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宣城之韓愈前史:江南奧壤,山水詩都(下)

宣城之韓愈前史:江南奧壤,山水詩都(下)

原標題:宣城之韓愈前史:江南奧壤,山水詩都(下)


宣城之韓愈前史:江南奧壤,山水詩都(下)


胡阿祥


微信版第401期


山水詩都

我們都知道,現在自稱「山水詩都」的城市是馬鞍山。馬鞍山山明水秀,又是詩仙李白的鐘情與終老之地,以「山水詩都」作為城市名片沒有問題。只是我們需要注意,馬鞍山市的歷史很短,是1956年才成立的,而李白遊歷的當塗、采石磯,終老的青山,在唐朝時本來屬於宣州管轄;另外,馬鞍山的「山水詩都」,其實是「山水+詩都」,而這裡所說的宣城更有資格稱為「山水詩都」,是「山水詩+都」。


為什麼稱宣城是「山水詩?都」?理由如下:


第一,時空吻合


王國維曾經說:「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比如先秦散文、漢賦、魏晉南北朝駢文、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詩歌也是這樣,「一代有一代之詩歌」,比如先秦的《詩經》、楚辭,漢代的樂府,魏晉的詠懷詩,兩晉的玄言詩。具體說到山水詩,《文心雕龍?明詩》說:「江左篇制,溺乎玄風……宋初文詠,體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也就是說,山水詩是對玄言詩的革命。玄言詩是以詩的形式宣講庄老玄理,抽象玄奧,缺乏詩情畫意。舉個例子,中都(今山西平遙)孫綽《贈溫嶠》:「大朴無象,鑽之者鮮。玄風雖存,微言靡演。邈矣哲人,測深鉤緬。誰謂道遼?得之無遠。」這分明就是枯燥無味而且難解的哲學論文!而取代玄言詩的山水詩,清新優美,明白曉暢,是自然的人化與人的自然化,是人對自然的深情投注。


山水詩早期的代表人物,是前後輝映、族伯與族侄關係的謝靈運與謝朓。晉宋之間的謝靈運,遊走吟詠在浙東的山水之間,使得山水詩獨立成派,所以謝靈運被稱為山水詩的鼻祖;南朝宋齊之間的謝朓在宣城的創作,使得山水詩走向成熟,後世公認他是整個南朝最有成就、最為傑出的山水詩家,清人葉燮曾經說:「六朝詩家,惟陶潛、謝靈運、謝朓三人最傑出,可以鼎立。」


山水詩出現於晉宋之間,而成熟於南朝的宣城,所以宣城作為山水詩都,在時間與空間兩方面都是吻合的。


第二,作品典型


什麼是山水詩?以表現山水之美、抒發觀賞山水時的心境與感受為主題的詩。比較謝靈運與謝朓這對伯侄的作品,謝靈運的山水詩一般是三段式結構,即敘事-寫景-談玄,其中談玄一段,是由觀賞山水而悟出的人生哲理,幾乎全是老莊的玄理,比如《登池上樓》在「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之後,就是一條玄言的尾巴:「祁祁傷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離群難處心。持操豈獨古,無悶征在今。」這些詩句不僅難以理解,而且缺乏形象,淡乎寡味。所以人們常說,謝靈運的山水詩是「帶玄言的山水詩」,這樣的山水詩往往「有句無篇」,就是有極好的寫景的句子,但缺乏情景交融的整體。


到了比謝靈運晚生80年的謝朓,是以身體進入山水,以心靈擁抱山水,使得山水詩有了長足的進步。比如謝朓在出任宣城太守路上所寫的《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橋》詩,其中說:「既歡懷祿情,復協滄州趣。囂塵自茲隔,賞心於此遇」——出任宣城太守,既有俸祿可拿,值得歡喜,又有山水可玩,意趣無窮。從此遠離喧囂的塵俗,投入令人賞心悅目的山水——「賞心從此遇」,遇見的就是宣城。宣城是謝朓山水詩的重要源泉。謝朓存世的詩大約140多首,其中近50首山水詩,大多是他任宣城太守時或者在往返途中所作的。


我們看看謝朓的山水詩:「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江路西南永,歸流東北騖。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遠樹暖阡阡,生煙紛漠漠。魚戲新荷動,鳥散余花落」——這些詩句,風格清麗協調,境界圓融流美,難怪齊梁文人領袖沈約說:「二百年來無此詩也」,梁武帝則說:「三日不讀謝詩,便覺口臭!」


說起山水詩,人們總要舉例,而所舉的例子,總離不開謝朓在宣城創作的山水詩,所以宣城作為山水詩都,貢獻出來的作品最為典型。


第三,影響深遠


山水詩不僅屬於宣城,也屬於全國,不僅屬於南朝,也屬於唐朝。而說起唐詩中的山水詩,影響最為深遠的,仍然是謝朓。明朝的胡應麟在《詩藪》中說:「唐人鮮為康樂」「多法宣城」,康樂指謝靈運,宣城指謝朓。胡應麟還具體舉例道:「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初唐也。金波麗鳷鵲,玉繩低建章,盛唐也。天際識歸舟,雲中辨江樹,中唐也。魚戲新荷動,鳥散余花落,晚唐也。俱謝玄暉詩也。」胡應麟所舉詩句,竟然全部出自謝朓的山水詩,這不能說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客觀事實的反映,比如除了胡應麟以外,宋朝詩人趙師秀說:「玄暉詩變有唐風」,清人吳淇更說:謝朓詩「開唐人一代之先」。由此可知,有唐一代的詩人,在寫作技巧、格律運用、描述對象等等方面,都頗多受益於謝朓。


