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微軟亞研院的二十年:一所一流研究院的自身修養和邊界突破

微軟亞研院的二十年:一所一流研究院的自身修養和邊界突破

比爾·蓋茨在北京呆了四天。這是他第一次在中國逗留超過 48 個小時。

公開參加的活動多數與蓋茨基金會相關。11 月 8 日這天下午,百忙之中的他卻來到北京凱悅酒店,這裡正在舉辦微軟亞洲研究院的慶典。這並非他的公開行程,至少,他沒有上台發言。現場有人傳聞他在一旁的休息室聽講,也有人拍到蓋茨現身酒店大廳。

據說因為在清華大學演講時,蓋茨感受到學生們身上的熱情,覺得中國充滿希望,在回美國的飛機上便決定成立微軟中國研究院。

二十年,微軟亞洲研究院見證了中國計算機互聯網領域的發展,在人工智慧領域卓有建樹,甚至成為中國互聯網的「黃埔軍校」,走出了百度總裁、阿里雲之父、金山軟體 CEO……我們該如何定義一流的大企業研究院,從回顧微軟亞洲研究院的成長史中,我們或許能夠找到答案。

微軟亞洲研究院 1998 年建院

創造歷史

作為第一任院長,1998 年的李開復過得並不如意。

這一年,他在美國公司 SGI 擔任副總裁。公司以生產高性能計算機系統為主,李開復負責互聯網三維圖形、多媒體軟體研發。他做了一款產品,卻因性能過於超前沒有銷路,不得不將其賣掉。他找到微軟。微軟並無接盤意向,卻對李開複本人興趣頗濃。

那時,微軟正計劃在全球擴大自身研究院的規模。該機構創辦於 1991 年,專攻基礎科學,起初的研究方向是計算機視覺、語言識別、自然語言理解。1997 年,微軟已在英國劍橋大學設立了分院,它的下一個目標便是中國北京。

據商務部統計,1997 年以前,只有不到 20 家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了研究機構。隨著中國市場的發展,這一數字在 2005 年增長至 750 家。

作為語音識別領域的專家,李開復懂技術,有管理經驗,了解中國,是微軟新院院長的合適人選。在 SIG 感到激情與才能被壓抑的李開復,最終接過了這份橄欖枝。

8000 萬美金,100 名研究員的團隊,這是媒體當時競相報道的微軟投資計劃。一同被記錄的,還有 1998 年 11 月 5 日這天,北京長安街的國際俱樂部內,18 院院士、4 位大學校長、29 位政府官員、至少 100 名中外記者出席了微軟中國研究院的開幕會。與盛大儀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院當時僅有 6 名員工。

李開復急需招兵買馬,卻屢屢遭人拒絕。接受《人物》雜誌採訪,他說,聽到最多的理由是「大陸沒那個環境,它的環境那麼好,咱們也不用跋山涉水,萬里迢迢跑來美國做科研」。後來,他找到張亞勤。1998 年,張亞勤 32 歲,剛剛獲得傑出青年電子工程獎,時任美國總統的柯林頓都給他寄來了賀信。

和其他人一樣,縈繞在張亞勤心頭的困惑也是,「在中國能做成研究嗎?」他問李開復。李開復篤定地回答,我們是在創業,在創造歷史,「咱們就建一個世界一流的研究院。」這席話感染了張亞勤,他力排眾議,回國加入微軟中國研究院。二十年過去,回看李開復當初給張亞勤許下的承諾,李並未食言。

《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將微軟亞洲研究院譽為「世界上最火的計算機實驗室」

僅 2005 年,亞研院就在計算機科研領域最富盛名的國際圖形學年會 SIGGRAPH 上發表了 9 篇論文。這相當於該年論文收錄量的十分之一。至今,在國際各大頂級學術會議和期刊上,亞研院發表的論文超過 5000 篇,還被《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譽為「世界上最火的計算機實驗室」。

建院二十周年的慶典上,身為第四任院長的洪小文介紹,從無人問津、篳路藍縷到成為「最火」研究院,微軟亞洲研究院的院友已經超過 7000 名,活躍在科技創新各領域,成為中國互聯網的「黃埔軍校」。

