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難民之子逆襲成為哈佛校長:即便遭受質疑,也堅信教育的力量

難民之子逆襲成為哈佛校長:即便遭受質疑,也堅信教育的力量

Larry Bacow從上屆著名的女校長手中接過象徵校長權利的印章

2018年10月6日下午,哈佛大學新任校長Larry Bacow在美國馬薩諸塞州劍橋市的哈佛校園宣誓就職,並進行了一番精彩的就職演說。

Larry Bacow本科畢業於MIT,在哈佛大學先後取得JD (法學博士),MPP (公共政策碩士) 和PhD學位,曾擔任MIT Chancellor和Tufts University校長。

哈佛大學校長的言行歷來都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因為他們的教育理念往往能夠引領高等教育的發展潮流,巴科校長的這篇演講也不例外。因為篇幅很長,在這隻摘取演講中比較有共鳴的幾點,和大家聊一聊。

對於高等教育的質疑,不光是在中國,在美國也是如此。巴科校長在演說一開始就列出了目前教育者們面臨的困境——

「現在是美國高等教育備受挑戰的時刻。在我有生以來第一次,人們在懷疑把孩子送進大學的價值所在,人們在追問高校是否應該獲得公眾的支持,人們在質疑高校之於國家的真正貢獻。」

教育的意義到底在哪兒,高等教育對一個人,甚至一個家庭會帶來怎樣的影響?如今的教育又是否可以幫助人們衝破階層的束縛?對於這幾個世紀難題,巴科校長其實是相當有發言權的,因為他自己的個人經歷就是寒門逆襲的典範。

教育是突破階層固化的有力的工具

巴科校長是猶太移民的後代,媽媽是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倖存者,爸爸是東歐難民。

即使在當時那種艱苦的條件下,父母也沒有被生活的苦澀壓垮,而是通過努力留在了美國,讓子女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巴科本科就讀麻省理工(MIT),以優等生身份畢業後繼續到哈佛大學攻讀研究生,先後獲得了法律博士、公共政策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

博士畢業後,巴科在母校MIT工作了24年,從一名普通的教師成長為講座教授,後來擔任學校高級管理人員。隨後他又擔任過10年塔夫茨大學(Tufts)校長,之後進入到哈佛董事會,成為該校兩大管理團隊中的一員。

正因為這樣特殊的背景,加上一系列的求學任職經歷,讓他深知教育對於改變命運,以及平等、尊重每一個受教育者的重要性,即教育是突破階層固化的有力的工具。

校長頗為自豪地表示,「今年哈佛的大一新生里,有268名學生都是自己家族中第一個上大學的人。」這些人承載著整個家族的希望,也相當於跨出了突破階層的第一步。

同時,身為哈佛大學校友的麻省州長說:「希望哈佛大學不但要great(卓越),更要good(善良)」。這也意味著哈佛的校友和管理層,希望哈佛在追求卓越的同時,不要忘了自己的社會責任,要成為一所「好」大學。巴科校長也再次向公眾宣傳了哈佛大學的助學金計劃。

值得高興的是,我們國內的不少重點大學也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助學計劃,如減免學費、無息貸款等,讓越來越多的出身於中低收入家庭的學生能夠有獲得高等教育的機會。我們衷心希望國內名校在力爭成為卓越大學的同時,更要成為寒門學子的希望、社會的燈塔。

巴里校長當年和新婚妻子的合影——在完成學業的同時也收穫了愛情

教育為階層改變,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人確實生而平等。人才在社會中均勻分布,但遺憾的是,機會並不如此。我們必須確保高等教育仍然如我這一代和我父母這一代一樣,成為寒門打破階層的進身之階。」

所說的「階層固化」,我對於這件事一直抱著相對樂觀的態度,科幻小說《三體》的作者劉慈欣便是一個突破階層的實例。他大學畢業後到山西陽泉娘子關發電廠工作,這要擱到現在,定會有人覺得,一個發電廠工還能有啥前途嗎?

