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都德的《最後一課》是顛倒黑白嗎?

都德的《最後一課》是顛倒黑白嗎?

文|小河對岸

近代歐洲各國的疆域版圖,因兩次世界大戰而發生較大變動。而作為兩次世界戰爭的挑起者--德國,由於兩次戰敗,其疆域也遭到了兩次肢解與割讓。然而,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一戰還是二戰,德國領土遭到割讓的都主要位於其東部。而德國的西部疆界卻較為穩定,其中西部變動最大、最頻繁的疆域,也就是法德兩國對阿爾薩斯--洛林(東部)地區的反覆爭奪。

提起阿爾薩斯與洛林,很多人都會想到法國小說家都德的《最後一課》。講述了:由於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敗,被迫割讓了阿爾薩斯與洛林。而在普魯士接管之後,割讓地區將禁教法語,改教德語。愛國的法語老師給學生們上了最後一堂法語課,表達了法國人的愛國情懷。

而事實上,阿爾薩斯與洛林,曾是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的疆域,而當地的語言也是以德語為主。1648年,哈布斯堡家族在三十年戰爭中失敗,被迫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洛林與阿爾薩斯的大部分地區被割讓給了法國。而阿爾薩斯的首府-斯特拉斯堡,直到1681年才被法國奪取,並在1697年獲得承認。

據德國在1910年的統計,在阿爾薩斯-洛林(法國割讓的是阿爾薩斯與洛林的東部),當地有183萬人口,講德語的人數為163萬,而講法語的人數僅有20萬。這也是普魯士在戰勝法國之後,要求法國割讓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的原因所在。在普魯士看來,阿爾薩斯與洛林,原本就屬於德國,此舉並非對法國的侵佔,而是收復失地、以完成德國的民族統一。

既然阿爾薩斯與洛林,是以德語區居民為主。那麼,都德的《最後一課》是顛倒黑白嗎?其實,也不能說都德是顛倒黑白。都德表達的是法蘭西情懷,其也並非阿爾薩斯-洛林人,而是出生在法國東南部的普羅旺斯。

在西方歷史上,法國的形成與統一較早,在英法百年戰爭結束之後,統一的法蘭西民族國家已基本形成。法國也憑藉國家統一的優勢,成為歐陸地區的長期霸主,並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法蘭西文化,而法語還成為了歐洲的宮廷語言。法國在很長時期,都是歐洲文明的最高代表,因此,法國人有一種普遍的民族高傲。而普魯士(德國)在歷史發展進程上,要比法國慢得多。

都德作為法國人,對於法國敗於普魯士,而被迫割讓阿爾薩斯--洛林。當然會有一種民族自尊被戳破的感覺,甚至會有文明敗於野蠻的內心感觸。而對於阿爾薩斯--洛林的當地人來說,情感也比較複雜,作為德語區的居民,能與自己的同胞統一當然也是一種很好的歸屬。但是,他們已經歸屬於法國兩百多年,而法國此前一直是歐陸地區最為強大、最為文明的國家,很多人也有生為法國人的內心榮耀。所以,也不能排除當地有些居民對突然不能學習法語而產生感傷情緒。況且被割讓的地區是邊疆地區,歷經兩百多年,民族也有一定的同化與雜糅,而包含了小部分的法語區居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聞知社 的精彩文章:

關乎吳國滅亡的兩個盛行計策,卻禁不起推敲
該王朝為尋求篡位的法理性,愣是改了前朝皇帝的姓氏

TAG:歷史聞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