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Cover:大公司威脅資本主義的未來,恢復競爭是關鍵

Cover:大公司威脅資本主義的未來,恢復競爭是關鍵

Cover:大公司威脅資本主義的未來,恢復競爭是關鍵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美國經濟已經成了資本主義的惡托邦。」 11 月 15 日出版的《經濟學人》清點了一趟旅行所涉及的大公司後,發出了上述感慨。「惡托邦」(dystopia)一詞來自「烏托邦」(utopia),指的是和理想期許截然相反的黑暗未來。

該期特別報道中,這家持古典自由主義立場的英國媒體認可了對當前經濟的一種普遍擔憂:大公司正變得過於強大,對市場形成了支配作用;同時,它也給出了資本主義實現自我革新的藥方:全面恢復競爭。

情況究竟有多糟?《經濟學人》給出了一組數據:1997 年以來,美國三分之二的行業都出現了市場集中化的趨勢;十分之一的經濟總量來自各個由四家公司控制的壟斷行業;理論上,企業利潤會在競爭中被攤薄,而在現實中,企業的自由現金流占 GDP 比重較近 50 年均值高出 76%;2000 年來,所有行業內四大龍頭企業的平均市場份額都有所增長。無論是在美國還是歐洲,大公司對市場的支配力都在加強。

當市場競爭消失,企業就可以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獲得不正當的好處。《經濟學人》測算,當前全球非正常利潤的總量高達 6600 億美元——按國別計算,三分之二來自美國;按行業劃分,三分之一來自科技公司。Google、Facebook 等互聯網服務提供商則找到了另一種尋租方式:他們沒有向消費者收取費用(按原文說法),而是藉助壟斷的推廣渠道,推高了其他公司的運營成本。

並不是所有大公司的崛起都是拜壟斷所賜。麻省理工學院的 John Van Reenen 指出,一些大公司的成功得益於創新帶來的效率提升,這些公司掌握了數字技術,之後通過網路效應保持了優勢。在科技行業,這個解釋還說得通;但在傳統行業,尤其是受管制的行業,居高不下的利潤和僵化的行業格局終究反映了競爭機制的失效。

更微妙的是,即使是 Netflix、Amazon 這類打破原有行業壁壘的攪局者,之所以能獲得資本市場的超高估值,或許也來自一種預期:他們也終將走向壟斷。

大公司市場支配力的增強,也關聯著一些宏觀經濟現象。第一,在低利率的刺激下,企業依然不願意將利潤用於再投資,這可能要歸咎於企業對於打入一個行業的悲觀預期;第二,大公司通過價格壟斷而不斷壯大,擠壓了勞動者工資的購買力,最終反映在勞動者收入占 GDP 比重的整體下降;第三,缺乏競爭也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

如何解決資本過剩的問題?左翼政治給出了不少答案。美國參議員沃倫(Elizabeth Warren)主張在公司董事會增加勞工代表;英國工黨承諾將推行強制員工持股;大部分左翼人士都想要恢復正在衰落的工會力量。

但《經濟學人》認為,企業不該像 1960 年代那樣,將豐厚利潤用於擺平工會的罷工威脅;容忍當前的非正常利潤分配也不是個好主意;最好,還是直接切斷企業藉助市場支配力尋租的環節。

可以從三個方向尋求突破。首先,數據與知識產權制度應當更有利於激勵創新,而非保護既得利益者。科技服務獲取和利用用戶數據將受到限制,匿名化的大數據應以授權形式在行業內共享;專利授權將減少,保護期縮短,也更容易通過司法途徑提出挑戰。

其次,在行政層面取消行業准入門檻。這些門檻目前以五花八門的形式存在,包括非競爭條款、職業執照和複雜的行業規制。

最後,制定適用於 21 世紀的反壟斷法律。反壟斷執法者目前更多著眼於消費者保護,《經濟學人》則認為,監管者需要把更多精力花在維護市場競爭的整體健康水平上。今天,科技公司能夠輕鬆地收買潛在競爭者,比如 Facebook 收購 Instagram 和 WhatsApp。這種模式不能一直延續下去。

題圖來自:bfishadow / Flickr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一場無法被定義的演出,但模糊的演員、戲、劇場與主題讓一切更有趣了|烏鎮戲劇節
用 AI 畫畫的藝術家目的何在,以及,這些畫到底是不是藝術?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