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以一敵百,還打贏了,殺敵大將,只損失2人,內有美軍絕密版地圖

以一敵百,還打贏了,殺敵大將,只損失2人,內有美軍絕密版地圖

原標題:以一敵百,還打贏了,殺敵大將,只損失2人,內有美軍絕密版地圖


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劉邦聯軍把項羽軍隊圍困於垓下,距取得楚漢戰爭勝利僅一步之遙。項羽見大勢已去,連夜別了愛妾虞姬,僅帶著八百騎兵出逃,一路向南狂奔。直到天亮,漢軍才發現項羽跑了,趕緊派灌嬰率五千騎兵追趕。項羽騎著烏騅馬跑得太快,連親隨騎兵都跟不上了,過了淮河身邊就只剩下一百多人了。本來漢軍已經追不上了,沒成想項羽又走錯了路,只好往回折返一段,結果就在東城附近被漢軍給追上了。這時項羽身邊就只有28騎了,他既感到心灰意冷,又不甘心認輸。為了證明自己失敗是「天之亡我,非戰之罪」,項羽就帶著這點兵馬,在東城附近的四潰山打了一場痛快的突圍戰,不僅衝破了數千漢軍的包圍,還把追兵甩開一大段距離,而自己僅損失2騎。


根據史書記載,這場戰鬥的大概的過程是:


1. 項羽部隊佔據山上,擺了個圓陣;灌嬰部隊在山下,把山圍了數層;


2. 項羽部隊分成四路向山下衝擊,衝破包圍後都轉向山東側;

3. 灌嬰部隊不知道項羽在哪一路,就分軍多路(原文「分軍為三」)重新追趕包圍;


4. 項羽多路騎兵多個地點匯合(原文「會為三處」)後最終完成全員集合,就把灌嬰部隊甩開了。


儘管史書的描述很精彩,但是對戰鬥細節的描述顯然不夠充分,四路小股騎兵反覆衝擊幾下就衝破數千漢軍包圍了?感覺仍是一筆糊塗賬。主要疑惑有三:


1. 就算灌嬰不知道項羽藏在哪路隊伍中,被迫把部隊分成多路追擊,每路也可以保持數十倍的兵力優勢,累死項羽也砍殺不完,項羽怎麼跑得掉?


2. 雙方都是騎兵,機動速度相當,就算灌嬰部隊遭衝擊就潰散(皆披靡),但只需採取簡單尾隨的辦法,雙方就很難拉開距離,項羽怎麼跑得掉?


3. 項羽部隊分兵四路發起衝擊後,各路騎兵實際上處於失去集中指揮各自為戰的狀態,要實施多路突破、多處集合的複雜行動,即使嚴格按照預先計划行動,其難度也是相當大的。


這也不能怪史家。此戰後一百多年才有《史記》,再後近兩百年才有《漢書》!原始記錄殘缺不全,能把赤泉侯楊喜被嚇跑的場面繪聲繪色的描述出來,已經很夠意思了。兵家對此戰關注也不多,畢竟兵力對比太懸殊(1:100以上)。但是,史家們既然記述了這場戰鬥,史上就應該確有其事,只是受條件限制,可能記述的不夠完整。筆者就鑽了個牛角尖,數日冥思苦想終於腦補出一個戰鬥過程,在這裡分享給大家,歡迎吐槽拍磚!!


一. 先熟悉戰場環境


《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記載:四潰山「在安徽和縣北七十里,接江蘇江浦縣界,項羽以二十八騎依山為陣,大破漢兵,今石上有馬跡,亦稱四馬山。」在谷歌衛星地圖上,可以看出四潰山高出平地數十米,是周圍數公里範圍內的唯一高地。整個山體呈東北西南走向的長條形,長約900米、寬約300米,山腳周長約2000米,四周山坡較緩,人馬可直接上山。實際上,四潰山原文是「四隤山」,名字里就有四面緩坡之意。四潰山東南方向約15公里即是烏江鎮,鎮里有西楚霸王靈祠。從四潰山到烏江鎮連一條直線,該線以東稻田水網密布,該線以西地形略有抬高。秦代官道基本沿這條線修建,項羽也正是沿著這條路逃跑的。


從今天的衛星地圖上看,四潰山東側有一條駟馬山河(有的也標註為「四馬山河」),是建國後才修建的引江灌溉和滁河分洪工程。



從1955年美國陸軍製圖局的25萬分之一地圖上看,這一帶水網密布且多稻田濕地,也符合史書記載項羽走錯路「陷大澤」的描述。


戰鬥發生在農曆十二月,即是天寒地凍之時。地表土層已凍結堅實,植被比較稀疏,便於騎兵運動。與此同時,季節性枯水使得江河水少易渡,濕地沼澤結冰,但是冰層能否支撐騎兵通過還不好說。好在史家記述了項羽之前「陷大澤」的經歷,說明當時冰層還比較薄,大隊騎兵不可通過!!