決定一個人的從來不是看他當初是什麼樣的,而是看他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劉慈欣正是在發電廠的業餘時間,保持著在大學時養成的好習慣,每天看書、堅持寫作,最後出版了13本小說,既完成了自己在紙上穿越宇宙的夢想,也在2013年成為了第一位登上中國作家富豪榜的科幻作家。

中國古人說,一命、二相、三風水、四積德、五讀書。這五個方面中,只有積德和讀書是可控的。簡單的說,多做善事和接受良好教育,是一個人「逆天改命」的不二法門。任何社會都存在階層,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但仍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突破階層的限制 。

巴科校長除了身世「凄慘」外,在青少年時還打過不少零工——在餐館刷盤子,在成衣廠里搬運貨物,但這些並沒有影響他的求學之路。而他的父親也是在承擔養家糊口的重擔的同時努力完成了成人大學的學習,讓自己也讓家人有著更好的未來,能過上更好的生活。

世界上永遠存在這樣一類人,能夠超越自己的家庭、血緣、環境,能夠掙脫時代對他們的束縛,讓世界另眼相看。如果自己什麼都不做,一味抱怨「階層固化「,那就會在冥冥之中讓這句話成為現實。

教育豐富了人性,讓我們變得更包容

「大學的教育不僅僅為學生提供一系列知識,還擴展他們的人性。通過教育,學生們學會了欣賞藝術、社會和自然的美好,教育幫助他們過真正值得過的生活。

大學最根本的,是用人類積累起來的文化成果,傳遞智慧於世代,育德更育人,不斷對社會變革進行分析,運用自己的批判和前瞻能力引導社會發展,促進人類與時俱進,日新月異。」

巴科校長在演說中強調了為師者的境界(其中也可以看到他對特朗普政府的移民政策頗有微詞):「在哈佛,超過三分之一的教師出生於其他國家。2000年以來,三分之一的美國籍諾貝爾獎獲得者也出生於其他國家。除此之外,在美國,超過40%的500強企業是由移民或其子女創立……拒絕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學生和學者,將削弱美國的知識和經濟領導力。」

如果國家要更加強大就需要更包容,吸引更多的人才,如果我們讓自己成為更加優秀的人,就要接受更豐富的觀點,包容不同的聲音。從教多年,校長表達了作為老師對於學生應該有的作為:「我們需要教他們迅速地理解,但不要過早地妄下評論。這也是我們應該讓孩子學會的!」

通過挑戰和被挑戰,來完善自己的思考和認知,教育讓我們加速這一過程。但是對於認知結果我們不能過早地下判斷,提前給出結論。我們不能看到一旦和自己的觀點不一樣就群起而攻之,固執己見,不包容,即便有不同,我們也應當採取開放的態度,在批評他人前,先審視自己的觀點。

「用神學家Reinhold Niebuhr的話來說,智者在對手的錯誤中尋找真理,在自己的真理中尋找錯誤。」

催孩子努力,不如自己開始認真

我們必須要接受一個現實,即階層的提升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我們不能放棄。

巴科校長說:「我的父親白天工作,晚上讀夜校,完成了韋恩州立大學的學業。因為他能夠接受教育,所以我才能有不同的人生,我的姐姐也同樣擁有了不同的人生!」想要讓孩子擁有不同的人生,從自己努力開始!

當然,突破階層並不是我們努力的唯一理由,如果沒有更大的夢想支撐,人們很容易就會因為各種原因,向現實妥協。而在競爭的道路上努力拚搏的人們,從他們身上你會看到,支撐他們的往往不是對財富和地位的嚮往,而是更大的信念和理想:改變社會,讓這個世界更美好。

勤奮的父母不會有懶散的孩子,我希望能言傳身教,讓孩子知道,就算人到中年,爸爸也還在為自己的夢想努力,這對孩子是比說教更有用的教育吧。

別再浪費時間抱怨階層固化,從現在開始自己努力吧!

薦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國平 的精彩文章:

真正做自己的人,都符合這兩點
月餅中的泥石流,吃過一個算你狠

TAG:周國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