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解讀英國經典文學名著《苔絲》,來看看那個時代,一個女人的悲劇

解讀英國經典文學名著《苔絲》,來看看那個時代,一個女人的悲劇

今天為你解讀的書是一本英國經典文學名著《苔絲》。和《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這兩部愛情悲劇一樣,《苔絲》的書名也取自女主人公的名字。這部小說的情節緊湊,從頭到尾幾乎都是關於苔絲的主線劇情,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個故事,那就是:一個年輕女性被一個男人侵犯,又被另一個拋棄,最終走向了毀滅。不過,要是只從這句話來看,我們恐怕很難理解,為什麼這本書會在當時的社會裡引發有關女主人公道德標準的軒然大波,畢竟英國小說里從來不缺少引誘和墮落的情節。本期解讀,我們就將一起回到作者生活的時代,看看社會道德標準的變遷,以及女性命運因此所受到的影響。

解讀英國經典文學名著《苔絲》,來看看那個時代,一個女人的悲劇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苔絲》的作者托馬斯·哈代,是英國十九世紀末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也是一個處在世紀交界線上的見證者。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開啟了社會觀念相對保守的維多利亞時代;三年後的1840年,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也是在這一年,哈代出生在英國西南部的一個鄉村裡。當時,這裡還屬於未開化的地帶,保留著維多利亞時代古老的風俗傳統和思維模式,比如,基督教的價值觀依然是主流的道德標準,人們普遍認為婚姻是神聖的,女性必須忠於家庭和丈夫,而未婚女性的貞潔也被極其看重。

哈代的小說忠實地記錄了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英國社會的變遷,比如,農村勞動力的環境變革,資產階級興起導致的貧富差距,科技發展對傳統信仰體系的挑戰,等等。他筆下的故事大都發生在以家鄉多賽特郡為中心的威塞克斯地區,對生活在這裡的人類命運悲劇做了細緻深刻的描繪和探索,塑造了大量反傳統的女性角色,《苔絲》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雖然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爭議,但今天看來,《苔絲》在文學評論界和讀者心中都擁有非常高的位置。它曾多次被改編為影視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波蘭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的影片,該片不僅收穫了1981年奧斯卡最佳影片和導演兩項提名,也讓當時年僅二十歲的女主角娜塔莎·金斯基一舉躋身演技派的行列。遺憾的是,儘管波蘭斯基對哈代筆下的鄉野氛圍做了細緻入微的描繪,但鏡頭裡的苔絲,包括兩個男性角色都顯得過於扁平,影片的節奏也趨向平緩,沒能傳遞出小說情節與季節變遷緊密呼應的結構特徵。

解讀英國經典文學名著《苔絲》,來看看那個時代,一個女人的悲劇

《苔絲》是哈代的倒數第二部小說,也是他第一部在海外正式出版的小說。當時的哈代已經是一名相當成功的小說家和詩人,但是再成功的作家也得吃飯,而十九世紀最能盈利的小說出版方式是這樣的:首先在大規模發行的雜誌上連載,接著出版三卷本的圖書館版本,最後才是更便宜的一卷本平裝書。美國的情況和英國差不多。雖然已經在英國出版過一卷本平裝書,《苔絲》在美國出版的時候,又經歷了從連載到三卷本再到一卷本的過程。之前哈代已經嘗試過幾次連載,對出版審查、編輯介入這一套流程熟悉得很,不過《苔絲》還是給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麻煩。因為在這以前,哈代始終保持著自己和作品之間的距離,留心不把個人觀點和看法過多地表現在小說里,可在創作《苔絲》時,他卻打破了這種有所保留的態度。在第一版說明裡,哈代明確寫道,「我抱著一個極其真誠的目的,那就是力圖用藝術的形式把一連串真實事件表現出來;至於本書所表達的意見和感情……如果有哪一位過分高雅的讀者覺得忍受不了,那麼我想提醒他記得聖熱羅姆的一句盡人皆知的話:倘若說出真理會得罪他人,那麼,寧可得罪人,也勝於埋沒真理。」

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真理觸動了那些高雅讀者的神經呢?還是讓我們回到故事本身來尋找答案。根據情節的發展,小說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而哈代已經貼心地幫我們概括好了標題——「處女」「不再是處女」和「女人付出代價」,下面就讓我們一一展開來看。

