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我」的前世今生:古代的「我」並非現代的我,而是一種兵器

「我」的前世今生:古代的「我」並非現代的我,而是一種兵器

我是第一人稱代詞,也是一個十分常見的詞。但是這只是現代的說法,在古代,我是一種兵器,後來慢慢退出戰場。

《說文解字》上就記載了兵器我的釋義:「我,古殺字。」據專家考證,兵器我盛行於商至戰國時期。隨著人類科技的進步以及戰場兵器的演變,兵器我在秦朝後慢慢退出戰場,後來徹底消失。現存的兵器我,分別藏於故宮博物院和陝西扶風博物館,而且都屬於西周時期。可見西周時代,兵器我還是很盛行的。

那麼兵器我長什麼樣子呢?從現存的西周時期的兵器我來看,其形狀類似後世的鐵耙。與鐵耙不一樣的是,兵器我只有三根鐵齒。兵器我並不是很長,需要裝上長柄,才能被士兵帶上戰場使用。

不過我這個字,在古代也並不只是兵器我一種釋義,還有一個釋義就是作為代詞,意指「我們」。在出土的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我」就作為「我們」的代詞使用。但是為什麼「我」這個詞,會在後來變成第一人稱代詞呢?

實際上,「我」這個字本來就是會意字,從「戈」這個字演化而來。戈是古代的重要兵器,尋常士卒所使用的武器就是戈,所謂「枕戈待旦」。在古代,「武士們常取戈自持,凡持戈之人,皆歸屬我方」。由於戈與將士們息息相關,所以「我」便引申出另一個意思,也就是自我。此後,「我」就作為第一人稱代詞使用,一直沿用至今。(C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兵戎要志 的精彩文章:

振奮人心!殲-15終於被這根「繩」攔住了,小小裝置萬人心血

TAG:兵戎要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