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叫板牛頓定律,兩獲諾貝爾經濟學獎,複雜性科學到底是個啥?

叫板牛頓定律,兩獲諾貝爾經濟學獎,複雜性科學到底是個啥?

無論是商業決策還是個人決策,時常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主要原因是決策者缺乏對複雜性的理解。所以,很多政策會「走火」,最後事與願違。世界經濟論壇指出,要想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站穩腳跟,「用複雜性科學解決問題」,將是最不可或缺的一項技能。

複雜性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新領域,它是一個跨學科的科學領域,用於理解並影響複雜系統的行為。複雜系統又稱複雜適應系統(CAS),它將人類組成的實體(比如組織機構、社群、城市)視為有生命的生物體。這跟盛行的牛頓宇宙觀,以及由此引申出來的觀念——將人類的組織機構視為機器——形成了鮮明對比。在有生命的系統中,各實體為了自我維繫,不斷適應新環境,不斷進化。

這個過程只在一定程度上受制於「權威」或「管理層」的影響,不被預先決定或控制。複雜系統的行為無法預測——它是湧現式的。也就是說,我們無法簡單地參照各個組成部分,來推出或理解(系統)整體的行為。

生態系統就是複雜適應系統的實例。在其中,頂層模式從底層互動中湧現而來。翱翔天空的鳥群就構成了一個複雜系統。其中,沒有一隻鳥是領頭的,但整個鳥群的行為是有組織的,而且展現出「集體智慧」。

另一個例子是人腦。某些神經元放電會影響其他神經元放電,而全腦「系統」又可以影響單個神經元。

類似地,互聯網和股市也是複雜系統,沒有單一的權威「控制」其運作。其行為也不能通過個體行為直接加以預測。同樣,社會、政治和經濟系統中也有相互適應的互動,這些互動會產生無法預測的模式。

在複雜系統中,以下情況並不罕見:變動很小,影響卻很大(比如蝴蝶效應);變動很大,影響卻出奇地小;以及某些影響是來自意想不到的原因,諸如此類。

舉個例子,一項精心策劃的健康教育課程,對一個社區作用寥寥,對另一個社區卻效果非凡;一種新的「智能」金融工具被啟用,最終卻引發一連串的股市崩盤,並導致無數企業倒閉。

近些年來,兩項諾貝爾經濟學獎都頒給了複雜性的應用研究。比如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他將經濟體視為複雜適應系統加以探究,闡釋了經濟活動集群和區域性增長差距的存在。這項工作已經在影響城市規劃、經濟地理學等諸多領域。

而馬里蘭大學的托馬斯·謝林(Thomas Schelling)研究發現,即便一個地區沒有種族主義或仇視現象,而只存在一些簡單的偏好,比如人們更喜歡跟和自己類似的人住在一起,居住隔離也會湧現出來。

複雜性和組織機構

站在複雜性的視角看,組織機構就是一個網路,由相互關係和「反饋循環」構成。面對當代管理和戰略規劃背後的穩定性、可預測性和可控性,複雜性發起了重重挑戰。

撼動世界的事件,比如蘇聯解體、柏林牆倒塌、「9·11」恐怖襲擊,以及全球金融危機,這些都不可預測;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複雜的交互和反饋循環不斷展開,最終才湧現出這些結果。一直以來,被管理領域奉為圭臬的「預測並規劃」理念再也站不住腳了。

過去三十年來,複雜性科學在組織機構和領導力領域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

各類機構,比如波音公司和經合組織,以及醫療、開發、教育等領域的政策制定者,都開始廣泛應用複雜性原則,包括戰略規劃與管理、運營設計,以及產能拓展。如今,複雜性科學的應用範圍涵蓋了各行各業,包括公共衛生、氣候政策、企業戰略、公共管理、能源建模以及環境等等,不一而足。

好幾位作者以複雜性和量子物理學的「新科學」,開始叫板17世紀的牛頓定律和準則。

達娜·佐哈爾(Danah Zohar)是牛津大學物理學家,她解釋了這些法則的本質,及其對管理和社會意味著什麼。

「牛頓物理世界的基本組成單位,是孤立的原子,它們像撞球一樣,在空間中四處彈射、碰撞。在當時的政治思想家眼中,社會中的個人就像這些原子一樣,相互作用與對抗,追逐著自身的利益……時至今日,信奉『理性選擇』理論的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依然認為,個人行為永遠是基於對自我利益的追逐。」

在當今的管理實踐中,這種思維方式依然盛行,它體現在分級與控制中,體現在對一系列特定事物的信仰中,比如穩定性、確定性和絕對性,比如唯一『正確』視角,比如孤立的、相互分離的、可互換的組件,比如專家的專業技能,比如基於衝突與對峙的相互關係(比如黨派政治)。

工業革命的準則,包括勞動分工、自由市場經濟、批量生產,以及科學管理,都體現了上述原則。牛頓法則幫人類踏足月球,將體力勞動變成小事一樁。然而,在社會和政治領域,熱力學和機械能定律的這種哲學延伸已經不合時宜。未來學家艾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總結得好:「機器時代正進入急剎車。」

政策阻力

無論是商業決策還是個人決策,時常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後果,主要原因是決策者缺乏對複雜性的理解。所以,很多政策會「走火」,最後事與願違。麻省理工學院的約翰·斯特曼(John Sterman)稱之為「政策阻力」,並記述了以下真實案例:

*美國儲蓄貸款行業去監管化,旨在解決該行業的金融問題,結果卻引發投機浪潮,最終招致崩潰。

*1996年3月,《洛杉磯時報》刊文,題為「採用低價葯,成本不降反升,研究發現:限制處方葯不料卻推高葯價」。所引研究來自猶他大學,調查對象為健康維護組織(HMO)的1.3萬名患者。

*修路緩解堵塞,結果卻增加了車流量,延長了堵車時間,加劇城市蔓延和污染。

*推出低焦油、低尼古丁的香煙後,煙民為補足尼古丁攝入量,抽煙抽得更勤了,最後吸入更多的致癌物質和一氧化碳。另外,煙草稅原本旨在減少吸煙,結果卻促進了煙草走私,為恐怖主義籌資帶來便利。

*滅火行動增加了森林火災的數量,加重了火情。

*防洪舉措,比如建造堤壩,會阻礙水體自然溢出到洪泛平原,從而引發更嚴重的洪災。

* 抗生素會刺激病原進化出抗藥性,包括結核病、鏈球菌、葡萄球菌和性傳播疾病的有毒菌株。

*使用殺蟲劑和除草劑會刺激害蟲和雜草進化出抗藥性。

複雜性與系統思維

複雜問題通常會留給專家去「解決」。他們往往是從一個狹窄的專業視角出發,拿出解決方案,但只是把那一個局部孤立出來加以解決。由此採取的干預措施或許能緩解癥狀,但治標不治本,問題還會重新出現,而且更加嚴重。

那麼在面對複雜問題時,如何抵制這種短視的、還原論式思維呢?系統思維作為一種科學的決策方法,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系統思維將複雜問題視為一個網路,由相互關聯的元素構成,這些元素的相互作用導致了問題的產生。要解決問題,我們就得找到「支點」。而這需要整體性、協作性的干預手段,去改變系統,而不是癥狀。

翻譯:雁行

審校:李莉

編輯:漫倩

來源:Management.co.nz

造就,劇院式演講,發現創造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造就 的精彩文章:

楊泳梁:呵,人類這個東西,何時能走出鮮血淋漓的黑暗森林?
AI研究者切勿心太寬:戒慎戒懼以免貽害人間

TAG:造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