解讀英國經典文學名著《苔絲》,來看看那個時代,一個女人的悲劇

一開場,我們最先看到的並不是女主人公,而是一個普通的鄉下小販在一條鄉間小路上搖搖晃晃地走著。半路上,他遇見了鄉里的牧師,兩人打了個招呼,寒暄了幾句。按理說也就是彼此走個過場,偏偏牧師多嘴了一句,把小販稱作「約翰爵士」,這就勾起了小販的好奇心了。原來,這個牧師有個挺高雅的業餘愛好,喜歡搜尋當地名士的家譜,無意中發現這個小販其實是一個名叫「德伯」的貴族家的後裔。可惜的是,他們家族的最高頭銜只到「爵士」,恰恰不夠英國貴族世襲的標準,經過幾個世紀的衰落,這個家族已經淪落到入不敷出的地步,他們的姓氏也演化成了更平民的「德比」。

這個小販就是苔絲的父親。在得知自己高貴的出身後,德比先生擺起了貴族的派頭,叫了一輛馬車回到村子裡,半路上碰見村裡的女人正在歡慶鄉村節日,其中就有他的大女兒苔絲。在這群鄉下姑娘里,苔絲顯然是最有魅力的,尤其是「兩片嬌艷的表情豐富的嘴唇和一雙天真的大眼睛」,儘管她還只有十六歲,卻已經開始展現出成熟女性的特徵。她既不知道父親剛才的收穫,也不知道這個發現會對她的生活造成多麼大的影響。此刻,苔絲最大的期待,只是一個路過的英俊小夥子能夠第一個挑中她做舞伴,可惜她沒能如願以償,這讓她覺得心裡很不是滋味,掉頭回了家。

在接下來的幾個章節里,哈代介紹了一遍德比家的家庭成員:父親不求上進,喜歡喝點小酒;母親則是個糊裡糊塗的家庭主婦,唯一的樂趣是到酒館去把老公找回家來;除了苔絲,家裡還有六個年幼的孩子。說的直白一點,苔絲就是一個十九世紀末英國的農村「鳳凰女」,一旦父親出了什麼狀況,她就是家裡唯一的勞動力,必須挑起整個家庭的重擔。後面我們也會看到,這正是她無法擺脫的命運。

解讀英國經典文學名著《苔絲》,來看看那個時代,一個女人的悲劇

聽了丈夫帶來的消息後,德比太太提出,有一個住在不遠處的有錢太太也姓德伯,可以讓苔絲去那邊認親戚,看能不能從那戶人家討點好處,運氣好的話,苔絲還能通過他們嫁一個有錢人,飛上枝頭做鳳凰。她沒想到的是,這個所謂的親戚其實是來自北方的暴發戶。這在當時的英國社會並不少見,雖然暴發戶們有錢,但他們覺得自己的社會地位不高,而大量落魄貴族也需要與新興資產階級聯姻來維護自己的權威。我們熟悉的《唐頓莊園》,走的就是聯姻的路子。不過德比家顯然更有經濟頭腦,靠著德伯這個瀕臨滅絕的姓氏,直接搖身一變成了貴族後裔。對於母親的小算盤,苔絲本來是抗拒的,但這天晚上又發生了一件事,迫使她不得不同意這個計劃。德比先生在小酒館裡慶祝了一番,喝得太醉,沒法半夜動身去趕集,於是,作為長女的苔絲主動提出由自己代替父親,結果半路上出了車禍,家裡唯一的一匹馬被撞死了。本就風雨飄搖的德比家徹底沒了生計來源,苔絲覺得這都是自己的責任,只好同意了母親的提議。

