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Mobility Asia誕生一年,它如何幫助大眾打造移動出行服務?

Mobility Asia誕生一年,它如何幫助大眾打造移動出行服務?

去年廣州車展期間,大眾首次宣布組建智能出行服務公司Mobility Asia,並且推出面向中國消費者的全新智能出行服務品牌逸駕(esia),開啟了在中國打造智能移動出行服務的征程。

今年5月3日,逸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Mobility Asia)註冊成立,成為大眾汽車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註冊資本6.8億元人民幣,由大眾汽車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裁蘇偉銘掌舵。

11月15日,在今年廣州車展前夕的大眾媒體溝通會上,蘇偉銘帶領逸駕智能科技有限公司(Mobility Asia)正式在媒體和公眾面前亮相。

溝通會上,蘇偉銘請來了他的「新朋友」——歷史上首個獲得公民身份的機器人索菲亞(Sophia),上演了一場「人機互動」,Sophia能快速自如地回答蘇偉銘的提問、表達自己的看法,這讓在場的觀眾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AI的力量。未來,Sophia也有可能加入到大眾的智能出行服務上。

溝通會後,雷鋒網參與了對蘇偉銘的專訪環節,對Mobility Asia和大眾的移動出行服務有了初步的了解。

據介紹,Mobility Asia聚焦用戶出行痛點,主要圍繞智能車聯網、智能出行生態、智能基礎設施、大數據研究分析和智能駕駛等五大核心業務領域。這五大核心業務構成Mobility Asia完整的智能出行生態,它們相互促進,缺一不可。

做車聯網,最終的目的是做服務

「為什麼要做車聯網?其實最後就是要做服務,並不是為了做車聯網而做車聯網,最終的目的是服務。」

談起車聯網,蘇偉銘強調道,大眾將服務分為三類:灰色服務、彩色服務和核心服務。其中最重要的當屬核心服務,包括語音、導航、停車、充電和支付五大板塊。

Mobility Asia與合作夥伴共同組建了由200多名軟體工程師構成的技術團隊,基於AI技術,將海量車輛及生活服務資源進行優化,結合用戶需求場景進行精準匹配,開發符合中國用戶需求的智能語音助理、智能場景導航、智能充電、智能停車和智能支付服務,組成了無縫銜接的智能車聯網核心服務體驗。

據悉,首款搭載人工智慧車聯網系統的大眾車型,不久將在中國正式上市。與此同時,Mobility Asia開發的人工智慧車聯網服務內容還可以不斷升級,提供智能化、個性化出行服務生態及體驗。

與本土企業合作,構建智能出行生態圈

按照蘇偉銘的說法,如果只做車聯網,只會帶來大眾汽車在銷量上的增長,可以把車賣得更好,但跟出行還差得很遠。因此,Mobility Asia的第二大核心業務是構建出行生態圈。

在蘇偉銘看來,所謂的出行的生態圈現在有很多種,有網約車,包括豪華網約車、入門級網約車;也有做分時租賃的。他認為任何形式的出行都很重要,如果要在出行領域投資,就必須每個地方都要思考,要去投資。

雷鋒網了解到,去年11月,大眾投資了首汽旗下的GoFun出行,持有該公司20%的股權,布局分時租賃領域。今年5月,媒體又曝出大眾和中國最大的網約車服務商滴滴共同成立一家合資公司,大眾初期持股40%。

Mobility Asia與本土領先的出行企業合作,布局網約車、分時租賃出行市場,深入了解分析用戶出行變化,打造智能出行生態。

參與充電網路等基礎設施建設

續航里程焦慮是當下制約新能源汽車發展的一大瓶頸,而續航里程焦慮除了電池的技術因素局限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充電基礎設施的不完善。

針對這一問題,Mobility Asia攜手合作夥伴,將在中國建立面向公眾服務的大功率高速充電網路,為中國新能源車用戶帶來更便捷、更高效的充電設施服務,推動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普及。此外,Mobility Asia也會參與智慧城市的基礎服務設施建設。

今年7月10日,大眾在德國與中國一汽簽署備忘錄,將共同成立兩家新的合資企業,專註發展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和充電相關服務。

大數據研究與分析

車聯網、出行生態和基礎設施這三個板塊是聯合在一起的,它們的數據也是交叉的,Mobility Asia的第四大板塊也就順勢形成,就是大數據研究與應用板塊。

以出行為例,電動車的續航里程、接單數、客戶分布情況、出行利潤等等這些數據是相互關聯的,需要使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分析和研判,才能使用戶有最佳的使用體驗、企業有最佳的盈利模式。

Mobility Asia成立專業的技術團隊,基於業務相關大數據進行研究分析,建立專業的數據演算法模型和多元化的數據產品,從而進一步開發、拓展大數據領域的產品和服務。在日趨激烈的數據市場競爭中,持續為用戶提供高品質的出行產品和服務,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數據支持。

此外,蘇偉銘透露, Mobility Asia也在利用大數據技術做類似里程保險這方面的工作。

終極目標:智能駕駛

蘇偉銘向雷鋒網表示,Mobility Asia負責的板塊的終極目標是做智慧城市裡的智能駕駛。

他認為智能駕駛的客戶有兩種,一種是奧迪正在做的面向私人用戶的智能駕駛,另外一種針對的用戶並不是遵循傳統的路線,可能直接就到L4級別,它和場景的關聯性非常大,Mobility Asia負責的正是這一塊的智能駕駛業務。

Mobility Asia的智能駕駛技術從硬體層面將人工智慧、互聯網科技和汽車製造緊密融合。通過研發智能駕駛出行服務,將用戶從複雜的駕駛出行環境中解放出來,更高效的利用出行時間,讓出行更自由,回歸出行本質。

話說回來,大眾為何會看中出行這個市場,要從原來的OEM廠商轉型為出行服務的提供商。蘇偉銘舉了北京的例子,2011年北京的新車是70多萬輛,現在是10萬輛,如今想要在北京獲得燃油車牌照,至少要排七八年的時間,而電動車也得排三四年,所以在出行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市場。

從市場的趨勢看,未來整車廠不可能單純靠賣車盈利,而要做出行服務,於是大眾戰略性地將目光投入到出行領域,為自己的明天做打算,而Mobility的定位則是大眾集團出行服務上的左膀右臂。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蘇偉銘引用這句古詩作為激勵,要想成功,僅僅靠漂亮的PPT是不管用的,更重要的是在實踐,Mobility正在通過探索和創新紮實推動大眾向出行服務轉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雷鋒網 的精彩文章:

點過程模型在序列數據挖掘中的應用
智慧城市十年變遷,「場景復用」成特斯聯手中王牌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