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1年20 星!北斗系統組網創「歷史記錄」

1年20 星!北斗系統組網創「歷史記錄」

2018 年 11 月 19 日 2 時 7 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四十二、四十三顆北斗導航衛星,也是北斗三號系統第十八、十九顆組網衛星。 衛星經過 3 個多小時的飛行後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來源:北斗網)

此次任務的成功發射,標誌著從 2017 年 11 月 5 日開始建設的北斗三號星座,即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的基本系統部署圓滿完成,後續將開展系統聯調和性能指標評估,年底前開通運行。從這以後,北斗系統開始「走出國門」,從區域走向全球。

除了服務區域擴大之外,北斗系統的建設速度也是十分驚人。2017 年 11 月 5 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執行了首次北斗三號組網衛星發射任務,以「一箭雙星」的方式將北斗三號的首批 2 顆衛星發射升空。

2018 年 3 月底,第三十、三十一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升空,建成了由 8 顆北斗導航衛星組成的最簡系統。

2017 年 11 月至今的一年多以來,北斗系統組網發射進入高密度期,先後完成了 11 次北斗導航衛星發射任務,成功將 19 顆北斗三號導航衛星和 1 顆北斗二號導航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特別是 2018 年 7 月份以來,已執行 7 次任務、發射 12 顆北斗導航衛星,組網發射最短間隔僅 17 天,創造了北斗組網發射歷史上高密度、高成功率的新紀錄。

後續計劃,2019 年至 2020 年,還將發射 6 顆北斗三號 MEO 衛星、3 顆北斗三號 IGSO 衛星和 2 顆北斗三號 GEO 衛星,預計在 2020 年底前,將建成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具備服務全球能力。2035 年前還將建設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綜合時空體系。

(來源:DeepTech)

為適應北斗系統建設速度的提升,被稱為「北斗專列」的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共進行了 403 項技術改進,平均每發火箭有 28 項改進,最多的一發火箭達到 43 項。不斷提高了長三甲火箭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確保了發射成功率。

以本次發射為例,火箭採用了中繼測控技術,擺脫了對地面測量船、測量站的依賴;採用了鋰電池技術,低溫火箭加註後,可以減少人員滯留時間,提高人員安全性;還採用了三模北斗接收機,可以接收北斗/GPS/格洛納斯三種信號,實現了高精度導航控制。

從 2015 年開始,運載火箭系統開始探索對火箭型號進行從「定製化」到「去任務化」的管理,打破了原來的「一對一」模式,不再指定火箭專門用於哪顆衛星的發射。避免了因為衛星的研製進度推遲,火箭生產出來就只能放著的低效率情況。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運載火箭分系統副總指揮劉建忠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這就好比我們生產一輛車,乘客可以是任何人。火箭也能根據衛星的需求進行發射。北斗三號 MEO 衛星有兩家總體單位負責研製,我們的火箭能夠發射任何一家的衛星,這就是去任務化的表現。」

運載火箭系統除了進行技術革新外,還對火箭出廠模式和流程進行了優化。以發射場流程為例,發射場工作周期經過優化,從原來的 45 天減少至現在的 22 天。

北斗三號不僅覆蓋範圍提升至全球,在技術體制上也實現性能提升和服務擴展,定位精度提升 2.5 至 5 米,較北斗二號提升 1 至 2 倍。在北斗二號向北斗三號過渡過程中,能夠確保老用戶無感知,新用戶提性能,最終實現技術的新老更替。

根據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設計師楊長風介紹,北斗三號衛星採用了更高性能的銣原子鐘和氫原子鐘,銣原子鐘天穩定度為 E-14 量級,氫原子鐘天穩定度為 E-15 量級。北斗三號衛星通過採用星間鏈路等新技術,空間信號精度可優於 0.5m。北斗三號衛星增加了性能更優的互操作信號 B1C,同時,在全球系統中,將 B2I 信號升級為性能更優的 B2a 信號。

此外,北斗三號系統在進一步提高基本導航服務能力基礎上,按照國際民航標準與國際搜救衛星組織標準,分別提供星基增強服務與國際搜索救援服務。在全面兼容北斗二號短報文服務基礎上,服務容量提升 10 倍,用戶機發射功率降低 10 倍,短報文服務能力大幅提升,用戶終端小型化、集成化,使用更方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DeepTech深科技 的精彩文章:

話宇專欄 美國航天在一日之間體驗大喜大悲,美空軍簽訂20億大單
話宇專欄丨 NASA 將把「垃圾焚燒爐」搬上太空,能否支持未來人類登上火星?

TAG:DeepTech深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