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吳湖帆題跋的清代董邦達《慈山圖》研究

吳湖帆題跋的清代董邦達《慈山圖》研究


作者/陶喻之

董邦達有著雙重身份,既是清代乾隆時期的重臣,官至禮部尚書,又是一位出色的文人畫家。他的山水大都有乾隆御題,為友人、達官顯貴所繪者甚少。而上海博物館所藏《慈山圖》則是董邦達為嘉善曹庭棟所畫,意在表現曹氏孝敬母親之意。此畫後為近代書畫鑒藏家錢境塘所得,上面有大畫家吳湖帆題跋,文中涉及到了張大千,進而又為此畫增添了不少精彩的故事。

上海博物館藏《慈山圖》軸,是清代宮廷畫家董邦達(1696—1769)的傳世精品畫作之一,1985年11月12日,楊仁愷先生赴上海博物館參與鑒定的中國古代書畫鑒定時,在其《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筆記》中記錄了當時的筆錄現場觀摩意見。

吳湖帆題跋的清代董邦達《慈山圖》研究

清 董邦達《 慈山圖》軸 上海博物館藏

董邦達《慈山圖》00

軸,紙,墨 滬1-3926

董氏隸書「慈山圖」三字,六圃上款。吳倩題裱上。

此圖較平日所作為佳。

因此,這幅山水畫作曾分別被收錄在《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編10·清代繪畫》 和《中國繪畫全集·第27冊·清9 》中,另外還見於西泠印社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的《丹青傳相業:董邦達、董誥書畫精品集》中。該圖上款作:「慈山圖,六圃年先生屬寫,董邦達。」鈐白文方印:「邦達」;朱文方印:「東山」。由此傳遞的相關信息可謂相當清晰完備,即該圖是董邦達應別號「六圃」者邀請而作。

吳湖帆題跋的清代董邦達《慈山圖》研究

董邦達(1696—1769)

關於「六圃」其人,據清浙江學政阮元(1764—1849)《兩浙輶軒録》卷十九載:

曹庭棟,字六圃,號慈山居士,嘉善諸生。著《產鶴亭詩集》、《梧門詩話》。吳孟舉(乾隆間浙江海寧石門書生)刻《宋詩百家鈔》:近日嘉善曹六圃庭棟,復有《百家詩存》之刻。余亦從《四庫全書》中鈔宋人詩百餘家,皆孟舉、六圃所未見者。六圃著《產鶴亭詩》大似北宋人。《過趙若誦故居》詩云:凄迷芳草亂啼鶯,高卧俄驚歲月更。春雨連朝小巷永,賣花聲逐賣魚聲。《梅花渡》云:香雪消殘煙草平,鷺行橋畔鵓鴣鳴。小軒易地聽春雨,寒瘦一枝牆角橫。《錢菊農別墅》云:一生心事只煙蘿,壘石疏泉小結窩。鶴去不還梅亦老,綠涼坡下草痕多。六圃居東園,有佛阜鍵戶,著書三十年,所坐木榻穿而復補。又於城北門外里許築生壙,旁架屋顏曰:永宇溪庄。繞壙種梅花成林。黃璋有句云:榻穿佛阜趺痕隱,曠築梅花手植多。亦是紀實。(清乾隆、嘉慶時期詩人、文學評論家袁枚,1716—1798)《隨園詩話》:嘉善曹六圃少宰,蓼懷之孫,隱居不仕,自號慈山居士,自為壽藏,不下樓者二十年,著作甚富,余愛其晩年佳句。如:廢書祗覺心無著,少飮從敎睡亦淸。病敎揖讓虛文減,老覺婆娑古意多。詩眞豈在分唐宋,語妙何曾露刻雕。余稱其詩專主性情,慈山寄札謝云:老人生平,苦心被君一語道破。屢招余往而竟不遂其願。卒已八十五矣。錢仁榮(1771—1806)曰:六圃中年後,絶意進取,杜門著書,時或彈琴賦詩,寫蘭石,摹篆隸,以抒其閑寂之抱。嘗於所居累土為山,環植花木,奉母以娛,名曰慈山,因自號為慈山居士。著有《易准》、《孝經通釋逸語》、《昏禮通考》、《琴學內外篇》、《朱百家詩存》、《產鶴亭詩集》。

吳湖帆題跋的清代董邦達《慈山圖》研究

《慈山圖》局部

而曹庭棟親自作勒石永宇溪庄的《慈山居士自敘傳》則這樣表述自己的追求抱負曰:

居士非逃名晦跡,自托於樓遲岩谷者流也。少讀書,志顯揚,不汲汲於求遇,而卒亦無所遇。中年以後,遂絕意進取,負郭有田畝給衣食。居有園,敝廬荒徑,掃除便自謂佳,蕭然杜門窮年,著書於其中;時或彈琴、賦詩、寫蘭石、摹古篆隸,以抒其閑寂之抱。得失兩忘,榮辱弗及,縱無可樂,亦若不知有憂也。與人接無飾容妄言,簡質類傲,恆自貶抑;然值是非邪正之交,不少屈已以就人,以故世人愛者、憎者半焉。足跡所經北燕南閩、山左江右;江南往來,登涉務揬其勝,此特壯盛時事。嘗於所居累土高數丈,環植花木,奉母以娛,命之曰:慈山,因自為號著。······

