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聖歸來》中的妖王混沌是什麼怪物?

《大聖歸來》中的妖王混沌是什麼怪物?

來源:主持人玉昆的博客

已創下國產動畫片票房新紀錄的《大聖歸來》,取材自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神魔巨著《西遊記》,再融合現代人的理念創作而成。影片中的正面角色如孫悟空、江流兒、豬八戒等形象被刻畫得細緻入微、生動有趣,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但是相對而言,對反面角色的刻畫就顯得粗糙一些。其中頭號反派妖王「混沌」是一個在原著中並不存在的形象。在影片大部分時間裡,「混沌」以一種冷麵書生的形象出現,最後現出原形時則是一副滿口獠牙的六足巨蟲形象。那麼,這個妖王的原型又出自何處?它到底是什麼怪物呢?

「混沌」一詞,在中國古代創世傳說中,本指宇宙天地時空尚未分化時的原始狀態。漢代緯書《易緯乾鑿度》中對宇宙生成的過程描述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渾沌天地萬物。「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似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似質具而未相離,謂之混沌。」也就是說,混沌是指氣、形、質三者渾然一體,尚未分離的狀態。《西遊記》第一回中對「混沌」一詞的使用,也大致如此。顯然,這不是妖王的來歷。

在中國古代,「混沌」還被作為一種神獸的稱呼,但是不同的典籍中對這種神獸的描繪又不盡相同。比如,《山海經》之《西山經》中記錄的混沌神話:「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湯谷。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渾敦」即混沌,其形象為一隻六足四翼無面目的神鳥。

《大聖歸來》的導演兼編劇田曉鵬說:「大反派的設計其實是取自《山海經》里對「混沌」的描述,沒有面目、六條腿、很肥胖的身體……完全符合片中的形象。現在想想,《千與千尋》里的無臉男確實也挺像「混沌」的,而且現在顏色上也很接近。」

《莊子·內篇·應帝王第七》中講述了一個「七竅出而渾沌死」故事。大意為:南海之帝「倏」,北海之帝「忽」,中央之帝曰「渾沌」。三帝相會,倏忽為報答渾沌的款待,見大家都有五官,而渾沌卻無七竅,於是為其鑿七竅。日鑿一竅,七竅出而渾沌死。

漢代《神異經》之《西荒經》中對混沌的描述是:「崑崙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藏,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抵觸之,有凶德則往依憑之。」這裡的混沌長象是類似於狗,長毛,四足,無爪,有眼不見,有耳不聞,能行無步,直腸無臟腑,好壞是非不分的東西。

上述傳說中,雖然「混沌」有蟲形(六足四翼為昆蟲的特徵)、龍形(海之帝當是龍)、犬形的區別,但是共同特徵是無面目五官的分化,象是一個肉塊。《大聖歸來》中的妖王採用無面目的大蟲形狀,符合古籍中對「混沌」的描述。多數傳說中混沌的活動區域以西方為主,也與西遊的路線相符。

此外,影片中巨口獠牙的猙獰混沌,也容易讓人想起西片中「異形」等蟲狀怪獸的造型,也是面目不清,只有一張吞噬一切的大嘴。很難說好萊塢的設計師們在創作異形的時候是否參考過中國的混沌傳說,但是中外藝術家把恐怖怪獸的共同想像成類似的模樣確實是很有趣的事情。也許沒有面目只有一張大嘴,就象徵著某種沒有任何道德廉恥、只知不斷滿足的貪婪慾望吧。在這個世界上,貪慾難道不是一種最兇猛的怪獸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陽讀書 的精彩文章:

中國茶史經典十部
一個男人和一隻犬的超越種類的溫情故事:《犬的證詞》

TAG:首陽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