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金融這塊蛋糕,vivo 不想讓小米獨食

金融這塊蛋糕,vivo 不想讓小米獨食

原本涇渭分明的國產手機廠商,如今的打法卻日益趨同。

小米們開始深入線下渠道、請流量明星代言,而 OV 們也會推出些追求性能和新技術的產品,同時也瞄上了互聯網增值服務的盤子。

互聯網增值服務的一大優勢,就是盈利能力強,比起需要在研發和渠道上高額投入的硬體,互聯網服務幾乎是「沒本的買賣」。昨天小米的 Q3 財報文章中就曾提到:互聯網服務的收入僅占 9.3%,但是毛利達到了32.3億元,貢獻接近一半。

而互聯網金融,又是其中的營收大頭。

據「新流財經」報道,從多個消息源獲悉,原網易金融總裁王磊已加入 vivo 金融,負責牽頭 vivo 的金融業務。同時,vivo 金融在各大招聘網站發力招聘包括金融支付架構師、貸後風險政策崗、風險策略分析師、反欺詐分析師等多種金融人才,同時也有消息表示,vivo 已拿到小貸牌照,金融服務上線在即。

明確一點,手機支付和金融零售是兩個概念,支付只是獲客手段和入口,手機錢包給用戶帶來便捷的消費體驗(NFC 刷卡),而廠商獲得一個新戶。在獲客之後,分期、貸款、保險、理財等,才是金融業務的核心。尤其是網貸,這是互金行業盈利能力最強的業務。

小米是互聯網模式的先行者,也是國產廠商最早嘗試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和生態鏈企業的玩法一樣,小米通過投資和自建子公司,完成了互聯網金融鏈條的全布局。民營銀行牌照、網路小貸、保險經紀、商業保理等牌照一應俱全。

小米金融如今也已獨立分拆,成為小米集團重要的一部分,由小米聯合創始人、高級副洪鋒領導。

而華為等友商,目前主要以支付業務為主,在消費金融領域還比較保守,在貸款等業務上,大多是開放入口給第三方服務。

「華為錢包」提供的金融服務很有限,借款界面是跳轉到第三方,並且明確表示華為不參與借錢業務

小米畢竟一直在講自己的互聯網手機故事,搶先發力也是情理之中,但現在,友商們似乎不再想看小米「吃獨食」了,vivo 邁出了挑戰小米金融的第一步,「錢景」是誘人的,但這其中的坑,可能也要再趟一遍。

相較於互聯網金融企業,手機廠商做有兩個優勢。

第一是數據。

作為每天不離手的設備,手機承載了最多的用戶使用數據和習慣。遊戲的時長、搜索的記錄、偏好 App 的種類,這些都可以作為參考。比起單純看消費和徵信記錄,通過手機的使用數據,更能完整地判斷用戶實際的金融能力和需求。

如此一來,廠商不僅可以定製化地為用戶推薦產品,也可以用相對低的一套成本(畢竟年輕人們還沒什麼徵信記錄),去建立一套相對完善的信用評估體系,從而判斷用戶的償還能力,降低不良貸款率。小米金融團隊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傳統金融做徵信是從「金融到金融」,從過去的還款情況推測未來的還款情況;電商做徵信是「從交易到金融」;小米做徵信則是「從行為到金融」。

第二是場景。

一家互聯網公司,擁有了用戶基礎後,都會選擇進入金融,這是已成型的變現手段。但類似今日頭條這樣的 App 上線一個現金貸業務,就屬於單純的蹭自家流量,缺少場景。

手機廠商則不同。首先,自帶的「錢包」就是天然的優勢,輕鬆獲客,也能提供支付場景。而電商平台,也給了分期貸生長的土壤。比如,你在小米商城分期購物,那麼小米分期是默認的選項,利率比起花唄稍低,且免息的活動也會更多。用戶通過購物使用到了這項服務,就有可能會去選擇帶息分期,同時平台也鎖定了目標人群,向其推薦消費貸的成功率也會更高。

而報道中提到的 vivo ,和小米一樣,其用戶也都是以學生或是剛畢業的年輕人為主,這也是互聯網金融的主要目標人群,且 vivo 的銷量和平均售價也都要領先小米,這讓其金融業務會有更大的基本盤,且用戶的消費、償還能力(可能)會更強。

Counterpoint 的 Q3 國產手機銷量數據,vivo 次於華為+榮耀,排名第二

但挑戰也是看得見的。手機廠商的金融業務有明顯的短板,跨行業的競爭對手過於強大,且監管的風險就擺在眼前。

就和所有的新晉互聯網金融公司一樣,手機廠商們也面臨著難以轉換用戶這個最大難題。雖然在分期業務上有場景優勢,但在理財方面,用戶們習慣了傳統銀行或支付寶等渠道,小米金融設想中的「定製化推薦」目前還沒展現出效果,想拉新幾乎只能靠更高的利息,或是綁定自家的運營活動,如此一來,盈利能力就會打折。

其次,手機廠商們的金融業務,更多的是作為自身的補充,雖然小米也把「小米貸款」「小米金融」做成了獨立的 App 上架,允許其他品牌的用戶下載,但希望它「出圈」,去開拓非自家手機用戶以外的新客戶還是有點困難,能把自家的手機用戶轉換為金融用戶就算完成了任務。這決定其天花板天生就不會太高——小米招股書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止年度,小米金融的收入及稅前凈利潤分別占集團收入及稅前凈利潤約0.7%及0.2%,比重還很低。

最後,互聯網金融行業如今監管趨嚴,網貸更是敏感中的敏感,後來者趕上了「地獄模式」。而且金融的敏感性對自身品牌形象也是一種考驗。小米 P2P 的「暴雷」,就使其承受了相當大的輿論壓力。

金融,是手機廠商們在互聯網增值服務上收益最高,但風險也最大的一種營收模式。小米邁出了第一步,vivo 選擇了跟進,而 OPPO、華為等,也都虎視眈眈。雷軍在 2017 小米公司年會上說道,「將來,所有的商業巨頭都是互聯網公司,也都是金融公司。」金融這塊蛋糕,誰都想吃一口。但能吃到多少,吃下去甜不甜,可能就只有自己知道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虎嗅APP 的精彩文章:

馬不停蹄
誰給她出的題這麼的難

TAG:虎嗅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