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為何心梗越來越多?醫生勸你,少乾的4件事,你卻一直在做

為何心梗越來越多?醫生勸你,少乾的4件事,你卻一直在做

心梗,「心肌梗死」,是長時間缺血導致心肌細胞死亡。

心梗,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現代年輕人壓力大、過度勞累,也會突發心梗。

35歲李先生在一天晚上加班時,突然胸痛難忍,幸好身邊有同事在,及時撥打了120。

送往醫院後,醫生對其檢查,確診為急性前壁心梗,隨後,醫生立即對其進行手術,植入支架一枚。

幸好來得及時,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原來,李先生最近經常熬夜加班,每天吸煙2盒,也是為了提神,能更好的工作。沒想到,竟會發生這種事情。


醫生勸你,這4件事會「加速」心臟發病,最好少做!

第一件:熬夜

熬夜,睡眠不足,易使人處於「應激狀態」,促使血管痙攣、血壓升高,誘發心律失常、心臟早搏,很容易突然暈倒。

若這時,沒得到及時急救,容易發生猝死。

此外,長期熬夜會形成血栓,堵塞血管。

第二件:吸煙

吸煙,會損傷血管,促使血管內皮出現炎症,增加斑塊形成,降低血液中氧氣含量,易引起心臟供血不足。

研究發現,吸煙的人發生心肌梗死的風險是正常人的3倍。

第三件:久坐

久坐,會使人體處於「相對靜止」狀態,降低血液流速,使血液粘稠度增高,容易導致下肢形成深靜脈血栓。

若突然運動,易導致血栓脫落,可能會造成肺栓塞,嚴重可能導致猝死。

第四件:抑鬱

抑鬱焦慮會加速心血管病的形成,是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心肌梗塞的一個獨立威脅因素。

抑鬱是不良情緒的一種,還包括生氣、發怒、悲傷、難過等,不良情緒對心臟都不好。


突發心梗,救人記住2個注意:

1,不要搬動患者

對突發心肌梗死者來說,不要貿然搬動或扶起患者,否則會提高心臟的耗氧量,加重病情。

此時,正確的做法是盡量幫患者平卧或半躺著休息,並幫他鎮定情緒。

2,第一時間撥打120

患者平卧後,第一時間撥打120急救電話。


預防突發心梗,保護好血管,謹記:少吃3物、做好3事!

「少吃3物」:

1,高糖食物

高糖食物吃多了,會使血糖異常升高,引發脂肪、蛋白質、水及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

而長期持續的高血糖會破壞血管內皮細胞,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阻礙心腦血液供應,引發心肌缺血、心絞痛,嚴重可致心肌梗死。

2,高鹽食物

現代人吃鹽吃得越來越多,一些食物中有「隱藏」的鹽很容易被忽略。

而長期高鹽飲食會使血壓升高,誘發高血壓,增加冠心病的發生。

3,高反式脂肪酸食物

反式脂肪酸,是一種不利於身體健康的不飽和脂肪酸,被稱為「餐桌上的定時炸彈」。

而長期過多攝入反式脂肪酸可使血液中膽固醇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此外,反式脂肪酸有耐高溫、不易變質、存放久等性質,所以常見於蛋糕、餅乾、薯條、爆米花等食品中。


「做好3事」:

第1件:清淡飲食,控油、限鹽

飲食上,保證清淡,控油限鹽,少吃一些,更利於身體健康。

控食用油:三種搭配,營養攝入更均衡

可將亞麻酸類油脂豐富的蘇子油、油酸類油脂豐富的橄欖油、亞油酸類油脂豐富的大豆油按1:2:2的比例搭配,每天約25-30克。

蘇子油,是一種富含α-亞麻酸的天然植物油,其含量可達67%左右。研究發現,α-亞麻酸,是一種人體必需脂肪酸,有助於促進心血管健全。

研究發現,α-亞麻酸有助於軟化血管,有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減少脂質沉積及改善纖溶功能。

同時,α-亞麻酸還可清除血液垃圾,降低血液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的量,增加血管的通透性,保護心血管,預防血管疾病發生。

限鹽:最好使用限鹽勺

建議成年人每天鹽分攝入量不超過6克;對高血壓者,不超過4克。

第2件:保證睡眠充足

睡眠時間長短及睡眠質量與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死亡率關係密切。

夜間睡眠發生心源性猝死的概率比較高,若睡眠不能得到保證,長期下來,會增加心臟負擔。

冠心病者,心臟功能不太好,而夜間是冠心病好發時間,建議選右側卧,減少下腔靜脈迴流的血液量,利於心臟休息。

睡眠時間長短因人而異,合理的睡眠量 能解除疲勞,保持精神愉快,能很好的進行一天的工作和學習為標準。

第3件:適量運動,加強心臟功能

運動,是很多疾病的良藥。

運動可加強心臟功能、肺活量,促進新陳代謝。

最好選擇有氧運動,如步行、游泳、騎自行車、慢跑等,每周運動5-7次,每次運動時間因人而異,約30分鐘以上為宜。

切記,運動要堅持,規律運動,更利於心臟健康。

圖片全部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營養小霞老師 的精彩文章:

人到四十,多吃三物,撇棄三習,身體健康,少生病!
提醒:喝酒了,就不要吃「4種葯」!切記,酒後「4不要」

TAG:營養小霞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