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愛好 > 打開「香港茶王」的茶倉,再聽王曼源教你如何收茶

打開「香港茶王」的茶倉,再聽王曼源教你如何收茶

在踏進「香港茶王」王曼源在香港某高樓里的一處700平方的倉庫之前,我們已經見識了他在中環鋪面里的最貴的那幾個平方——

你已經被老茶包圍了

角落裡放著八八青,隨便翻翻抽屜找出一泡福元昌

雖然江湖之大,之前大小企業、各種藏家、不同品類的茶倉已經見過無數;

儘管也聽聞這只是一個小倉庫,可能也只佔了王曼源藏茶總量的不到十分之一……

但當真的置身於其中,聞著這從未聞到過的各色老茶聚集的味道,而且意識到這裡隨手一件茶葉單品的價值都可能超過自己的年薪的時候,那種渾身起雞皮疙瘩的感覺……還真的無法用語言形容。

王曼源,人稱「香港茶王」,世界茶葉交流協會創會會長,香港普洱茶界的頂級收藏家之一。我們即將參觀的,就是他的茶倉。

* * *

應聲開門的是王曼源先生的太太,我們喊她林姐。

這些年,倉庫這邊的進出貨和管理,王曼源已經漸漸交給了太太和兒子。而因為海關進出的茶葉太多,海關執勤人員都管林姐叫「茶媽媽」了。

「今天林小姐很開心。」王曼源看著正在忙裡忙外的太太打趣,「因為今天剛剛出了一批貨。」

「我們一天沒生意、一個禮拜沒生意,都很經常的,不過我們也沒壓力,因為有的時候生意是一下就來了。」王曼源說,「來,喝口茶,我帶你們參觀。」

茶倉700平,佔了整整一層樓,庫存主要以80年代、90年代的老茶為主,也有一部分號級茶,以及普洱茶以外的其他不同品類老茶。

當敬昌號、鴻泰昌號、7542、白紙文革磚……等不同時期的老茶以成箱的形態出現的時候,我們不約而同地發出「哇……」的聲音。

王曼源顯然已經習以為常,自顧自的介紹——

「這邊有一些是從東南亞從台灣又迴流回來的。」

「這是早期90年的年代的易武的大塊茶磚,這邊是60、70、80年代放在箱子里的。」

「下關80年代出口的沱茶,很早期的了,這種你們看過沒有?」

「這是60年代的宋聘,福華號宋聘,整件的,一件84片。」

「這是100g的92方磚,現在一塊都是幾千塊了。」

「70年代老水仙,原來的木箱壞掉了,我們就換了紙箱。」

「這個呀?桂花鐵觀音,都是老的鐵觀音的做法了。」

……

粗粗估略,幾百個品類,這裡絕對是綽綽有餘。

看得眼花繚亂,聽得頭暈目眩,我們問,「這麼多品類,這麼多茶,你要找的時候,找得到哇?」

王曼源哈哈大笑,「錢我找不到,但茶我一定找得到。」

一款早年的邊銷下關沱

而除了一些赫赫有名的普洱老茶以外,老水仙、老單叢、老鐵、老白、老六堡、老六安、老紅茶……甚至一些你想不到的名不見經傳的「小眾老茶」,這裡也不少。

數箱「柚子茶」成功吸引了大家的注意,王曼源取出給大家看,原來是一種柚子裡面放了鐵觀音的老茶,「這個有點像今天的小青柑一樣,但是這是早期的,應該是80年代的,用來當藥用的。」

而一種標記為「NK抹」的,也並不是抹茶,「是老的普洱茶篩出來的比較細的茶末,是早前我們收來做袋泡茶的。但是是比較高端的茶末,很多茶莊找我們要,我們還不給呢。」王曼源說。

