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羅中立因《父親》不能過審,於是在畫中加了一筆,令畫作重生!

羅中立因《父親》不能過審,於是在畫中加了一筆,令畫作重生!

羅中立因《父親》不能過審,於是在畫中加了一筆,令畫作重生!

繪畫是藝術的一種,畫家用自已的畫筆,發揮無窮的想像力,描繪著現實生活,也承載著精神的夢想。有一個四川孩子,從小喜歡畫畫,在1981年,他因《父親》一畫而名聲大振,這個人叫羅中立。羅中立是重慶娃 ,後來在四川美術附中讀書,他響應國家的召喚,到大巴山去體驗生活,在那裡他受益良多,結識了房東大爺,一個老農民,名叫鄧開遠,他的醇厚質樸深深的打動了羅中立,羅中立在空閑時為他畫了好多畫像。

那時正是文革,中國思想受禁錮,文化發展也停頓。除了畫政治畫像外,就是宣傳畫,但羅中立在筆耕不輟。文革結束之後,思想得到解放,羅中立考入了大學,繼續深造。在大年三十的夜裡,他無意中看見,公廁中有一個收糞老農,還在辛勤的工作,臉上帶著一絲麻木,完全沒有過年的興奮。因為當時化肥並沒有如現在一樣普及,農民要想讓地豐收,只能多到城裡的廁所來撿糞。那是一個濕冷的雨夜,羅中立心裡受到了非常強烈的震撼,他覺得雖然農民外表看起來又臟又臭,但正是這些辛辛苦苦的農民,才是中國的脊樑。

羅中立又聯想起鄧開遠,聯想到當時在農村看到的無數個樸實又勤勞的農民們,於是他展開畫紙,奮筆疾書,畫出一幅幅油畫。他遠用了大尺寸來表達自已的敬意,畫中的老農民臉色黝黑,布滿著密密麻麻的皺紋,像他一生耕作過的田埂,兩眼迷茫的看著前方,鼻子上有一顆痣,這在命理上表示這個人命很苦,乾裂的嘴唇微張著,口中的牙齒已經差不多掉沒了。

當時這幅畫在美院引起爭議,有好心人對羅中立提出一個建議,讓他畫一件新時代的東西在畫上,以示區別。當時畫已經定型,經過反覆考慮,羅中立在老農民的耳邊添了一個小小的圓珠筆,令畫作重生!

這幅畫被送到北京,所有的評委都被深深震動了,為了公平起見,這次大獎的主要投票權留給了觀眾,最後《父親》獲得了一等獎。

這是一個出色的作品,把落後的畫風扭轉過來,重新投入到人文關懷之中,然而關於這畫中圓珠筆的爭議,竟持續了很久,有人認為是多餘,也有人認為正是這圓珠筆存在,才讓老人有了時代標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s歷史 的精彩文章:

二戰時,一個經常投降的國家,戰後卻反對中國戰勝國身份
清朝時期的中國護照:雖然當時國力貧弱,但是上面的話卻震撼人心

TAG:小s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