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在日軍的嚴密封鎖之下,香港大批文化名人為何神秘失蹤?

在日軍的嚴密封鎖之下,香港大批文化名人為何神秘失蹤?

1941年底,日軍侵佔香港和九龍地區,大肆搜捕抗日愛國文化界人士和民主人士。然而,正當日軍在各家報紙,和電影院的紅燈字幕刊登啟事,點名要鄒韜奮、茅盾、梅蘭芳和蔡楚生等人,前去日軍軍部報到時,這些文化人士,已經在日軍嚴密封鎖之下,神秘地「失蹤」了,並在數月之後安然出現在抗日大後方和根據地。那麼,他們又是怎樣脫離險境、遠走高飛的呢?

廖承志在廣州與文化界人士合影

潘靜安,別名潘柱,八路軍駐港辦事處的機要幹部,是個土生土長的「香港通」。香港淪陷後,他留下來協助南方局派香港機要情報工作人員劉少文,負責困港文化精英的營救工作。然而,香港淪陷後,我黨將要營救的這些文化人士,為躲避日軍誘捕,大都分散隱蔽起來,有些人還不斷搬家轉移。營救這些文化人士的前提,必須是先要找到他們,並通知他們撤離的方法和路線。然而,短時間內找齊所有人,談何容易!

潘靜安

1月9日下午5時,茅盾夫婦、葉以群、戈寶權、高汾等人,到達灣仔駱克道的臨時集中點。經過喬裝打扮,男人換上廣東人穿的短褲短衫,女人換上舊旗袍,打扮成難民的樣子,有人背一小袋米,有人背著包袱,把知識分子的裝備筆,和眼鏡等物品藏在身上。在交通員的護送下,來到銅鑼灣避風塘上船,與鄒韜奮、胡繩夫婦、廖沫沙、於伶夫婦等文化人士會合。

胡繩

1942年1月13日傍晚,茅盾夫婦和鄒韜奮等第一批30多位文化名人,終於到達我黨的白石龍營救指揮部。雖然白石龍當時屬於游擊區,但10公里外就是日軍警戒線。當時全村人口不足200人,幾批文化人先後到達,如果住在村子裡,很有可能暴露。為保證文化名人的安全,茅盾、鄒韜奮等人到達白石龍村的第二天,就被轉移到附近山上樹林里搭建的招待所。 這種樹林里搭建的招待所,也被當地人稱為「茅寮」。

白石龍村「茅寮」內景

這批從陸路營救的文化人,被游擊隊送往惠州中轉,繼而到達老隆,然而被早早候在那裡的連貫,用「義孚行」的名義,藉助火車、汽車送去了韶關,人身安全從此無虞。但是,第一批被轉移的文化名人中,卻有一個人,被滯留在了老隆,他就是鄒韜奮。那麼,鄒韜奮最終又是如何逃離虎口的呢?

部分文化人在東江游擊區合影前排右三為茅盾,三排右七為戈寶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揭秘 的精彩文章:

國民政府制定轟炸日本計劃,沒有飛機這樣解決!
希特勒最看重的年輕軍官,是刺殺希特勒事件的主要人物?

TAG:大揭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