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最敢吹的爹,對崇禎說:我兒子的三千兵,可打敗李自成百萬軍

明朝最敢吹的爹,對崇禎說:我兒子的三千兵,可打敗李自成百萬軍

文/快哉風

這個最敢吹的爹,叫吳襄,吳三桂的爹。

吳襄原先任遼東總兵,在崇禎四年的「大淩河之役」赴援時逃跑,被捕下獄。但崇禎沒有殺他,而是提拔他兒子吳三桂當總兵,將吳襄擺在北京閑置,也相當於人質。

崇禎十七年(1644)2月8日,李自成大軍攻佔山西首府太原,消息傳到北京,「京師為之震動」。崇禎皇帝大驚之下召集群臣商議,會議得出唯一的辦法,就是讓最有實力的大將吳三桂放棄寧遠,撤到山海關至北京近郊,抵擋李自成。

2月12日,崇禎召見了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一段對話非常有趣。

崇禎問:「賊勢甚迫,卿子足以制之乎?」意思是,你兒子能抵擋李自成嗎?

吳襄豪邁的回答:「若逆賊(李自成)自送死,臣子必生擒以獻陛下!」

見吳襄說的如此輕鬆,崇禎皇帝笑了,問:「李自成軍有百萬之眾,你怎麼說的這麼容易?」

吳襄理直氣壯回答:「李自成號稱百萬,其實就數萬能打仗的。中原都是烏合之眾,他沒遇到邊兵交手過!」他意思是,被李自成打敗的中原官兵,都是沒有戰鬥力的烏合之眾,農民軍之所以屢戰屢勝,是因為沒有遇到強勁的對手。而邊兵是明軍中最精銳的部隊,尤其是遼東邊兵,戰鬥力天下第一。

吳襄對皇帝強調說:「如果用臣子之兵當之,必勝無疑!」

崇禎給說的將信將疑,又問:「卿父子之兵究竟有多少?」

吳襄跪下叩頭說:「臣罪萬死!兵冊上有八萬,其實只有三萬,因為一個兵需要幾個名額來養,這是邊兵的通弊,並非我們一家。」

崇禎倒也沒有追究,繼續問:「這三萬兵都是驍勇敢戰嗎?」

吳襄的回答嚇了崇禎一跳:「要有三萬敢戰之士,早就大功告成了。我們父子的兵,不過三千人可用。」

崇禎很驚訝:「三千如何擋百萬?」

吳襄解釋說:「這三千人不是兵,而相當於我的兒子,吳三桂的兄弟。我自己吃粗食,三千人吃細酒肥羊;我自己穿布衣,三千人穿綾羅綢緞,所以我能得到他們出死力。」

吳襄這番話是事實,明朝邊兵中向來有「家丁」一說,最能打仗的不是一般士兵,而是邊將豢養的「家丁」,不入兵籍,卻一個人吃幾份兵餉,家有良田,銀子餵飽,打仗不惜命。拿遼東來說,從萬曆年間的李成梁父子,到祖大壽父子、吳三桂父子,都有一支強悍的家丁,相當於私兵,與主帥有極強的主從隸屬關係,戰鬥力也最強。

崇禎接著問:「需要多少兵餉?」

吳襄獅子大開口:「百萬!」

崇禎又嚇了一跳:「就算三萬人,為何用這麼多兵餉?」

吳襄回答:「百萬還嫌少!因為這三千人,每人都有數百畝莊田,讓他們入關,關外的田地就廢棄了,怎麼補救?還有三萬士兵的十幾萬家屬,一起入關的話需要安置,百萬銀子都不夠。」

吳襄這番議論,信口開河,是不是敢戰不好說,敢吹倒是真的,崇禎卻被他忽悠住了。但國庫空虛,怎麼拿得出百萬銀子?最後,崇禎說自己「最多拼湊二三十萬。」

事實上,遼東的邊兵(野史中稱為「關寧鐵騎」)雖然驍勇,與農民軍百萬大軍畢竟無法抗衡,後來的吳三桂與李自成在一片石交戰也證明了這點,如果不是清軍助戰,吳三桂的數萬人馬肯定被擊潰。

這次無厘頭的君臣對話後,崇禎病急亂投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封吳三桂為平西伯,棄守寧遠移師山海關,把最後的希望寄托在吳襄父子身上。不久,有人傳言吳三桂要投降清軍,吳襄趕緊上奏辯解:「我兒子忠孝兩全,絕不會做那樣的事!」

有其父必有其子。吳襄和吳三桂父子,都是喜歡說大話,臨到關鍵時候卻首鼠兩端,顧惜自己的利益。三月份李自成兵臨北京城下時,崇禎急忙下旨讓吳三桂率兵「勤王」。但直到崇禎弔死煤山,吳三桂的兵才剛出山海關,姍姍來遲到北京郊外。

而吳襄被大順軍俘虜後,寫信勸兒子投降,吳三桂回信拒絕,冷酷回信道:「賊人就算把你綁在油鍋前,兒子也不會理會。」

吳三桂倒戈投清,吳襄的腦袋最終被憤怒的李自成懸掛在進京的道路中央,不知道吳三桂看到後什麼感想?這個號稱「忠孝兩全」的明末武將,卻兩朝反叛,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漢奸,既不忠也不孝。

參考資料:《綏寇紀略補遺》、《吳三桂全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快哉風 的精彩文章:

十萬會武功的義和團,為何攻不下五百洋兵的東交民巷?
為何清朝嚴禁西方女性上岸?百年來唯有一洋女破例

TAG:快哉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