據不完全統計,200 多位院友在世界各地的頂尖高校執教;超過 15 位院友在阿里、百度、小米等互聯網巨頭擔任總裁或 CTO;更多人投身創業大潮,成為商湯、曠視、依圖等獨角獸公司的創始人、技術領導人。

研究院成立的年代,是 PC 與操作系統的時代。憑藉 Windows 3.x 系列系統,以及後來推出的 Windows 95 、Windows 98,微軟一度佔據個人電腦超過 90% 的市場份額。此外,微軟還擁有 DOS、Office、IE 等里程碑式的產品,是毫無疑問的巨頭公司。

這樣一家公司,在其風頭正勁的時期為何要創立研究院,還試圖在全球廣泛布局?


「賺未來的錢」

「銷售部門賺今天的錢,產品開發部門賺明天的錢,研究院就是賺未來的錢」。在回顧研究院成立二十周年的文章里,洪小文如此總結到。

聯想副總裁、前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芮勇進一步解釋,研究院有三個使命:一是將計算機領域的視覺、機器學習、語音識別等技術,不僅做到最好,還要推動這些領域向前發展;二是不僅關注技術,還要將這些技術轉化為生產力,應用到微軟的產品中,提升用戶體驗;三是作為一個智囊團的角色,為微軟未來五到十年的發展提供思路、方向。

「如果你所有的研究項目都是成功的,那麼你的工作就是失敗的。」比爾·蓋茨曾對張亞勤說。2001 年 11 月,微軟中國研究院升級成微軟亞洲研究院,張亞勤出任新一屆院長。蓋茨對研究院的期許,是做風險投資式的基礎研究,做出可以帶來革命性技術的研究。所以,一家大公司的研究院,需要成為的是智囊團、專利庫、還有公司未來發展的彈藥庫。

微軟公司 CEO 薩提亞·納德拉出席微軟亞洲研究院 20 周年系列活動

如今,微軟亞洲研究院主要聚焦在自然用戶界面、智能多媒體、大數據與知識挖掘、人工智慧等六個領域,在人工智慧最關鍵的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理解、機器翻譯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

2015 年,由亞研院開發的計算機視覺系統,在 ImageNet 挑戰賽中,其物體識別的能力首次超越了人類。亞研院主導研發的機器翻譯系統也達到了與人工翻譯媲美的水平。

微軟每個研究院都會有各自的特點。比如在英國的劍橋研究院,它更像是一所計算機的高等院校,多數時候只做計算機領域的基礎研究,與產品部門溝通不多。微軟亞洲研究院則更強調產品化,力主將最新技術成果快速轉化為人們觸手可及的產品和服務。

結合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機器學習等技術,為聊天機器人賦予情商、創作等能力的智能聊天機器人引擎;為微軟產品提供語音合成、識別等技術的語音合成技術;為 Windows 10 提供人臉登錄的人臉識別技術等等。從 Office365、必應搜索、再到 Xbox,幾乎微軟的每款產品都有微軟亞洲研究院輸送的彈藥作為支持。

除了技術支持,人才輸送也使得研究院成為微軟重要的智囊團。以往,比爾·蓋茨就會專門從研究隊伍中尋找資深同事作為自己的技術助理,共同參與業務領域的會議,並有發表看法的機會。

微軟員工安努克·古夫塔曾專註於實時傳輸領域,擔任蓋茨技術助理一年後便派往一個獨立的產品部門做負責人。2007 年,時任微軟亞研院院長的沈向洋,則回到美國微軟總部,負責必應搜索引擎的全球研發工作。

研究院與比爾·蓋茨的溝通機會也很多。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工作的十年里,阿里雲 CTO 王堅就曾向蓋茨彙報過十多次工作。第一次彙報是在 1999 年 10 月,亞研院成立的第二年,當時他正和同事著手新一代中文輸入法的研究。在王堅看來,這種機會不只是榮譽,更是一種向蓋茨和微軟其他同事學習,得到反饋的機會。