也就是說,四潰山下實為水網稻田地,只有田埂、堤道、土丘、乾涸稻田可供通行,事實上是一個割裂嚴重的地帶。小部隊尚可靈活選擇路線快速機動,大部隊可就難了。


二. 再看雙方狀態


1. 項羽方面


項羽連夜出逃,狂奔數百里(從垓下到四潰山的直線距離就已經近300多公里),到了四潰山只剩28騎,人困馬乏自不必說(當時還沒有馬鐙,騎兵要靠雙腿緊緊夾住馬背才行)。好在先佔據了有利地形,靜待灌嬰追兵跟進,人馬得以短暫休整。這28騎可不是普通的騎兵,必是精銳中的精銳,戰鬥力極其強悍,對項羽也十分忠誠。項羽既居山頂,視野極好,又有一定的休整和準備時間,得以仔細觀察周圍地形,研究突圍戰法,給全體部屬講解戰鬥計劃,甚至還做了戰前思想動員。28騎儘管數量很少,但優勢是機動靈活,加速、轉彎都快,指揮協同也方便,領隊大喊一聲或做個手勢,命令就能直接傳達全隊,OODA(觀察-調整-決策-行動)循環非常快。還有一點,項羽可以混在部屬之中,再讓部隊分頭行動,而灌嬰不知道項羽具體所在,於是一個項羽就能變成多個項羽!!


項羽這邊的戰鬥計劃是:把28騎分為4小隊,並把自己隱藏其中,依據四潰山的山勢,分別面向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發起衝擊,通過多向突圍牽引漢軍分頭追趕以分散其主力,然後利用小部隊機動靈活的優勢,把追兵往「坑」裡帶:可以把追兵往狹窄通道上帶,讓漢軍擠成一團,擠不上的要麼掉隊、要麼陷入泥沼,從而打亂和削弱追兵;也可以把多路追兵往一個點上帶,讓多路漢軍發生交通擁堵,只要把騎將和將旗堵在裡面,這一隊漢軍就癱瘓了。利用多次通過狹窄通道和交叉路口造成多次擁堵,造成緊隨的追兵越來越少、建制越來越亂,也就不敢死追了,從而拉開距離。


為描述方便,後文把項羽的4小隊分別編為1、2、3、4隊,初始衝擊方向分別對應北、西、東、南,項羽本尊隱藏在1隊中。


2. 灌嬰方面


灌嬰的5000騎兵也是狂奔了數百里,掉隊自然也不少,也都是人困馬乏狀態。追到四潰山,眼見項羽在山頂擺了個圓陣,顯然是一種居高臨下的防禦架勢,灌嬰也就沒急著立即強攻,先把項羽包圍起來再說。漢軍騎兵編製是每200騎設一名騎將(赤泉侯楊喜當時就是騎將),灌嬰部隊至少有25個騎將。騎兵列陣時,通常每名騎兵要佔據3~4米的正面(比一匹馬的身長稍大,便於調轉馬頭)。根據四潰山的地形,若僅設一重包圍,約需600~700騎;若設三重包圍,約需1800~2100騎;若設五重包圍,約需3000~3500騎。考慮掉隊的情況,三到五重包圍比較合理,也就是此時漢軍有約3000騎(即「追者數千」「圍數重」)。漢軍的包圍圈應當是各騎將率本隊人馬,面向山頂成橫隊排列,每隊3~5排不等,形成一個環繞小山、正面向內的圓陣,騎將和將旗自然位於各陣前。因為是從北方追來,灌嬰本陣應在山北側地勢稍高的地方擺開。


戰爭打到這個時候,已經接近劉邦徹底勝利了,漢軍追兵的心態可想而知:這個時候戰死就太不值當了!!加上項羽和親隨壯士的單兵戰鬥力爆表,且做困獸掙扎之勢,漢軍也就不想搞正面的對抗廝殺。灌嬰當然要充分利用兵力上的壓倒性優勢,糾纏不放、死追到底,等到把項羽累趴下再動手。就像非洲鬣狗吃角馬,直接撲上去咬,角馬幾下子就能把鬣狗給踢死或挑死,多對一輪番耗著,讓角馬不得休息,累垮了再上去吃。漢軍已經累的夠嗆,認為項羽也肯定好不到哪去,於是先列好陣的漢軍開始鬆懈,打盹、喝水、吃乾糧,拉屎,撒尿,甚至開始埋鍋造飯,等著灌嬰的下步號令。


