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印度為何還沒走出1962年的「戰爭情緒」?歷史真相仍未公開

印度為何還沒走出1962年的「戰爭情緒」?歷史真相仍未公開

【環球網軍事報道】11月21日只是每年中平常的一天,大多數普通中國人對這一天沒有特殊的記憶。相比之下,不少印度人覺得這天比較特殊一點。1962年11月21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宣布中國邊防部隊在中印邊界全線停火主動後撤,而印度輸了這場戰爭。時至今日,不少印度人仍沒有走出這種「戰爭情緒」。

被利用的情緒

56年前,因為歷史遺留的領土爭端,中國和印度發生了持續一個月的邊界武裝衝突,因為由印度的「前進政策」挑起,在中國稱為「對印自衛反擊戰」;因為失敗,在印度則被稱為「中國侵略印度」。佔據國際話語權的西方國家政府和媒體,出於意識形態的原因多選擇接受印度的說法。

而且,印度在國內也異常敏感地控制著與此不同的說法。例如,1963年印度陸軍中將亨德森·布魯克斯和印度軍事學院院長巴賈特准將合作撰寫了《亨德森·布魯克斯報告》,調查了戰爭的起因和過程,分析了印度失敗的主要原因。但該報告完成後就被作為印度國家的「高級機密」不予公開。戰時駐印度的英國《泰晤士報》記者馬克斯韋爾根據報告被泄露的部分內容和自己的調查研究,於1970年出版了《印度對華戰爭》一書,結論是「中國是受害者,印度是入侵者」,但該書長期在印度被列為禁書,直到前幾年才解禁。

資料圖:繳獲的印度武器裝備

正因為印度官方的這種「歷史敘述」,印度不少人對這場戰爭有著誤解,對中國則產生了一種對抗和敵視的情緒。這種情緒,也成為印度政黨之間可以利用的工具。如2014年印度大選期間,作為反對派的印度人民黨要求執政的國大黨公開《亨德森·布魯克斯報告》,指責國大黨「他們在試圖隱晦什麼?」 「我們有權知道哪兒錯了?」。但人民黨上台後卻來了個180度大轉彎,以「全面或部分地公開這份報告、或透露任何與此報告相關的信息,都不符合國家利益」為由,排除了公開這份報告的可能性。其實,通過馬克斯韋爾《印度對華戰爭》和報告被作為高級機密,印度精英和國際社會已經能判斷這份報告的基本內容,只差一個官方證實。

21世紀的思維方式

儘管歷史真相併不完全清晰,但「中國侵略印度」成為印度社會多數人的認知。中國在印度的形象由「中印是兄弟」一度變成「中國對印度的背叛」和「忘恩負義」,加之隨後印度的國際聲望急墜,塑造了印度社會的悲情和對中國的敵意,形成了印度部分媒體和人士長期炒作中國威脅和反華情緒的社會基礎。

資料圖:中印對抗

需要指出的是,這場所謂「戰爭」實際上只是短時間內目標和範圍都有限的邊界衝突,沒有深入對方本土,兩國平民沒有被波及。中國軍隊完成反擊後主動撤到戰前位置,證明了中國政府沒有用武力解決領土爭端的戰略意圖,直到今天,和平談判仍然是中國解決中印矛盾的基本主張,認為中國對印度懷有敵意的判斷是錯誤的。

如果印度民眾發現歷史真相不是原來認知的那樣,將有助於印度社會多數人擺脫歷史悲情,以健康的心態看待中國和中印關係。是否公開這份調查報告是印度的內政,歷史真相可以留給專家學者去探討,兩國政府和社會應本著向前看的精神努力發展友好合作。

洞朗對峙期間,印度有高官聲稱「現在的印度已經不是1962年的印度」,他當然是指2017年印度國力已經強於1962年,但這種硬力量比拼思維仍然是1962年的思維。人類進入21世紀近20個年頭了,處理中印矛盾,發展中印關係要面對21世紀的形勢,應該有21世紀的思維和方式。

中國改革開放40年,取得了輝煌成就,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印度立志要成為發達國家,做「有聲有色的大國」。可以說,中印都希望能夠使本國的經濟發展進入快車道,讓民眾的生活得到進一步改善。這是兩國的共同點。

中印應全力避免因為誤判而發生大規模武裝摩擦、衝突,因為這有可能讓兩國錯失國家崛起的歷史機遇。中印對抗會讓亞洲鄰國為難,還會讓外來勢力離間獲利,代價卻由中印兩國人民承擔。

抓住歷史機遇

在地區合作層面,印度一些人的「後院思維」實際上與這種「戰爭情緒」也有著非常大的聯繫。由於一直把南亞視為自己的「後院」,印度一些人對中國與其南亞鄰國的友好合作關係保持警惕,甚至認為中國有「包圍印度」的戰略意圖。事實上,中國與南亞及印度洋國家間的合作都是正常的國家間關係,中國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包圍印度,就像美國沒有能力包圍中國一樣。

在全球化時代,「後院思維」至少在經濟上已經完全過時,每一個國家都有權根據自己的利益與世界上任何國家發展經貿合作關係,中國和印度都要尊重南亞國家的主權和發展願望。為了化解印度的擔憂,中國建設性地提出了「2+1」模式,即中國和印度發揮各自優勢在其他南亞國家開展合作,與有關國家一道實現互利共贏。相信隨著印度自信心增強,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這個問題。

資料圖:友好交流的中印軍人

洞朗對峙發生表明中印因邊界爭議發生衝突的風險沒有完全消除,但對峙沒有走向1962年式的衝突,還在於55年後中印相互有了更充分的了解,對相互的戰略意圖有了更準確的把握。兩國軍方和政府間今後還需進一步完善各層級的溝通機制和信任措施,防止意外發生和升級。

1962年中印經貿往來的規模非常有限。而現在,中國已經成為印度最大的貿易夥伴,未來經濟將成為中印關係的壓艙石。友好的中印關係對彼此意味著機遇,敵對的中印關係則會給彼此製造很大的麻煩。在我國「周邊是首要、大國是關鍵、發展中國家是基礎」的外交布局中,印度是唯一占齊「首要、基礎和關鍵」的國家。今年4月中印領導人在武漢舉行了非正式會晤,就兩國關係發展的長期性、全局性和戰略性問題進行對話,表明了兩國在各自對外關係中的重要地位。中印社會應該跟上領導人的節奏。(龍興春 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高級訪問學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網軍事 的精彩文章:

開始「去美元化」:俄羅斯售印度S400導彈用盧布結算
內行看門道!殲-20開彈艙曝內部構造 這一點F-22都做不到

TAG:環球網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