一切果然如德比太太所願,親戚家的闊少爺,一個叫亞歷克的年輕人對苔絲一見鍾情,為她在自家安排了一份清閑的工作。德比太太認為,只要苔絲能妥善利用她的美貌,亞歷克肯定會娶她為妻,一家人也就能跟著享福了。遺憾的是,儘管德比太太自己生了七個孩子,卻沒想到要教女兒任何男女之間的知識。苔絲對這類事情還是懵懵懂懂的,在與亞歷克相處的過程中,她既不知道如何施展自己的女性魅力,也不懂得如何自我保護,只是憑著天生的本能對亞歷克的挑逗表示抗拒。直到一天晚上,苔絲和村裡的其他年輕人一起去趕集,回來的路上跟亞歷克從前的情人發生了口角,遭到眾人的圍攻。恰好此時亞歷克騎著馬出現了,為了擺脫同伴的攻擊,苔絲暫時忽略了亞歷克這些日子來的輕浮舉動,騎上了他的馬,從而導致了「一個重大事件」,而這件事「在實際上毀掉了她的希望」。不難猜到,這件事就是苔絲的失身。亞歷克帶著她在樹林里四處遊盪,拖延回家的時刻,儘管他聲稱自己只是想跟苔絲多待一會兒,但當苔絲累得在樹林里睡著後,亞歷克趁機跟她發生了關係。

解讀英國經典文學名著《苔絲》,來看看那個時代,一個女人的悲劇

這一幕不僅成了苔絲人生的轉折點,也是最受讀者和評論家關注的情節。林子里究竟發生了什麼,哈代給出的只有語焉不詳的幾句話,還用「濃重的黑暗和大霧」打了幾層馬賽克。可以想見,這一部分是對出版審查的顧慮,可恰恰是這種省略,給了後世讀者無窮無盡的猜想和爭議。在整件事情的過程中,苔絲究竟有沒有醒來?還是像電影版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的理解一樣,她其實一直都是清醒的?如果苔絲真的沒有睡著,那麼這到底是一次引誘,還是事實上的強暴?更讓讀者困擾的,是作者對這件事過後幾個星期發生的事情的模糊處理。苔絲到底是僅僅失身了一次,還是在這段時間裡做了亞歷克的情婦?這個問題,讓我們暫時放一放,留到後面再說。

總之,當我們再次看到苔絲的時候,她已經回到了家人身邊。她深居簡出了整整十個月,當她重新出來到地里幹活時,人們發現她成了一個孩子的母親。於是,她的罪名又多了一條:未婚先孕。不幸的是,孩子生來就體弱多病,沒活多久就死了。苔絲在家裡休息了一整個冬天,春天來臨時,她幸運地得到了去農場當擠奶女工的機會。盤點一下時間線,我們會發現這時的苔絲才剛滿二十歲,因此,儘管她一直譴責自己,認為自己不配再有幸福,但她的心裡還是涌動著尋找快樂的本能,正是這種本能引導她進入了人生的第二階段。

解讀英國經典文學名著《苔絲》,來看看那個時代,一個女人的悲劇

苔絲到農場里開始了她的新生活,至少是表面上的新生活。這裡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擠奶的活兒也不太多,作為愛情的萌芽地,簡直太完美了。就是在這裡,苔絲遇到了她生命中的第二個男人。巧合的是,這個叫安吉爾的年輕人,就是小說開頭來不及與苔絲共舞一曲就匆忙離去的小夥子。他的父親是一名虔誠的牧師,兩個哥哥也都是牧師。這個安吉爾卻是家裡的異類,他拒絕接受傳統的宗教理念,也不願意從事神職工作。折騰了好一陣後,他終於在二十六歲的時候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決心去當一個農場主。為了學習必要的專業知識,他也來到了這個農場。

放眼四周,除了安吉爾都是農民,加上他的外表也挺佔優勢,自然奪走了農場所有姑娘的芳心。而苔絲憑藉著出眾的美貌脫穎而出,此外,她還時不時地能用樸素的語言說出一些有哲學家氣質的思考,自然就贏得了文藝青年安吉爾的心。兩人度過了好長一段曖昧期,終於,安吉爾忍不住捅破了這層窗戶紙。苔絲無疑也是喜歡他的,只是想到過去的事情,覺得自己不可能配得上安吉爾。面對他的求婚,苔絲陷入了兩難的境地:要麼不管三七二十一接受,要麼放棄這個機會,接受未來艱苦的獨身生活。她幾次三番想要對安吉爾坦白,話到嘴邊又咽了下去。她寫信給母親,得到的建議是絕對不要透露半點過去的事情,反正她不是這個國家裡唯一遭遇過這種事的女人,又何必去自找麻煩呢?等到生米煮成熟飯,問題也就自然解決了。

