表示3,德軍正向阿登地區推進。法將甘末林 (Gamelin) 深信阿登地貌是天然的反戰車障礙4,竟漠視上述情報,只派戰力略遜的第二,第九軍團防禦馬士河,亦開啟災難的缺口。再者,甘末林自信德軍主力定會再現法蘭德斯 (Flanders) ,將機動兵力推入狹窄地域,不組織裝甲預備隊,使大軍泥足深陷。盟軍指揮部歧見甚深,例如比利時軍只容許德軍進襲時或自身需求下,英法聯軍才可入境。比軍又沿法邊境放置反坦克障礙,既是同盟,竟猜忌如此。此外,比軍負責的防禦工事又消失無形,令沿河防線一觸即潰5。再者,法軍指揮部在傳遞情報上的速度,不幸地為國防軍助攻。法國統帥部一分為三,甘末林下達戰區司令的命令竟需兩日,間不容髮的軍情傳遞壅塞,有如蒙上雙眼與對方作戰,即使陣前易帥,也無補於事。不因時制宜,不按確實情報行軍,必致大禍。

3. 盟軍與德軍戰術思維的分野巨大

盟軍在法國一敗塗地,其裝備真的與德軍相差甚遠?不然。

就綜合數據來看,英法的戰車數目比德軍還多。法軍中型戰車蘇瑪 (Souma) ,無論在裝甲以及火炮穿透力上,均比所有型號的德國戰車 (Mark I — IV) 優勝,更甚者,法軍擁有更強火力的重型戰車 (CHAR B1) 。英法軍戰機數量比德國更多,並不是法軍將領所堅持空軍軍力懸殊。決定勝利的是戰術運用。裝甲戰先驅古德林吸收前人的經驗(主要是英國),運用得宜。穿越阿登的裝甲部隊集合成三層縱深,前兩層為裝甲師,最後為摩托化步兵師,沖開缺口後,以步兵防守關隘,矛頭繼續向前,又配合斯圖卡 (Stuka) 附沖轟炸機攻擊,摧毀盟軍防禦兵力。反之,擁有優勢的法軍卻將戰車平均分配在步兵師上,減弱其機動能力,終致大禍。除了閃電戰外,德軍亦活用新兵種—傘兵攻克盟軍陣地。比利時要塞艾本艾比爾 (Eben Emael) 固若金湯,郤在一日內陷落。全因 80 名德國傘兵突降在要塞上,以強力炸藥炸毀炮管7。主管空降兵的司徒登 (Student) 只有 4500 人,亦可左右戰局。盟軍將領僵化指揮,未能適應新穎作戰模式,促使數十萬部隊坐困愁城。

前文分析盟軍陷入災難的原因。回到開首的另一問題。何以盟軍能從 Dunkirk 「奇蹟地」撤出 33 萬多人?

先說德國。自從德軍衝破馬士河防線,古德林被命令停止數次。他的部隊於 5 月 23 日包圍加萊,到達格拉夫林 (Gravelines) 的阿運河 (Aa Canal) ,距離敦克爾克只余 10 英里。最重要的一次命令是 5 月 24 日發出,德軍裝甲部隊停下足足三日。三日之內,發電機行動 (Operation Dynamo) 於 5 月 26 日實施。海爾賽上將 (Admiral Ramsey) 召集大量民間船隻(主要是 1000 噸以下)前往敦克爾克,盡量救出英法部隊。

為何德軍最高統帥部下達此命令?史家李德哈特歸納數個原因。其一是希特勒認為裝甲部隊資源珍貴,南下法國,需要休整,德倫斯泰特亦有相同的想法。其二是希特勒與眾將的法蘭德斯經驗。他們是不確的。正如高特勛爵 (Lord Gort) 所言,時下的反戰車障礙只剩下河流。其三是戈林 (G?ring) 誇言空軍能完成任務。其四是政治謀算。希特勒讚賞英國成就,望達成和議8。戰場上的主動權稍迅即逝,前線指揮官對命令大惑不解,波克對布勞齊區 (Brauchitsch) 明言,後者曾勸告希特勒儘早合圍9。畢竟法國加萊等港口被切斷,只剩下敦克爾克,如以機動兵力先圍之,坎尼式戰果極有可能出現。

不過,盟軍亦把握此空檔,組織防禦工事,連同外圍法軍阻截德軍攻勢,例如5月28日至31日間,法軍第一軍團殘部在里爾 (Lille) 持續抵抗,也協助友軍逃脫。由 5 月 26 日至 6 月 4 日,英法聯軍乘坐各式船隻,徐徐撤退。看見白崖之前,又要承受德軍海空夾擊。誠然,英國各方民眾協助盟軍,功不可沒。此外,在保留防空實力下,英國空軍盡其所能護衛運輸船隊,擊退來襲的敵機, Where is the RAF? 的批評並不公允10。

總結而言,敦克爾克撤退全因盟軍潰敗。盟軍將領戰術思維落後,缺乏溝通,漠視情報,對手善於立體作戰,高下立見。然而,希特勒的停止命令使戰爭天坪傾向他方,盟軍軍民同心協力,乘其空隙,保存英法軍的有生力量。雖然第二輪法國會戰大敗,但死裡逃生才可反攻歐洲,倫敦納粹黨衛軍分部 (SS - GB) 亦只能在連續劇發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縱橫史觀 的精彩文章:

二戰的代價:殺死兩位科學家的「惡魔之核」
戰爭影響多劇烈?二戰的轟炸襲擊一度削弱了地球大氣層

TAG:縱橫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