灌嬰儘管兵多,但劣勢是指揮複雜、作戰反應慢。屬下二十多個騎將、正面拉的太長,旗語直接指揮非常困難,就算加一層中間指揮,OODA循環也明顯偏慢;特別是漢軍繞山列陣,最核心的山頭位置卻被項羽佔據著,灌嬰命令要傳達到山後邊的部隊,還需要加一道中轉才行,而在圍山列陣初期的忙亂中,基本不可能建立起這道中轉——也就是說,在這段時間裡,山後邊的部隊已經失去了指揮,只能靠各騎將相機行事了,而對於作戰積極性不高的部隊而言,這基本上就是消極怠戰的最好借口了。


灌嬰的計劃很簡單:項羽要是繼續跑路,那就接著窮追;項羽要是不跑,就組織各騎將輪流上山強攻,反正絕對兵力優勢在那裡擺著呢,耗也耗得起。


三. 戰鬥過程推演


漢軍圍住了山,算是稍微站穩了陣腳,灌嬰開始琢磨這些騎將的出場順序,這可是涉及到殺項羽首功的大事,出場早了可能反被項羽所殺,出場晚了又可能連項羽的毛都沾不到(項羽在烏江邊自刎後,漢軍「爭項羽屍而相殺者數十人」)。這時,項羽1隊、2隊突然發動,沿著山北坡斜衝下來。當面漢軍自然是「敵進我退、敵跑我追」,直接「皆披靡」,也就是像風吹草一樣四散開來,讓開了衝擊通道。那些打盹反應慢或者跑不快的,自然就被當場斬殺。待項羽兩隊沖了出去,漢軍再調轉馬頭跟著敵人屁股後頭跑。楊喜恰好處在項羽1隊的衝擊方向附近,也就跟著追了過去。同時,由於面向南坡的項羽3隊、4隊騎兵仍保持半面圓陣不動,南坡山腳的漢軍也就不敢動,他們只能聽見山後邊的喊殺,卻不知道怎麼回事,又收不到灌嬰的旗號(隔著一座山呢),只能緊張的觀望。



兩大群漢軍正追著項羽1隊、2隊跑,沒成想這兩個小隊突然來了個大掉頭,都轉向東南方向,朝著尾隨的漢軍衝殺過來。因為距離太近,楊喜一下子認出項羽本尊了,項羽自然也認出楊喜了,於是一瞪眼、一怒喝,立馬嚇得楊喜撥馬往邊上跑,一跑好幾里(「人馬俱驚、辟易數里」),這一隊漢軍也就跟著遠離了戰場(騎手盯著領隊跑)。其它漢軍自然也是紛紛閃避,讓開衝擊通道後繼續尾隨。

項羽1隊、2隊這麼一轉向,兵鋒就直指南坡漢軍包圍圈的側後了。因為不知道項羽具體在哪,南坡漢軍既要盯著山頂,也要防著身後,那感覺簡直惶惶不可終日。項羽3隊、4隊居高臨下望見前兩隊轉向東南,待其越過山脊延長線後,立即按計劃在南坡發起衝擊,當面漢軍仍是「皆披靡」後跟著跑。


此時,各方向漢軍的注意力全在眼前的各個項羽小隊上,還得提防著被擠進泥沼里,狼奔豕突塵土飛揚中根本無暇顧及其他方向的情況。到這個時候,灌嬰的指揮也就徹底無效了。冷兵器時代,部隊一旦動起來與敵接戰了,指揮官基本就控制不了局面了。於是,項羽的四個小隊就享受了大隊漢軍領隊長官的待遇——項羽小隊跑向哪裡,漢軍大隊就跟向哪裡,雙方不遠不近、若即若離。下一步,項羽就要把漢軍往「坑」裡帶了。


項羽1隊帶著大群漢軍折向東南,衝擊路線就與項羽3隊發生了交叉。小隊騎兵路線交叉時,協同比較簡單,手勢比劃一下即可達成。後面跟著的大群漢軍就麻煩了,這是一群夾雜著多個騎將的隊伍,幾個單位的人馬散亂混雜擁擠在一起正狂奔追趕,突然發現側前方也有一大群漢軍橫著衝過來,這一下就亂套了。就像突然失去紅綠燈指揮的路口,有的車想搶行通過,有的車想見縫插針,有的車想主動避讓,結果就是只有最先搶行或外側簡單右轉的車能過去,後邊的車就都堵成一鍋粥(也可以腦補一下交通高峰時段大群電動自行車通過十字路口的場景)。一個原本很簡單的避讓動作,在沒有集中指揮或預先協同的情況下,突然變得非常關鍵,何況這還關係到斬殺項羽首功的問題!!於是乎,兩群漢軍就撞上擠在一起了,只有搶先通過的或者位於外側一翼的漢軍能繼續緊跟。