微軟全球副總裁沈向洋


一流的秘鑰

通常,跨國公司在中國都是先建立銷售團隊、產品本土化團隊,再部署產品開發團隊,最後才是研發團隊。微軟卻選擇了不同的道路。「我們是先有研究,再到產品開發,技術及團隊浮華。」洪小文說。

被問起微軟亞洲研究院為何能迅速崛起,洪小文給出的答案是微軟總部對亞研院的充分授權。畢竟,許多跨國的海外研發機構多數是由總部分配任務,即便能選擇一些感興趣的項目,在方向和路徑上也會有種種約束與限制。

洪小文將這種組織架構的研究院比作是創新母體伸到海外的一隻觸角,而不是另一個自主獨立的大腦。對微軟研究院而言,從它成立的第一天開始,總部就十分明確地承諾,「我們可以獨立的,完全自主的確定研究方向,選擇目標議題。」

作為微軟研究院最堅定的擁護者之一,比爾·蓋茨甚至會主動創造機會增強研究院的影響力。過去,它曾給予研究院一項特權——每年可以不定期不限次數地舉辦彙報會。與會者除了蓋茨本人,還有相關產品部門的負責人。對研究院來說,彙報會無疑是推廣自身的重要手段。

在張亞勤看來,企業中的研究院必須要想盡辦法去影響整個公司,要成為公司的思想領袖,「這也是研究院存在的價值」。

然而,研究院的價值,尤其是投入資金大、周期長的基礎科學研究的價值如何判斷?如何建立判斷的標準?這對一所研究院而言至關重要。畢竟,洪小文也說過,大部分科研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通常要經歷 99 次,甚至更多的失敗,但是這個過程是充滿魔力、享受的,這才是最吸引科學家堅持的原因。

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

接受《人物》雜誌採訪,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周明提到,「這裡面這些領導都是內行,他不是一幫行政領導,所有都是一幫科學家在領導。他們知道研究裡面的所有細節,也知道裡面的一些問題,所以他們不會純粹以這種量化的指標來考核我們。」比如說,一個人發了一堆論文,另一個人做兩三年才發一篇,二者工作之間價值的區別,「他們是有能力評估的」。

正因如此,微軟亞洲研究院培養了一大批以技術漸長的科學家,成為中國互聯網的「黃埔軍校」。對研究院而言,這個榮譽稱號的背後,卻還有另一層含義——人才都離開了。

面對這份質疑,洪小文給出的答覆是:「我們給予個人成長的環境和人才培養機制。我們多遠包容、自由開放的文化,賦予研究院聚集頂尖人才的巨大磁場和恆久的生命力。這正是微軟亞洲研究院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石。」

近年來,微軟亞洲研究院也在做出改變,最為明顯的是跳脫出研發技術服務於微軟自身的閉環,開始與企業合作,將內部的研發成果進行應用。去年 11 月,研究院提出「數字化轉型即服務」的概念,並正式成立微軟研究院「創新匯」,利用研究院的科研技術,幫助企業解決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挑戰。

「創新匯」的成員既有大型國有企業,全球知名的外資機構,也有民營企業與初創公司。教育公司培生與微軟亞洲研究院展開合作,以微軟小英為技術基礎,共同打造了朗文小英——一款具有互動式學習功能的產品,提供了包括辭彙語法學習,聽讀,口語測評等。研究院還與中國多所高校合作共建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的開放科研教育平台。

從微軟的彈藥庫、智囊團、中國互聯網的「黃埔軍校」,再到開放技術的平台,從閉環走向開放,二十年,微軟亞洲研究院除了力主科研,也在探索自身角色的邊界,以及尋找一所一流研究院的定義。

責任編輯:卧蟲

圖片來源:微軟亞洲研究院、視覺中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極客公園 的精彩文章:

在這場科學界奧斯卡上,科學家們希望你和他們一樣保持好奇心
聯想 Z5 Pro 體驗:滑蓋、全面屏之外,它還加入了屏下指紋

TAG:極客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