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證券時報:商譽有好壞業績不能靠承諾

證券時報:商譽有好壞業績不能靠承諾

來源:證券時報

證監會日前發布《會計監管風險提示第8號——商譽減值》,商譽再一次惹人關注。A股商譽已達1.45萬億元,這些商譽中有一部分成就了一些公司今天的地位,但更多的還是教訓。不切實際的併購,即使有業績承諾,也只能滿足市場一時的想像,並不利於公司長遠發展。

商譽的產生有內外兩種,對外併購是主要來源,併購商譽是購買企業投資成本超過凈資產公允價值的差額。比如說一家上市公司要收購一家公司,該公司凈資產1億元,但考慮到每年賺5000萬元,所以估值8億元,那在上市公司的報表上就會出現商譽7億元。過去幾年被稱為A股大併購年,A股商譽規模在過去7年間增長了10倍之多。統計顯示,截至三季報末,A股上市公司商譽高達1.45萬億元,多數就是這樣產生的。

併購產生商譽是正常現象,併購固定資產比較重的公司,可能商譽會比較少,但那個時代已經過去,現在是新經濟時代,人員、管理和技術在一家公司中起到重要作用,輕資產公司的評估方式,有時是以市盈率,有時用戶增長數據甚至一個創意都可以用來融資,收購中,商譽自然佔了成本的大頭。

這些年上市公司估值比較高,一般非上市公司估值水平遠遠低於上市公司,這樣上市公司可以通過收購降低市盈率,非上市公司股東也可以落袋為安。有一些明星公司通過不斷併購帶來盈利和市值雙雙增長,更是帶來示範效應。

問題是,併購對象往往不如當初描述得那麼好。被收購者往往會有一個快速增長的業績承諾,這種增速即使是業績優良的上市公司也很少能做到,但是收購者和被收購者都相信了,雙方達成了默契,至於是否能完成以後再說。達不到承諾就有可能帶來商譽減值。《風險提示》的主要內容是要求公司定期或及時進行商譽減值測試,並重點關注特定減值跡象。

商譽減值常常成為股價下跌導火索,快速併購且商譽比較多的公司應該引起注意,但是商譽並不總是壞事。比如信維通信2012年以1.98億元接手的萊爾德(北京)。萊爾德(北京)2011年虧損了3901.79萬元,媒體用「高價」來形容這次收購,此後因為整合順利,收購對象爆發出驚人的盈利能力,信維通信迎來十多倍上漲。再比如中際旭創通過收購蘇州旭創,進入光模塊光器件市場領域,基本面獲得質的變化。

谷歌收購的安卓和YouTube當年也不便宜,但是這些年的增長已證明當初收購非常划算。騰訊在海外收購了不少遊戲公司,後來這些公司增長迅速,估值迅速提升,帶來真金白銀,當然騰訊在國內的收購帶來良好回報的就更多了。

所以關鍵還要看收購對象的盈利能力,以及上市公司整合能力,如果盈利給力,商譽就不會帶來壓力,還會添光加彩。這一切還有賴於上市公司收購的時候眼睛睜大一點,不要因為對方有一個好的業績承諾,就覺得抓住了對方把柄,給了投資者一個交代,可以推脫責任。沒有併購能力的就乾脆踏踏實實幹本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融界 的精彩文章:

強勁財報減弱地緣風險壓力 歐股微幅收漲
大都會人壽助力國際垂直馬拉松北京站

TAG:金融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