老的滇紅

老的三級白牡丹

老的傳統工藝鐵觀音

* * *

而這麼多的箱子,每一個箱子裡面除了裝茶,也都裝著一個故事,什麼樣的茶值得收,往往訣竅就藏在故事裡。

「就好像我曾在四川收了一批沱茶100克的,當時有人拿給我看,我說有多少,我全部拿完了,現在那個廠都已經倒閉了差不多20年了。後來那個拿茶給我看的人,問我還有沒有那批茶,說有人在找那個茶了,我說有,剩下的不多了,但是不賣。他問我加價多少倍,我說,不是錢的問題,這個茶都絕版了。」

在收茶這件事上,王曼源一直有自己的思維。

「比如說,我一般會傾向收一個新廠第一批做出來的茶。因為它要做品牌,打廣告,後面才能越做越好。1999年有一個曾經因為一款茶一炮而紅的茶企,第一批茶當時我一看,還有多少我全部都要了,後面他們的老闆再找到我,說可不可以賣給他,讓我出個價。我說謝謝,但不是多少倍了,現在這個茶你自己再去做,都再也做不出來了。他笑說,我比他聰明。」

收新茶,更多是靠自己多年的經驗。「一般感官、手感上,抓一下、聞一下,這個茶可不可以就知道了。然後再開湯出來,60%以上了,可以那就是可以了,很簡單。」

「好像我一個朋友,他走的地方比我多,每個茶山都走遍了,但是我以前走過的,我就不走了。這個茶山為什麼是這個香氣,我已經抓住了,再一直走一直走,就亂了。」

「我收過一批紅茶,當時是在福建一個偏遠的茶山上偶然發現的,他一給我喝,我就覺得這個茶不錯。我問他做了多少出來,他說做了幾個種類差不多3萬斤,但是銷售很難,而且請了人,現在錢都發不出了。

我說這個沒有問題,你全部做好要多少錢一斤?他說全部做好,差不多要25塊1斤。我感覺這個人也是很公道很老實。我就問他,你25塊大概賺到多少錢?他說可能也就3塊錢左右。我說那你全部給我裝箱好了,運費我自己付,你把它給我發到廣州哪裡哪裡。這樣他就又多了錢可以賺,他開心我更開心。他說做生意沒有人這樣的,但是我感覺那個茶我買回來,我也有錢賺,當然我們還要做深加工。

現在那個茶我們還在慢慢賣,那一年的質量真的很好,後面他也有陸續寄樣給我,但是那個品質就沒有那一年好了,同一個人、同一個廠。有些也不是別人後面故意做差,就是那一年剛巧有那麼好。」

而收老茶更是一件冒風險的事,它更需要眼光和當機立斷的決策能力,這件事很多時候並不一定有錢就能做到。

「以前我在柴灣一個地鐵站那邊有差不多300多平方的一個倉庫,後面不夠用,就賣掉了,當時正好有一個賣家要出幾桶號級茶,我太太就用這個賣房子的幾乎全部的錢,換了四筒茶葉回來,就是2000年初的事。」

* * *

而與王曼源共處的兩天里,我們追問的最多的,就是他如何每每都在茶葉市場一個新趨勢即將出現的時候,都會比一般人的轉變早個五六年。

這次王曼源也終於正面回答了這個問題——「這就是我的思維,我都是用好茶、跟老茶思維,慢慢思考出來的。」

「就好像白茶我也是這樣,我只要一喝到好的、老的東西,我就會慢慢的去想。其實紅茶我五六年前也開始在研究,是不是新鮮的好,我個人覺得再放個三五年,會更好喝。」

「像喝到宋聘號,你之前也有問,年代那麼久遠了,怎麼判斷它的原料來源,然後再自己做復刻。其實你只要了解了那個歷史,你就知道那時候的運輸條件都不一樣,翻一座山都要走幾天,你做易武的宋聘,怎麼可能用班章的料?走路都要走多少天,以前的茶葉又那麼不值錢,怎麼可能?所以這就是老茶給我的思維。」