我們不妨舉個例子,看看謝朓對於李白的影響。桀驁不馴的李白,是天才絕倫的「詩仙」,卻如清人王士禎所說:「青蓮才筆九州橫……一生低首謝宣城」。李白不僅緬懷謝朓,如「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而且化用謝朓的詩句,如「我吟謝朓詩上語,朔風颯颯吹飛雨」;李白不僅生前長憶謝朓,如「解道澄江靜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而且遺言葬在謝朓曾經建有別墅的宣州謝公山,也就是今天的馬鞍山當塗青山,於是太白詩魂與玄暉故跡,得以相映成趣,馬鞍山這座山水詩都,竟然也離不開謝朓。



山水詩在中國文學史上綿延了上千年,而說起影響最為顯著、最為深遠的人物與作品,還是謝朓及其宣城山水詩,所以立足中國文學史,宣城也是山水詩都。


第四,敬亭詩山


宣城作為山水詩都,不僅因為謝朓的山水詩極言宣城之美,還因為宣城擁有一座獨一無二的江南詩山——敬亭山。


敬亭山原名昭亭山,因為避司馬昭的名諱而改名。說起敬亭山,最為世人熟知的是李白的《獨坐敬亭山》。其實,最早使敬亭山成名的,是謝朓的《游敬亭山》,詩云:

茲山亘百里,合沓與雲齊。


隱淪既已托,靈異俱然棲。


上干蔽白日,下屬帶回溪。


交藤荒且蔓,樛枝聳復低。


獨鶴方朝唳,飢鼯此夜啼。


渫雲已漫漫,夕雨亦凄凄。


我行雖紆組,兼得尋幽蹊。


緣源殊未極,歸徑窅如迷。


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


皇恩既已矣,茲理庶無睽。

這首詩寫出了敬亭山高與幽的特點,技法嫻熟,唐人劉禹錫說:「宣城謝守一首詩,遂使名聲齊五嶽」,也就是說,敬亭山是因為這首詩而與五嶽齊名的。至於後世文人寫敬亭山的詩歌,意境也大多與謝朓的這首詩相同或者相近。就以李白的《獨坐敬亭山》來說,也是如此,「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因為「高」,才有「雲」,因為有「雲」,才顯出「高」的縹緲空靈。而據不完全統計,謝朓以後,及至清朝,吟詠敬亭山的詩歌,今天可以見到的,就達到了600多首。



宣城城邊的敬亭山,好像一塊磁鐵,把謝朓、李白以及古往今來的許多山水詩人吸附在了一起,不僅敬亭山由此成為聞名遐邇的江南詩山,敬亭山水詩也成了中國山水詩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是山水詩都宣城山水的魅力。


第五,文化符號


相對於宣城城邊的敬亭山,宣城城中最著名的人文景觀就是謝朓樓了。這座樓是唐初宣城士民為了懷念謝朓,而在謝朓理事起居的高齋舊址建立的,存在了一千多年,歷代登樓觀賞者絡繹不絕,賦詩題詠者難以計數。謝朓樓與宣城的關係,正如李白在《秋登宣城謝朓北樓》詩中所描繪的,登樓而望,「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1937年,謝朓樓被日軍飛機炸毀。現在重建的謝朓樓,仍然雄踞鬧市中心。謝朓樓對於宣城的符號意義,大概就相當於武漢的黃鶴樓、南京的閱江樓、山西永濟的鸛雀樓、湖南嶽陽的岳陽樓吧。不同的是,上面這些樓都是因為詩文而出名的,唯有宣城的謝朓樓,直接以人為名。


謝朓樓以人為名的特殊現象,顯示了謝朓對於宣城的特殊意義。謝朓的官職並不止於宣城太守,而且謝朓擔任宣城太守只有短短的一年多時間(495年初夏到496年暮秋),既沒有做什麼具體的事情,謝朓的人品也實在不怎麼樣,但後人仍然習稱謝朓為「謝宣城」,原因何在呢?誠如南宋洪伋《謝宣城集?跋》所云:「謝公詩名重天下,在宣城所賦為多,故杜少陵以謝宣城稱之」;又《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亦云:「其官實不止於宣城太守,然詩家皆稱謝宣城,殆以北樓吟詠為世盛傳耶」;南宋陸遊也說:「宣之為郡,自晉唐至本朝,地望常重,來為守者不知幾人,而風流吟詠,謝宣城實為之冠。」換言之,即謝朓習稱「謝宣城」的原因,在於謝朓在宣城太守任上,創作了一生中最好的作品;在於宣城的山水已經與謝朓的山水詩連在了一起,宣城最早就是因為謝朓的妙筆華章而名揚天下的;在於宣城的許多名勝古迹,化用了謝朓的詩句,如「合沓與雲齊」與雲齊閣,「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與綺霞閣、澄江亭;在於宣城竟然有了謝朓城、謝公城、小謝城等等別稱。再換言之,宣城官民祭祀謝朓、中國文學紀念謝朓,不是根據謝朓的權勢與人品。謝朓沒有什麼權勢,即便有權有勢,權勢也是短命的,謝朓的人品可謂不堪,但相對於謝朓的文學,人們已經淡忘了他的人品。人們祭祀謝朓、紀念謝朓,是因為謝朓的文學,是因為謝朓的山水詩與詩中的宣城山水,同歸不朽。


