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於都的古寺、古廟、古觀

於都的古寺、古廟、古觀

於都的古寺古廟

寺觀,佛寺和道觀,僧人所居曰寺,道士所居曰觀,泛指廟宇。寺觀大多依山而建,這些建築講究與地理環境的和諧與協調,並突出其神秘、神聖不可侵犯。或居高臨下,置於山顛,突出神的至高無上;或曲折蜿蜒,深入山坳,以幽靜超脫取勝;或若隱若現於洞中;充滿了神秘的氣氛;或居小山而設大寺,造成一種寺包山的氣勢,雄奇巍峨。據《雩都縣誌》之「卷十二·寺觀志」記載,「雩寺之最先者無過梁,雩觀之最先者無過隋」,於都的寺觀最早起源於梁、隋。現將於都古代的部分寺觀簡單介紹,以饗讀者。

福田寺原名妙凈寺,又命大佛寺,始建於南朝梁天監年間(502—510年),距今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原址在於都大昌村(今梓山鎮固院),唐開元年間(713—741年)遷建縣城西(今貢江鎮長征村)。內有明覺院,又謂僧伽院。宋僧吳文裕焚修其寺,圓寂後,肉身尚存,後人稱之為「生佛」。南宋開禧二年初敕封「靈濟大師」,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又封「靈濟慈佑」大師,宋度宗成淳年間再封「靈濟慈佑慧應」大師,一僧三帝冊封,世間少有。《雩都縣誌》中「雩陽十景」之一「吳僧翠竹」的記載:相傳宋代縣南郊建有「明覺寺」,(僧伽院)由吳僧伽和尚住持,吳僧伽圓寂不久,從他床底長出一叢翠竹,又蔓生到園裡,成為一片竹林,這就是傳說的「吳僧翠竹」。福田寺此後便聞名遐邇,成為江南名剎,千百年來尊為於都百剎之首。唐代李少鴻手書楊知新碑記《唐虔州于都縣福田寺三門記》,明代解縉著有《重修福明覺寺生佛道場記》書於碑陰。清嘉慶庚申(1800年),寺圮於水。清道光乙酉(1825年),勸捐重修。清道光年間,於都知縣黃濬(浙江太平進士)有碑記,本縣舉人宋惟駒有《重修翠竹樓記》。清末民國年間,此寺遠近聞名,於都解放前夕,僧眾離開寺廟。

於都的古寺、古廟、古觀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于都縣福田禪寺

羅田岩寺原名「華岩禪院」,位於于都縣城南面約五

公里岩石山上,南北朝時便有僧廬其上,至宋代有明顯發展。此寺四面環山,懸崖屹立,清靜幽雅,晨鐘暮鼓,香煙繚繞。山中寺閣傍岩而設,以洞為室,玲瓏別緻,自成風格。寺座南朝北,左為「古羅田寺」,右為「玄帝殿」,今稱「南禪古寺」。過道間設有禪房,供僧侶坐禪和休息。寺內有泉水自崖巔沿石隙順流而下,名曰「飛泉」。寺旁摩岩存有石刻群,其中有岳飛題字「天子萬年」、文天祥四言《集句大書羅田岩石崖》、王陽明《觀善岩小序》以及理學家周敦頤七言詩《游羅田岩》等名人都留有題刻,離寺五十步遠處還有於都最早的書院—濂溪書院。


於都的古寺、古廟、古觀


于都縣羅田岩寺

曉龍山古寺 位於于都縣梓山鎮磊石村。始建於乾隆七年(1742),重建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古寺原為白雲山寺,後改名為曉龍古寺。古寺座西南朝東北,土木結構,歇山頂,一進殿,中間大雄寶殿,左側為祖師殿,右側為功德堂。前面是寬敞的庭院,後面是藏經樓,內藏有八十五卷的大藏經、華經等經書。古寺四周還分布著多棵古樹,其中有2.38米周長的女貞古樹,有3米多周長的古柏。

固院城隍廟 位於于都縣梓山鎮潭頭村。南朝陳永定二年(558)于都縣城遷至固院,在城址北面建立城隍廟。城隍廟坐東朝西,由大殿、戲台、天井、廊房、門樓組成,面積842.8平方米。大殿為清代建築,磚木結構,懸山頂,檐廊紅麻石柱上陰刻對聯。殿內主祀城隍爺,並懸掛清乾隆元年於都知縣胡錫爵題寫的「砥柱東流」木匾,殿前戲台和兩側廊房為上世紀八十年代建築,門樓為2000年修建。固院城隍廟為于都縣城歷史的變遷和發展提供了實物資料。2012年1月公布為于都縣文物保護單位。

辛峰閣位於于都縣車溪鄉壩腦村壩腦組高音腳。該閣創建於乾隆二十八年,咸豐七年被焚,光緒二年重建,明國年間1989年兩度重修。坐西向東。磚木結構。歇山頂,面闊三間,長11.8米,深11.65米,面積137.5平方米。基本呈正方形平面。共三樓:底樓四個角上砌方柱支撐角檐,並構成廻欄,頂層設藻井,二、三層均四面開窗,圓拱頂,裡面每層有木樓梯相通,可登高遠眺。右側圍欄外嵌有現代銘刻的青石碑。辛峰閣為研究古代風水建築及宗教文化具有一定的價值。2012年1月公布為于都縣文物保護單位。

文昌閣 位於于都縣禾豐鎮麻芫村水閣口。又稱許真君廟,始建於明正統元年(1436年),清代重修。坐西向東,土木結構、歇山頂,三層塔閣式建築,逐層內收。底層門額書「華三都」,中層是雲梯,上層東面書」文昌閣「。建築南面臨禾豐水(由東向西流)。底層設東西不對稱的兩門,有如過往的涼亭,二、三層皆有屋檐。第二層設木廻欄,可遠眺。頂層雀替上有花卉、瑞獸紋木裝飾。文昌閣內有康熙年間木匾一塊,並在南牆上嵌1通重修碑記青石碑,道光紀年。此碑記載:此地為三堡之鎖,是中流砥柱之設。閣面闊7.2米,進深7米,高12米,面積50.4平方米。閣西側緊挨為佑豐寺,磚木結構,懸山頂,寬15.8米,深16.2米,總面積306.36平方米。禾豐文昌閣為研究古代風水建築及宗教文化具有一定的價值。2012年1月公布為于都縣文物保護單位。

皇固庵 座落於橋頭鄉固石村,海拔600餘米,群山環抱,林木蒼翠,溪流潺潺,風光秀麗,是於北地區名勝所在。皇固庵始建於東漢。庵前有3層水閣1座,巍然屹立,氣勢雄偉。寺內原辟有正殿、祥堂、僧房、賓室和齋堂5部,大可容納500餘人。正殿為磚石結構,雕樑畫棟,飛檐垂瓦,古色盎然。門首上書「聖旨」、「 皇固禪林」。相傳皇固庵為當年周圍36寺觀之首,盛極一時。後屢遭兵燹,於1937年毀。1981年民間捐資重建,面積小於原規模,造型亦略異於原貌。

龍口庵 位於梓山鎮龍口村龍溪山。明代名僧天圓師創建。曾做書院。1940年肖發蓮削髮為尼,變賣家產新建觀音殿一棟,「文化大革命」時被毀壞,1983年修復。

紫陽觀 位於縣城東門外。建於隋代,時稱清華道院,唐景雲間(669—670年)改為紫陽觀。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遷儒學於此。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復遷學入城內,觀仍故址。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為祝聖道場。明代名僧趙原陽居之,明代宗賜號「崇文廣道純德原陽趙真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