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長江入海口為何有大城市彙集,而黃河入海口卻沒有呢?原因很簡單

長江入海口為何有大城市彙集,而黃河入海口卻沒有呢?原因很簡單

黃河和長江是中國的兩條母親河,黃河流域產生了黃河文明,而長江文明誕生在長江流域。這兩個文明融會貫通演變成了我們的中華文明。但是很奇怪,黃河文明雖然成為了華夏文明的主體,但是在入海口形成的聚集地的發展狀況來看,黃河卻是敗給了長江。長江的入海口是中國首屈一指的大城市上海,而黃河的入海口卻是默默無聞的一個小鎮。這如此大的差別是什麼原因呢?

根本原因只有一個,長江入海口雖然一直都在向東海推進,但是大致方位基本上沒有改變過,而黃河的入海口在歷史上卻一直不斷的變化。現在黃河的入海口在山東東營境內,並且已經持續了幾十年,狀況比較穩定,但是黃河在歷史上卻非常的不穩定。

幾千年的時間裡,黃河一共決口泛濫一千五百多次,較大的黃河改道在歷史上也有二十多次,還有著「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的誇張說法,而這每一次的決口和改道背後都是生靈塗炭和哀鴻遍地。

現在的黃河有「善淤、善決、善徙」的說法,但是黃河卻並不是一開始就「善淤」的,剛開始的黃河還比較澄清,泥沙也比較少,西漢政權的穩定讓黃河流域成了當時最為繁華和富庶的地區,因此對黃河水的利用程度也越來越高,對黃土高原開發利用的程度也是範圍越來越大,這造成的後果就是黃土高原嚴重的水土流失,泥沙的增多導致了洪災發生頻率的增加,因此所帶來的損害也就越來越大。

明清時期黃河更是頻繁的發生決堤和改道的次數,僅僅在明朝統治的277年,黃河決口加上改道的次數一共就有456次,這在《明清治河概論》里有著詳細說明,《中國水利史》中也記載黃河決口三百多次,漫溢138次,河道遷移15次。而在清朝統治時期,共發生決口390次,改道也有數次,清朝一直都把河務作為治國的頭等大事,還專門設立了河道總督來治理黃河。

河道總督在清朝中後期一分為三,東河總督管理山東境內的黃河水務,南河總督管理蘇北淮河流域的黃河水務,而河北的水患則直接由直隸總督監管。1855年,黃河再次向北改道後從山東的西北部流入了大海,本來的入海口在蘇北,這下南河總督根本看不到黃河,從此之後治理黃河的出海口的問題被推給了山東地方。

本來該全國出銀子治理河務問題變成了山東一地承擔修築河堤的花費,因此逐漸的不堪重負,山東官員想讓黃河依然從蘇北故道進入大海,減輕山東的壓力,但是朝堂上卻有很多的反對意見,畢竟好不容易擺脫黃河的江南官員都很不贊同這個看法,這一扯皮就是二三十年。

也就是說在黃河固定目前入海口的最初時間內,這個地方始終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因此也就無法形成繁華的城市。而長江就不一樣了,始終沒有改道,千百年來,河運讓周邊的地區都富足了起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馮趣聊歷史 的精彩文章:

戰績驚人卻下場凄慘的五位軍事奇才,最後一位死的慘不忍睹!
二戰最血腥海戰,以15萬日軍和10萬平民喪命而告終!

TAG:老馮趣聊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