解讀英國經典文學名著《苔絲》,來看看那個時代,一個女人的悲劇

在母親的催促下,苔絲半推半就地跟安吉爾訂了婚,可她心裡老是不踏實,擔心事情會敗露。一次,在跟安吉爾進城購買結婚用品時,他們偶然遇見了一個知道苔絲底細的同鄉,這人無意間透露了苔絲不是處女。儘管安吉爾最終認定是對方認錯了人,苔絲還是為此心神不寧,決定寫一封信坦白自己的經歷。陰差陽錯,這封信沒能送到安吉爾手裡,苔絲於是自我安慰這是一種徵兆,表明她不應該把真相告訴安吉爾。兩人終於還是結了婚,蜜月旅行的這天夜裡,苔絲的良心戰勝了僥倖心理,她覺得自己這樣不付出代價卻得到了安吉爾,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萬萬沒想到,在她開口之前,安吉爾卻搶先一步,告訴妻子自己在倫敦有過一個情婦,這下苔絲可解脫了,以為這代表著安吉爾和她扯平了,於是把過去的事情一股腦兒地說了出來。

苔絲沒想到的是,安吉爾徹底懵了。儘管安吉爾一直表現得對社會風俗和禮儀毫不在乎,但從心底還是擺脫不了傳統價值觀的影響。和當時的大部分男人一樣,他也希望自己的妻子是個冰清玉潔的處女,這會兒發現自己居然成了個「接盤俠」,免不了有種上當受騙的感覺。在這以前,他一直把苔絲看作「大自然的一個水靈、純潔的女兒」,這一刻以後,苔絲就成了「大自然耍了一個奇異的花招」。她的貴族出身,曾經被安吉爾計劃好要作為說服父母的一張王牌,此刻卻成了古老、腐朽、陰險的象徵。安吉爾責備苔絲不懂事理,沒有修養,沒法跟她一起生活,氣急敗壞之下,他建議兩人分開一段時間,苔絲同意了。安吉爾給了苔絲一些錢,算是盡了做丈夫的義務,隨後兩人分道揚鑣,苔絲又一次回到了家鄉。

解讀英國經典文學名著《苔絲》,來看看那個時代,一個女人的悲劇

講到這裡,我們可算是明白了維多利亞時代的讀者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抓狂。按照慣例,一個單純的年輕女性「墮落」後,大眾習慣看到的結局只有兩個,要不就是死亡,要不就是通過自我犧牲獲得精神上的救贖,而哈代居然描繪了這樣一個女人:比起贖罪,她更想追求新的幸福,甚至妄想重新開始,還期待丈夫接受她過去犯的錯,就像她接受丈夫干過的荒唐事一樣。當時,大部分人也都是和安吉爾一樣的「雙標黨」,男人偷情是可以原諒的,女人一旦失足就永世不得翻身。儘管苔絲最後坦白了一切,但她翻來覆去的猶豫不決也難免被看成富有心機的佐證。

其實,在首次連載時,為了照顧讀者們的反應,哈代已經對小說中的一些關鍵場景做了不同的處理。例如,在苔絲和亞歷克的第一段關係中,哈代加入了一場偽裝的婚禮,由亞歷克的朋友主持,只有苔絲信以為真了。但這些只是治標不治本的小細節。小說里對肉體和生理慾望的大量描寫讓讀者無所適從,人們的普遍反映是「哈代筆下的男男女女總是有些過分遵循自己的動物本能」。不過,這一切都還比不上小說的副標題「一個純潔的女人」,在衛道士眼中,這無疑是一次赤裸裸的挑釁,針對它的批評甚至超過了全書的任何部分。甚至有一種說法,說哈代被這本書招來的大量批評搞得心灰意冷,又寫了一部小說後就宣布封筆,轉而以詩歌創作結束了自己的文學生涯。

那麼問題來了,哈代為什麼明知這個副標題會觸犯眾怒,還要堅持把它留在那裡,並聲稱這是「一個持公正態度的人對女主人公品格的評判」呢?他所依據的又是哪一條法則?這與哈代本人的經歷有一定程度上的聯繫。

