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張宇清:建金籙報恩延禧普渡羅天大醮

張宇清:建金籙報恩延禧普渡羅天大醮

史書記載了由當時大名鼎鼎的張宇清天師親手篆刻的《敕李素希》的碑陰內容:

欽差禮部左侍郎臣胡濙,永樂二十一年九月二十四日於文華門啟:大岳山太和山興聖五龍營提點李素希,讀書明理,煉性修真,志節孤高,廉靜寡慾,薄於自奉,二恤貧難,糲食粗衣,心常自足,不時舉手加額:「願聖皇萬歲,太子千秋,國泰民安,時和歲稔,物無疵癘,四海昇平。

凡人慕其德而趨向者,莫不諭以忠孝,導以慈仁,勸善懲邪,咸蒙感化。年九十三歲,無疾端坐而終,羽化之後,齒骨俱青。人皆驚異。至行在所皇上備詢其故,再三嗟悼稱許。

遂諭臣濙並翰林大學士臣楊榮、臣金幼孜曰:「此老一生精勤至道,忠君愛國,人罕能及。觀其骨青,死必為神矣。」至於次日,皇上又復惓惓軫念所有原賜敕書二道,未經勒石以傳永久。

奉皇太子令旨:「他真是修行得道的好人。父皇比先賜他的敕書,你如今去都與他鐫在碑石上,休泯沒了這等好處。欽此。欽遵。」

謹同欽差到山建醮隆平候臣張信、禮部尚書金純、工部右侍郎臣郭進,委令均州守御千戶正千戶臣朱彝,斫取貞石一方,以正一嗣教真人臣張守清篆額,玄天玉虛宮提點臣任自垣書丹,遇真宮提點臣羅鳳翔鐫刻。

偕戶部主事臣王和湖廣布政司右參議臣諸葛平、均州知州臣吳禮,興聖五龍宮提點臣吳繼祖、臣施淵靜,道正臣易本中等門徒立石於本營榔梅樹之原。時大明永樂二十二年歲在甲辰七月初七日臣胡濙謹志。

李素希元明武當山著名道士(資料圖)

