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入定由淺入深三個階段詳細點要

入定由淺入深三個階段詳細點要

修行時常提到定,入定出定,華嚴十行功德林這裡也提到從定起,而對大眾言。這個起定,出定,用法很廣。現在就具體談談怎麼樣入定,從定起的那個出定。

譬如打坐,開始坐好,進入數息,然後一聽到打板,那就叫出定。一就坐,進入數息,我們叫做入定,其實這不是定,還在胡思亂想,但基本上身相叫做定,是在學定,不叫真定,學著入定,學著出定,也叫入定出定,這樣子而已。

第二個階段,真的入定,他有一種狀況,這還沒到四禪定,初禪定都不算,就是進去了以後到止住妄想,止住妄想就是六塵境界色身香味觸法到了,不理它,一再不理它,能夠處理的很好的時候,就叫入定。

現在還不是。哇,聽那個聲音好美啊。哦,好美哦,一個聲音好美,你就去了。學禪的人要聽這一句,要在數息中,我為了數息,清清楚楚,置心一處,那麼所有六塵境界,色身香味觸法,尤其是法塵,一概不理它,要能夠不理它,然後在這個地方鼻息很清楚,這個就叫入定。

這一點很難,為什麼難呢?因為你有很多的綜合概念,不是單一塵境。綜合概念在起作用的時候,綜合法塵那麼複雜,怎麼到單一塵境呢,連單一概念都不可能。單一概念是凈識,要到達色身香味觸法都不理它的時候,基本上已經入流了,證初果以上了。

不要聽說這麼一句話,都以為自己已經入流了,還沒,因為現在我們初學人在處理的都是綜合法塵,也就是一打坐時,有一些概念會浮現,我們通常叫法塵,其實那是綜合法塵,是一種綜合概念,你在那邊分辨執著。

最典型的公案就是那個賣豆腐的,到廟裡來看大家都坐在那裡,越想越奇怪,賣了十幾年了,有一天就問老和尚:「你們和尚到底在幹什麼?天天坐在那裡,那有什麼好坐的?」

回他說:「坐很好哎。」

「很好?」

「真的很好,你不相信?」

「真的很好,我可以不可以坐?」這傢伙還蠻貪心的。

「真的很好,可以啊,你去坐坐看。」

坐了不到五分鐘,他就爬起來了「真的很好!」

「好嗎?」

賣豆腐的說「好,很好,三年前你欠我十塊錢還沒還,這麼一坐五分鐘,就賺回十塊錢,當然好啊。」都是綜合法塵,一靜下來,一些早就遺忘的,一下子通通跑出來。

假如這些沒有辦法處理掉,不可能來到凈識;不來到凈識,不可能入初信位;不入初信位,不叫初果;不叫初果,不入流。只有證得初果才叫入流。一定要到凈識,這就是工程面的問題。

所以講到禪修的時候,要留意到,我們在做訓練的時候,常會發生這種情況——入定、出定,這是第二個階段。

第三個階段,是真的入禪定,入禪定因為有五覺支起,心一境性就是置心一處了,然後產生尋伺喜樂。止觀很清楚,這個時候的止觀是對外境很清楚,對裡面的境界很清楚,進入禪定的境界很清楚。然後產生喜樂,就入禪定了。

只要止住妄想,對境界不要觀察,對境界的止觀——看到境界裡面去的話,已經被那境界帶走了,那是法塵了。境界,哎呦,好美啊,那你不是外面的塵境,而是在定境裡頭的止觀,那個境界把你拖走了,怎麼看話頭啊?

但是入定了,止觀一起有喜樂,就進入禪定,進入禪定會隨著你的程度越來越高,到達初禪、二禪、三禪,乃至四禪,四禪八定,九次第定,都是入定。

然後出定,離開這個這個境界出來,離開那個止觀出來。留意,因為有尋伺,有止觀,所以進去了,那個境界看得很清楚,你知道,沒有找到境界的源頭出去,所以沒辦法出三界。

我們要你置心一處,那個止觀境界沒來,但是我們在欲界六塵的單一塵境會出現,常常有各種聲音,光線,或者嘈雜的種種。那個就是單一塵境。那個塵境現前,能不能不理它,我們要講的是這種定境。

那個塵境來不理它,然後你又開始去抓那個塵境怎麼來的。怎麼來不管,是你的識性,因為這時候識性跟那個塵境之間是怎麼樣互相接觸的,你要找它接觸的源頭。那個時候會發現,原來你的心也是很複雜的,你的心念透過六七八識是怎麼轉的,然後你會從這個概念——譬如,嗯,好香!好香不理它;嗯,不能不理它,還是要很清楚,這個香來我是怎麼樣去捕捉的,然後你會看到,它整個的概念是怎麼形成的,證初果。

然後發現,這個概念是什麼東西累積起來的,形成概念的元素你找到了,那是八識識。八識識再往前一點,組成八識識的東西叫做五蘊識,看到這一點,八識識是由五蘊識構成的,概念是八識識構成的,你抓到八識識是五蘊識構成的,證二果。

五蘊識是怎麼形成的,證三果;然後看到,啵,塵境來,啪,捕捉到了,四果向。這個時候,那個塵境來,不要來,你就破無明,進去了,離三界了。知道嗎?

修行就在訓練這個東西。這個一條路是很清楚的,但是必須要止住,所以在這個時候,這個我們講的入定,是不共外道定。剛才講尋伺喜樂一產生,止觀境界現前,那是共外道定。

那要是入了禪定以後,到色界天以後,我們在欲界,看到止觀裡面,禪定裡面的止觀所看到的,那是色界天的境界,進了色界也要出三界。不知道用功到那裡,我已經進了色界怎麼辦,趕快出三界,那就是,止觀的境界來的時候,在那裡要看到,自己的念頭是怎麼接觸的,這是色界出三界的方法。

我們現在跟你講的是欲界出三界的方法。這個境界你沒有,還是舒服禪,觸功德,置心一處,這一步一步來。(海雲導師講十行,圓明提綱撮要Ⅲ1-19)

願超越一切的平靜與你同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師子吼 的精彩文章:

調到正確的原點 非常殊勝也非常重要
一位北京校長對男女關係的三種妙喻

TAG:師子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