解讀英國經典文學名著《苔絲》,來看看那個時代,一個女人的悲劇

在哈代生長的環境里,宗教信仰氛圍根深蒂固,他的家人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哈代本人也曾考慮過從事牧師這個職業,可惜後來因為無法負擔學費而放棄,轉而做了一名建築師學徒。這期間,他成了最早一批接受《物種起源》理論的人。達爾文的這部著作以全新的生物進化論思想推翻了「神造世人」的宗教理念,對年輕的哈代造成了很大的震動。因此,儘管哈代始終對教會保持著熱情,但他已經不能接受傳統的拜神贖罪理論。他筆下的角色都在不斷地追求宇宙中某種更高的道德真理,試圖找到一個新的標準去取代岌岌可危的傳統體系,表現在這部小說里,就是一種自然的法則。這個「自然」,不只是我們理解的自然環境那麼單純,還指向一種更原初、更本真的狀態。在他看來,苔絲「被動地破壞了一條公眾接受了的社會成法」,但是對於她身處的自然的法則,那種沒有受到文明社會道德準則衡量的人類本真的規律,她絲毫沒有違背。假如沒有輿論和傳統道德觀念帶來的人為壓力,苔絲無疑是能夠順應天性,接受「母親」這個新的角色,並享受母愛給她帶來的樂趣的。

除此之外,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對性別和性的探討逐漸成為公眾辯論的重點,例如合法的離婚和隨之而來的對離婚案件的關注,關注女性投票權和其他權益的「第一次女性主義運動」,針對男女雙重道德標準等問題的討論,等等,對性和女性社會角色的探討也進一步重塑了進步人士對女性的期待和認知。相較於教育程度更高、獨立性更強的新女性,苔絲對自我的認識並不清晰,但她憑藉本能對個體純潔性的堅守卻十分強而有力。她從不曾想到要利用自己的肉體去換取幸福,環境卻迫使她必須時刻依靠自己的身體生存下去,把自己的身體當作經濟交換的對象。這種矛盾在她生命的最後一個階段達到了頂峰。

解讀英國經典文學名著《苔絲》,來看看那個時代,一個女人的悲劇

安吉爾和苔絲分手後,決定前往殖民地淘金,到巴西去務農。苔絲在家裡無處容身,只好再次離開。為了照顧家人,她把安吉爾留下的大部分錢都給了家裡,自己則靠打零工過活,甚至住不起旅店,只能睡在露天。冬天來了,苔絲再也找不到擠牛奶這樣輕鬆的活兒,只好長途跋涉到一個更偏僻、更窮的村子去做苦力。出於自尊,她不願去找公婆幫忙,除此之外,她也想要通過折磨自己的肉體來贖罪。結果,她居然在這個地方再次遇到了亞歷克,而這個放蕩的花花公子搖身一變成了一個傳教者,更諷刺的是,幫助他走上宗教道路的正是安吉爾的父親。不過,他的決心顯然不夠堅定,與苔絲重逢後,他馬上把上帝的教誨拋到腦後,一心要把苔絲再次搞到手,苔絲決心守護丈夫的名聲,一再地表示抗拒,同時寫信給安吉爾,懇求他趕快回到自己身邊來。

苔絲沒有想到的是,丟下她跑到巴西去的安吉爾過得也不怎麼樣。他的同伴們因為水土不服一個接一個地死去,所謂的淘金夢不過是一個難以實現的謊言,他不禁開始懷疑起祖國的美好承諾,進而懷疑起它所堅持的道德體系來了。在這樣的環境下,再加上距離產生美,他倒是有些良心發現了,覺得自己對苔絲過於苛刻,因此,在看到苔絲的來信後,他總算下定決心,打包回了英國。然而一切已經晚了。苔絲接到母親生病的消息,提早一步回了家。迎接她的,是突然去世的父親和被掃地出門的家人。為了母親和弟妹,加上對安吉爾的絕望,苔絲不得已又一次做了亞歷克的情婦,換取他經濟上的支持。當安吉爾輾轉找到兩人同居的地方時,苔絲崩潰了,刺殺了亞歷克。安吉爾帶著苔絲一路逃亡,最終被警察逮捕。臨走前,苔絲要安吉爾許諾娶她的小妹妹麗莎路做續弦,而我們看到的最後一幕,正是這對新婚夫婦站在山坡上,遠遠觀望苔絲被絞死的場景。

