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家長不要以自己的有限,來理解和指導一個有無限可能的孩子

家長不要以自己的有限,來理解和指導一個有無限可能的孩子

經常有人問我如何培養孩子的想像力。我的答案是:想像力不用培養,不限制就是培養。在教育上,並非家長做得越多越好,有時恰恰相反。尤其在培養孩子想像力方面,我認為「少就是多」是一條黃金法則。

「教育」並不是單純的規範和監督,其實,「放縱」也是一種教育,是一種形式消極、意義卻積極的教育。在這種「縱容」下,孩子可能損壞一些東西,可能製造更多家務,甚至可能受點小傷,而這正是走在受教育的軌道上。

不要急於給孩子立規矩,尤其在他們認識世界的初期。兒童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探索的慾望充滿體內的每個細胞,而且,他們不知道行為的邊界,所以常常會做出格的事或闖禍。在這樣的一個關鍵期,家長要以正面心態面對孩子的種種「壞行為」,只要不危險,不妨礙他人利益,都可以放手讓孩子去嘗試。

一個缺少嘗試、不犯錯誤的童年是恐怖的,它並非意味著這個孩子未來活得更正確、更好。也許恰恰相反,由於沒有童年探索的鋪墊,他的認知基礎反而很薄,在未來的生活中不得不花費更多的力氣去辨識世界、適應生活;很有可能一生都活在刻板、無趣和謹小慎微中,甚至是自暴自棄的墮落中。

家長不要以自己的有限,來理解和指導一個有無限可能的孩子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如果家長急於以一種成人世界的思維和標準來限制、規範孩子,很容易壓抑孩子的正面激情,使他們的自由意志和創造力停止生長,乃至萎縮;壓抑感還容易刺激出負面情緒,讓孩子出現逆反或是自我封閉癥狀。

近年來國人喜歡探討的一個話題是,為什麼中國本土沒有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人們總喜歡把板子打到中國的學校教育上。學校教育固然有其弊端,但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處處受限,不能做一點點反常規的事,不能有一點點出格行為,創造力和探索意識被處處壓抑,早早萎縮,如何能指望學校培養出愛因斯坦呢?有太多的家長或老師表現出行為與目標的分裂,這些分裂表現為:一邊讚美著創造力,一邊刻意培養謹小慎微的人;一邊欣賞著寬容,一邊對孩子苛求挑剔;一邊呼籲著要尊重孩子,一邊執行棍棒或羞辱教育。

盧梭認為,只要把自由的原理應用於兒童,就可源源不斷地得出各種教育的法則。給孩子自由確實比管束更難,但理解透了,其實就會變得簡單。

在教育中,自由就是空氣,看不到摸不著。你可以不去關注它,甚至可以不承認它,但絕不能缺少它。沒有自由就沒有教育,一個人,必須首先是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自由不是信馬由韁,自由是一種可以舒展的空間,是一種能夠托舉的力量,它讓孩子有能力去選擇,並且有能力抵抗生活中的一切虛假和脆弱。

家庭教育研究者、《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作者尹建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積極家庭教育 的精彩文章:

小小的手機又是怎麼毀掉一個孩子的呢?
狐狸法則:請給孩子獨立的尊嚴!

TAG:積極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