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元的復國之路為何老是布滿荊棘?

北元的復國之路為何老是布滿荊棘?

北元的復國之路為何老是布滿荊棘?元朝皇帝有兩個頭銜,一個是漢地的大元皇帝,還有一個是蒙古大汗。1368年,元惠宗逃離大都,遷都上都,之後幾次南征均失敗,未能重新佔領大都。1388年,明將藍玉取得捕魚兒海大捷,天元帝出逃途中被殺,大元國號及帝位從此不再使用,只剩下了蒙古大汗的頭銜。

剩下的時間,只不過是分裂的蒙古各部之間的內訌,蒙古大汗的號召力也因為捕魚兒海之戰大為削弱。期間蒙古有過短暫統一,但是對明朝都沒有形成足夠威脅。真正意義上的蒙古和明朝之間的復國之戰,其實只有20年。那麼這20年時間,蒙古為何沒能復國,我們試著來分析。

元朝自從忽必烈之後,皇帝的位子就一直不穩,內部派系鬥爭一直非常激烈。元惠宗繼位後,這個狀況依然沒有改善。元惠宗與太子之間形同水火,甚至在紅巾軍已經攻佔江淮的情形下,元軍之間自己打了起來。元惠宗逃離大都後,一直想收服大都。此時元軍掌控的區域還有山西、關中、遼東、雲南、高麗等地。

但是掌控這些地方的只能算是軍閥,他們雖然還奉詔,但是自己的私利才是最大的。看起來好像可以遙相呼應,實際上真正需要配合作戰時,往往選擇觀望。比如元惠宗幾次下詔,命令右丞相擴廓帖木兒回應昌,都被拒絕了,擴廓帖木兒反而建議元惠宗放棄應昌。總之一句話就是人心不齊。北元的局勢很像黃巾之亂後的東漢末年。

元惠宗死後,其子元昭宗繼位。元昭宗整合了各方勢力,並且重用擴廓帖木兒,一度擊敗了朱元璋的第二次北伐大軍,迫使明朝採取守勢,形成了對峙局面。明朝在採取守勢的同時,對被俘和投降的元朝貴族、官員和百姓都給予優厚的待遇,招攬了大量的人。元朝貴族和官員之所以想恢復元朝,無非就是恢復自己的利益。現在明朝直接給了他們利益,他們也就用不著跟著在塞外受苦。

這一措施,導致北元小朝廷很難招納到人才,擴廓帖木兒沒多久就去世了,再也沒有得力的人才了,而元昭宗自己也在1378年駕崩。這個狀況跟成吉思汗時期完全不同,那時候成吉思汗招攬了大量人才,無論是色目人還是漢人,很多都為成吉思汗效力。人才匱乏,導致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北元還擁有強大的實力,但是卻無法有效利用。既缺少具有戰略眼光的人才,又缺乏能征善戰的武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菊霞美食 的精彩文章:

TAG:菊霞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