解讀英國經典文學名著《苔絲》,來看看那個時代,一個女人的悲劇

多年來,大部分評論家都傾向於把苔絲看成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遭到資本主義衝擊的代表,或是大自然的化身、田野的女神,家族的沒落更襯託了她的命運悲劇。比如,英國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就說哈代是「田野和晨曦的忠實的兒子,然而他又受著書本知識所培養起來的懷疑和沮喪的折磨……他命中注定要看到先輩們的信念和慾望在他眼前煙消雲散」。這些觀點雖然對,卻只解釋了造成苔絲命運悲劇的一個方面。其實,在苔絲第二次回家之前,工業、機器和城市只在小說中佔了很少的篇幅,推動她走向命運終點的,正是一直以來環繞著她的自然。

表面上看來,苔絲和她周圍的環境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季節、天氣甚至溫度的變化都與她的遭遇相互映襯,小說中看似無關緊要的景色和環境描寫,都跟故事的每一個轉折緊密相關。整部小說顯然是從男性視角出發來敘述的,讀者會看到大量對苔絲身體的細節描寫,但這種視角又是不完整的,它會突然像長鏡頭一樣拉開距離,從遠處放任她湮沒在自然的包圍下。儘管苔絲一再主張自己作為個體是非常獨特的,以亞歷克和安吉爾為代表的男性角色卻堅持把苔絲看成自然的化身,或者認為她和大多數女性沒有本質區別。苔絲的命運一再經由他人之口,或是被不同形式的文本所闡述,她一直被推動著向前,從未成為自己生活的主宰。

解讀英國經典文學名著《苔絲》,來看看那個時代,一個女人的悲劇

讓我們再回到小說的第二節,哈代在一開頭就描述了苔絲的出生地,一個四面環山的小地方,還沒有被旅遊者或風景畫家涉足。如果我們只是把這個地方看成未開荒的處女地,並把它看作是對苔絲的貞潔的暗指,那就把哈代看得太簡單了。儘管《苔絲》中也含有大量的隱喻、象徵,但和維多利亞時期的大多數作家不同,哈代並不主張「每一個細節都要有所暗示」,他希望讀者能夠看到,每一種觀點和視角都應該被賦予同樣的重要性,就好像從不同的角度觀看這個村莊,人們就會得到不同的印象,苔絲的遭遇也可以從多個不同的出發點,運用不同的理論和觀點來解讀。再回想起樹林那一幕的沉默,我們或許能夠理解哈代真正的深意。

此外,哈代也用這部小說向傳統的敘事方式發起了挑戰,對此前以狄更斯、勃朗特姐妹為代表的英國現實主義小說做了進一步的發展。在他看來,苔絲這個人物,象徵著在現代性的影響下,十九世紀以來英國文學長期相似的審美策略被突然畫上了句點,單一的、非此即彼的道德和審美標準被更為多層次的甚至相互矛盾的視角取代。哈代不願給讀者提供一個連貫的、整體的角色,無論是苔絲、亞歷克還是安吉爾,他們的性格中都有反覆的一面,而那才是真實的常態。在他看來,人類天性中有一種不可迴避的本能,這種本能試圖用人類能夠理解的方式去解釋萬事萬物的意義,而這種傾向恰恰順應了這一時期社會模式變化對新的價值體系的需求,同時,苔絲生命中連續出現的挫敗和無處依靠的漂泊也恰恰是現代主義的一大特徵。透過苔絲的毀滅,現代主義的急迫性、它對人性的耗損以及人類意志和情感在現代主義語境中無處安放的痛切得以顯露自己的樣貌,而這也正是哈代這部小說超越時代的偉大之處。其實直到今天,我們還會看到苔絲的悲劇以各種形式上演,輿論的道德與世俗的偏見仍然限制著女性的自由,正因如此,苔絲這個人物形象始終散發著穿透時間的生命力,在追求個體幸福的女性心中產生震蕩和迴響。

解讀英國經典文學名著《苔絲》,來看看那個時代,一個女人的悲劇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我的文章就果斷關注轉發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百八文化百科 的精彩文章:

達芬奇如何從一個小鎮文青,成長為一代大師,看下他的經歷吧
這本賣瘋了的書《鞋狗》,由耐克創始人親自執筆,我來給你介紹下

TAG:六百八文化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