當然,要做到在敵追兵陣前同時到達,很難做到「米秒不差」。因此,很有可能是後到的項羽小隊直接衝擊前面漢軍追兵側翼。前面漢軍必然又是「皆披靡」,讓開大道讓其通過,後面追趕的大群漢軍就沒有這種待遇了,也要撞成一鍋粥。


這是項羽1隊、3隊交叉造堵的情況(1號點),2隊、4隊在另一個方向也用相同的方法實施了交叉造堵(2號點),以後各個交叉點的造堵情況都與之類似。


這一輪兩次交叉造堵過後,項羽1隊、2隊一左一右,一個朝稍微轉向正南、一個稍微轉向正東,又一次形成路線交叉(3號點)。


項羽3隊、4隊則繼續沿著原衝擊方向狂奔,一邊利用狹窄通道擠壓漢軍,一邊悄悄轉彎,帶著漢軍畫一個大弧線轉向90°,分別轉向正南和正東,這下又與項羽1隊、2隊形成了路線交叉(4號點、5號點)。


到這時,各路漢軍追兵都被擠散了不少,兵力減少了使得漢軍隊形變換也靈活起來。項羽卻突然改變套路,路線交叉的兩隊不再各自分向衝擊,而是直接合兵一處,眨眼間完成兩次集合、四隊變兩隊了。這下四群漢軍追兵也要跟著匯合成兩群,又要擁擠調整一陣。集合成兩隊的項羽騎兵繼續分別向南和向東衝擊,又形成路線交叉(6號點)。然後再次直接合兵,兩隊並一隊,完成第三次集合,也是最終的全員集結。


此時的漢軍追兵,已經成了一個超級雜亂的混合群,有的騎將跟過來了,所屬騎兵卻沒幾個,有的騎兵跟過來了,所歸騎將卻沒跟過來。所以群里雖有多個騎將和不少騎兵,但均互不隸屬,互相也不熟悉,幾成烏合之眾。加之現場兵力優勢也不十分明顯,距離灌嬰本陣也越來越遠,哪還有意願去冒死窮追。灌嬰這時應該也登上了四潰山頂,見整個漢軍散亂在東南方向開闊地帶,也只能揮動集合旗號,先重整隊伍再說了。


四. 簡評

經過如此這番腦補之後,的確存在項羽28騎甩開數千漢軍追兵的情況。


此戰若真如此,就不得不佩服項羽的高超戰術素養。在極短的時間內,他就把戰場地形地貌和雙方作戰狀態做了精細的分析對比,巧妙利用地形和騎兵機動特點、敵軍心理特點,設計了分路出擊突破、誘敵追趕分割、引發衝突致敵自亂的戰法,並且帶領部屬近乎完美的達成了戰鬥目標。戰術之巧妙足以輔證其「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的戰績。如今到此境遇,確實不是戰術指揮層面的問題。然而,項羽在瀕臨毀滅之時,還逞武勇,以快一時之心,可知他也就是個勇將,完全沒有戰略頭腦。司馬遷評曰「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面對逃竄的項羽,灌嬰的死纏爛打體力拖垮總體策略還是比較得當的。問題在於,灌嬰主力過於靠近項羽,且圍山列陣導致兵力部署分散且指揮控制失靈,導致整支部隊被直接牽著鼻子走。事後諸葛的對策是:在四潰山周圍安排少量部隊連續組織襲擾(可抵近衝擊,可箭矢攻擊),讓項羽不得休息,不斷消耗其兵力和體力,主力則配置在四潰山東南方向,截住烏江去路(項羽一路南逃,去向已經很明顯)。不管項羽分幾路衝擊突圍,只安排少量部隊緊隨糾纏,主力保持稍遠一點距離跟進,最終還是能夠拖垮項羽。當然,如果灌嬰當時能做到這些,他就可以比肩韓信封做軍神了!!


參考文獻:


1. 《這才是戰爭》(王正興)


2. 《中國歷代戰爭史》(台灣三軍大學)


3. 《四潰山——逝去的楚漢古戰場、二千年的古地名》,五槐山莊的博客。


本文作者:井天閣主,公眾號「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 ,未經作者本人及微信公眾號「這才是戰爭」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這才是戰爭 的精彩文章:

他是歷史上著名的明君,斷送18萬大軍後,開始逃亡
想在華東打敗解放軍,難度可是很大的,因為指揮官是戰神

TAG:這才是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