宣城城中有山水詩家謝朓樓,宣城城邊又有江南詩山敬亭山。我們可以說,已經辭世1500餘年的謝朓,已經辭世1200多年的李白,並沒有離我們遠去,他們仍然是「活」在今天宣城的文化符號。宣城的山水,因為謝朓、李白等等名家的山水詩篇,鮮活靈動了起來,所以宣城作為「山水詩都」,真是名副其實!


贅 語


總結上文,「江南奧壤」顯示了韓愈之前的宣城作為江南腹地的政治地位、作為江南沃壤的經濟實力,「山水詩都」則反映了韓愈之前的宣城的文化特色。而回到現實中來,我想藉此機會,再提三點建議:


首先,在中國這樣的詩歌的國度,敢稱「山水詩都」是需要有底氣與實力的。而依據上面的討論,宣城稱為「山水詩都」,可謂名副其實。我想,今天的宣城,如果能夠做好「山水詩都」這篇文章,那無疑是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豐富山水旅遊內容的很好的著力點。就城市景觀與自然風景而言,宣城並無特別的優勢,然而,宣城的城、宣城的山、宣城的水與對話自然、天人合一的山水詩的獨特聯繫,卻是許多的城市、許多的山水都不具備的。就以南京的山水為例,紫金山、玄武湖作為自然的山水,沒什麼好看的,人們看的是紫金山的歷史與建築,品的是玄武湖的文學與風水。同樣,「山水詩都」,也是宣城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而我獨特、人獨特而我唯一的文化符號,值得大力宣傳、廣泛弘揚。


其次,如果宣城把謝朓的歷史文化資源放大、延伸,倡導甚至推出「中國第一華麗家族陳郡謝氏之旅」,那也是極有意思的。謝氏的影響,真是至今不歇,當年謝晉導演、前不久謝鐵驪導演去世,都有媒體電話採訪我,問謝晉、謝鐵驪、謝霆鋒、謝安是不是一家的。這條旅遊路線,包括了中古謝氏起源地河南太康,謝氏崛起江南的發祥地江西南昌,謝氏家族聚居地南京烏衣巷,謝氏置產興業地浙江紹興,謝氏編練北府兵的江蘇揚州,謝安前後兩次隱居東山的浙江上虞、南京江寧,謝氏建立不世功勛的淝水之戰故地安徽淮南八公山,大謝、小謝開創山水文學的浙江溫州、上虞、江西臨川、安徽宣城,等等。通過這條謝氏之旅的踏訪,能夠讓今天的人們明白,什麼叫貴族作派、名士家風、言傳身教、庄老心態、雅道相傳、芝蘭玉樹、風流逍遙,理解如何審時度勢、出入進退、建功立業、隱遁山水、融入自然。這些,對於浮躁的當今社會,應該是有意義的。


第三,接著謝氏之旅說下去,與謝氏有關的這些地方之間,學者與政府層面,可以考慮建立起多方面的聯繫。這方面的成功例子,是我相對熟悉的韓愈。比如韓愈故里河南孟州、韓愈貶官的廣東潮州與陽山,都非常看重韓愈的研究以及相關資源的開發、利用與弘揚,也都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應。中國唐代文學學會韓愈研究會自從1992年成立以來,以上三地輪流坐莊,召開會議,於是,這些地方不僅學術研究氛圍更加濃厚、學術聯繫更加廣泛、旅遊形象更加鮮明,地方政府之間也建立起了常規的交流互訪友好關係。也就是說,因為韓愈,匯聚了一大批學人,密切了三地政府間的文化交流。及至2013年,韓愈曾經擔任過刺史的袁州,也就是江西宜春,也加入了這支韓愈隊伍。而令人欣喜的是,現在又在宣城召開了「韓愈國際學術研討會」,宣城且在規劃建設韓愈文化園、韓愈紀念館,於是,在韓愈研究與應用的這支隊伍里,又加入了宣城。我想,這樣的成功經驗,完全可以複製到陳郡謝氏的身上。



(作者系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六朝博物館館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的精彩文章:

胡樸安與汪精衛在「南社」的一段交往
湖北應山四知堂肖店分祠楊氏遷居寧國紀略

TAG:宣城歷史文化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