93、94年的時候,王曼源也曾經回過老家包茶山做茶,「但是做了一年我就不做了,因為我覺得這個幾百個人的管理,這種我們不懂,後來就不想太累了,如果你有好的現成的原料,我就現金來收,拿回來之後,我們自己做深加工,做自己的產品。」

王曼源在雲南勐海也有茶倉,那裡存放的是數以百噸起的普洱茶原料,一直堅持「老茶思維」的他,即使今天做新茶,也用的都是存放3年以上的原料。

「因為我希望這個茶是一拿到,即使不放,也是可以喝的。」而除了原料的年份和品質以外,王曼源還格外重視未來存放後的轉化。

「爺爺做茶,孫子喝茶、賣茶」,這是王曼源基於「老茶思維」,一直想傳達的概念。「這個茶不但新茶好喝,而且再放十年、三十年,讓兒子孫子拿著它也更有價值。」是王曼源今日做茶,也非常關注的點。

而正是這一點,跟「壓箱底」創始人林玉成對於茶葉的理念,不謀而合——茶是用來喝的,不是炒的,做茶必須要做值得存放的好茶,好茶壓箱底才會有價值。

「壓箱底」創始人林玉成與王曼源

於是,一直堅持出品高端老茶拼配產品的王曼源,首次與「壓箱底」品牌合作監製、出品一款高性價比的入門級普洱茶——「壓箱底·普洱青餅888」,用的正是3~8年的老茶,源於他自己對一款非常喜歡的80年代老茶的味覺記憶和復刻。

相比那款80年代老茶的原料,復刻版的「壓箱底」888選料其實更為精細,綜合王曼源先生多年喝茶、做茶、藏茶的經驗。今天的工藝也比80年代大廠的機械化製法,更為考究。因此,他對這款茶未來的轉化預判也是更加看好的。

「此次888青餅的原料也是我壓箱底的好料,如果不是林玉成的誠意邀約,我是捨不得拿出來的。」

經王曼源拼配過後的888青餅,芽葉肥碩、條索顯毫,飲之如醇似蜜。

餅形規整、厚薄均勻、鬆緊適度

茶葉紋理清晰、條索潤澤呈深墨綠、白毫顯

湯色金黃透亮,入口陳韻飽滿。品之細膩滑潤,陳香縈繞豐沛,層次豐富又協調統一,生津持久。

葉底嫩度較好、柔軟明亮、光澤度也較好

而藉由「壓箱底收藏茶·傳家三寶」的發布,香港榮源號及王曼源先生也正式成為「壓箱底」品牌的香港區域合伙人。

壓箱底」傳家三寶——「壓箱底」普洱青餅888、「壓箱底」普洱熟餅999、「壓箱底」老白茶666。

888青餅,採用3~8年陳年大樹茶為主料,由王曼源先生監製;

999熟餅,由精於熟茶的福海茶廠,嚴選9年老料壓制;

666白牡丹,由福鼎3~6年陳年老白茶拼配而成。

* * *

「壓箱底」品牌,源於創始人林玉成早年在布朗族一茶農家做客時,看到他們把茶磚放在舊箱子里以紀念特殊的日子。這種敬天愛人的儀式感讓林玉成記憶猶新,遂使他在創立茶葉品牌時,起名為「壓箱底」。

希望通過一款款值得壓箱底的好茶,幫助喝茶人珍惜、記錄人生中那些重要的時刻和重要的人。

「壓箱底收藏茶·傳家三寶」,是今年壓箱底品牌最新推出的三款新品。而新品發布將由香港站作為首發站,舉辦品鑒會,再到雲南勐海、福鼎太姥山、福建廈門……等各個城市,最後以台北站為收官站,總共101場。

撰文:擺尾鯨

攝影:十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茶語網 的精彩文章:

茶界武林外傳:一個關於曼松茶的江湖傳聞,一奇女子的品鑒紀實錄
好的小青柑,是藏不住的

TAG:茶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