那麼,這李素希是何方神聖呢?李素希(1328——1421),元明武當山著名道士,明永樂時任五龍宮提點。字幽岩,號明始,河南洛陽人。

素希生於元代中晚期,家境不算高貴,自幼讀書習儒學,元末棄家學道武當山,時30多歲,為「新武當派」道士單道安嫡傳弟子。

李素希跟隨其師雲遊,遍覽華山、終南山等名山,在單道安去世後,攜師之「冠履」葬入五龍宮桃源洞。

後居五龍頂修行,他粗衣食,枕石漱流,讀《易經》、明達《道德經》。洪武年間,在五龍宮戒度為道士,後再次退隱於自然庵,「不與人接,含光守默」,專心修道。

後來永樂皇帝給他的敕書里有很高品價。說素希「讀書明理,煉性修真,志節孤高,廉靜寡慾,薄於自奉,憐恤貧難,糲食粗衣,心常自足」。

並說:「此老一生精勤至道,忠君愛國,人罕能及」,評價不可謂不高。

永樂四年(1406),78歲的李素希到朝廷謝恩,朱棣皇帝在他休憩閑宴的便殿接見了他。「諭以理國治身之道。師以道德奏對。上悅,禮待甚厚,賜還本山」。

六年後(1412),朝廷大修武當山真武道場。在武當山規劃之際,孫碧雲等人「詢訪古迹舊規,師(指李素希)一一陳之」。

明永樂十年(1412),皇帝遣朝廷大臣率軍民工匠30萬人,建宮觀33處。李素希常對門人說「自高真(即真武)升仙之後,未有盛於今日也」。

永樂十九年(1421)六月初五日,素希囑徒眾「各宜精修香火、學道專勤,今教門大興,吾去無憾矣。」語畢,端坐而逝,享年93年。死時,朝廷戶部主事王和親在他身邊。

舊志載,「翌日焚化,骨齒皆青,人皆驚訝,知其為仙矣」。後來,朱棣皇帝得知消息後,「再三嗟悼稱許」。

於永樂二十一年六月二十四日,派遣禮部左侍郎胡濙等官員到武當山舉行祭祀活動,並撰寫碑文。受皇太子朱高熾指示,將皇帝的兩道敕書都刻在李素希的墓碑上。

至今存放在五龍宮榔梅台的石碑,是由正一嗣教真人張宇清篆額,玉虛宮提點任自垣書丹,遇真宮提點羅風翔鐫刻,均州知州吳禮等立石,這些都說明李素希在當時具有極高的威望。

特命正一嗣教真人張宇清率領道眾於玄天玉虛宮修建金篆報恩延禧普度羅天大醮七晝夜(資料圖)

我們前文已經講過,這李素希之大名知聞於天下,還在於洪武三年(1405)和洪武四年(1406)武當山榔梅呈瑞時兩次派弟子將榔梅敬獻給明成祖朱棣,成祖兩次發布敕書予以表揚。

永樂二十二年(1424)七月,成祖命張宇清「醮於太和山」。

根據《太和山志》中所錄的成祖御制的《金篆大醮意》,我們得以知道這次大型齋醮活動舉行的緣起:「……今宮觀告成,及以永樂二十二年七月十九日為始,至二十五日圓滿。

特命正一嗣教真人張宇清率領道眾於玄天玉虛宮修建金篆報恩延禧普度羅天大醮七晝夜,計三千六百分位。

分就靜樂宮、興聖五龍宮、太玄紫霄宮、大聖南宮、大岳太和宮、遇真宮諷誦經詮,積崇善果,少伸誠懇,以答天心。

尚冀皇靈陟降,馭光景之長存;寶祚安隆,協雍熙而永治。錫眇躬之清泰,保命運之光亨。

濟及幽明,恩沾遐邇。伏願天心洞鑒,帝德弘敷,神道丕揚,式共乾坤之久遠;皇靈赫奕,永符海宇之瞻崇,雨順風調,民安物阜,皇圖鞏固,宗社均安,欽此。」

明永樂以後200多年間,武當宮觀內每年都要修建幾次甚至十幾次齋醮。(資料圖)

從成祖本人親自欽定的敕文中,我們得知此次大型齋醮活動的舉行,主要是在武當山重要宮觀落成之後的迎神典禮。

其目的是通過拜神祭祀和誦經祈禱,積善行德,感動神靈,從而使得大明江山長治久安,和平安順,海內清平,風調雨順,人民安康。

我們知道,由於武當山各宮觀是明皇室的「萬世家廟」,道士們一般是「稟食官道」,所以明代武當道教最重要的宗教活動就是為皇帝舉辦規模宏大、氣氛莊嚴的齋醮法事活動。

正如明代太監扶安在《登太和山》詩中所云:「文皇創建崇優禮,歷代顓祈國祚延。」皇帝稱修齋設醮為「做好事」,一般會事先遣人送來「御制齋意一本」,甚至還親自擬定「青詞式」。

在「御制齋意」中,皇帝稱建醮的目的是為祖宗或皇考、皇妣在天之靈祈福頌德,為天下臣民祈福繁祉,俾使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災沴不生,五穀豐登,家給人足,皇圖鞏固,宮廷寧靜,宗社平安等。

歷史記載特別在明朝中後期,因為邊患不息,所以齋意多稱「驅虜延祥」、「福夏滅狄」、「欲九寨悉偃於兵」等。明永樂以後200多年間,武當宮觀內每年都要修建幾次甚至十幾次齋醮。

而且在這種重大的金籙大醮活動中,湖廣軍政司法方面的主要官員都要親臨醮壇,「晨夕瞻禮」,甚至「登壇執事」。

特別是永樂二十二年這次金籙大醮活動,明成祖以武當山宮觀告成命正一嗣教真人、第四十四代天師張宇清、玉虛宮提點任自垣等率領道眾在玉虛宮「岳祀壇」修建「金籙報恩延禧普渡羅天大醮七晝夜」。

未完待續……

(編輯:如風)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封禪祭天 治理鬼神 東嶽信仰的淵源及衍變
古代對樹的敬畏與崇拜:從莊子寓言中的樹說起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