據上記述,可以明確認定董邦達上款的「六圃」,正是以其《老老恆言》著稱的浙北嘉善魏塘鎮人、清代養生學家曹庭棟(1699—1785)。其別署慈山居士,跟他「累土為山,環植花木,奉母以娛」的「慈山」有關。其《產鶴亭詩二稿》之《慈山》詩序曰:「甲子歲(乾隆九年,1744)二月九日,家慈七十誕辰也,時於園之艮隅累土為山,山適成,因命曰慈山。」詩云:

一簣初覆地,竊作九仞想;牽挽萃眾工,猝難度以丈。下有鴨腳樹,卅載看渠長;培根漸及枝,竟體沃膏壤。徘徊審山勢,即此得其髣;時維二月九,春和氣融瀁。慈幃敞壽誕,適對茲山爽;茲山詎雲高,吾鄉卻無兩。綴以仇池石,種以仙人掌;有鶴時一來,清唳發幽響。板輿憩其巔,飄飄出塵坱;環顧城堞低,比屋識里黨。遠睨塔影懸,雲樹共蒼漭;悠然老顏娛,目快佐頤養。海內幾名山,峨峨開闢昉;幽奇信百態,敦艮無定象。似茲積累功,亦豈限高廣;載歌岡陵詩,願增他日仰。

吳湖帆題跋的清代董邦達《慈山圖》研究

《 慈山圖》題款

由此足以進一步確認慈山是曹庭棟四十五歲左右的乾隆九年二月落成於嘉善魏塘鎮上。乾隆廿五年(1760)曹庭棟六十二歲時作《續魏塘紀勝》之《慈山》詩序再度追述十多年前造山始末曰:「乾隆甲子春浚城河,余以園艮隅地,堆積淤泥,人便之。俄而成山,山有銀杏樹,康熙丙申(五十五年,1716)歲,埋核萌始,植於茲地;為山時,自□壅及其枝,暢茂如故,今宛若植于山頂者。」詩云:

眼看一簣積嶙峋,銀杏枝高怡等身。愁絕於今山頂立,滿頭白髮望雲人。

值得欣慰的是,曹庭棟當年人工堆塑的慈山,抵今宛然猶存,位於嘉善縣城所在地魏塘鎮亭橋南路136號嘉善縣第一中學校園內。慈山原名息園,本為明崇禎年間太子太保、文淵閣大學士錢士升私園;歸曹庭棟後改稱東園,葺產鶴亭,堆慈山。現假山底周長87米,高約7米,綴以湖石、石筍,花木掩映;山巔新蓋產鶴亭,南側有池塘,假山環繞池塘東南西三面。1986年12月,慈山被列為嘉善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另據活動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的吳門彭蘊璨在《歷代畫史匯傳》卷二十一記載:

曹庭棟,字楷人,號六圃。嘗築圃奉母游娛,命曰:慈山,亦以為號。嘉善人。自言於二十二歲學寫蘭石,至六十七始畫墨竹,曾進御覽。畫菊不拘古法,墨采鮮麗,丰神圓朗,一時罕匹。六十以後,絕意進取,杜門著述;繪事之外,或彈琴賦詩,摹舄篆隸,以抒閑寂。康熙己卯生,乾隆乙巳年卒,年八十有七。

吳湖帆題跋的清代董邦達《慈山圖》研究

曹庭棟《蘭石圖》

這一畫史資料透露曹廷棟不光是一位詩人、學者,而且著述頗豐。同時,他也是一位善寫幽蘭怪石、墨竹菊花的業餘畫家。所以,他可能跟董邦達相識,也就不足為怪了。甚至於他的蘭畫「曾進御覽」,也許正是通過董邦達這位乾隆皇帝身邊的宮廷畫家轉呈也未可知;儘管目前沒有這方面的直接證據,哪怕曹庭棟《產鶴亭詩稿》也不見相關線索可循。而且由於董邦達替曹庭棟作《慈山圖》時未署年款,現在也無法確定他創作的下限時間,因為《產鶴亭詩稿》同樣就此不見有關詩文記錄在案。不過,從「慈山圖。六圃年先生屬寫。董邦達」款署,姑且推測其創作上限,應當在曹廷棟塑造慈山的乾隆九年(1744)二月之後三五年之內;一如乾隆廿七年(1769)與嘉興友人浦鏜相約進京應試趕考,以浦抵京暴病而亡,遂奔走北南替浦操辦喪事多達七、八次之多而結識曹廷棟。後人稱為「藝林宗匠」的茹綸常在《容齋詩集》里所寫《寄題魏塘曹慈山先生俟廬》詩云:「遍種梅花近百株,俟廬風景世應無。他時好覓傳神手,寫作邠卿壽藏圖。」因而基本推定董邦達為曹庭棟作《慈山圖》的時間,相對寬泛地設定在乾隆九年(1744)到十五年(1750)董邦達48到54歲之間。

就此答案的求證,還可以通過前人對董邦達繪畫藝術的點評,和《慈山圖》本身呈現的藝術特色上加以研判。當時學者李調元(1734—1802)《淡墨錄》卷十《東山山水》,曾這樣評論董邦達的出色繪畫技法:

董邦達字孚存,號東山,富陽人。癸丑(雍正十一年,1733)進士,改庶吉士,由編修官至吏部右侍郎。取法元人,善用枯筆,勾勒皴擦多逸致,近又參之董(南唐畫家董元,一作董源)、巨(南唐、北宋畫家巨然)。天姿既高,而好古復篤,自然超軼,深為上所賞識。

吳湖帆題跋的清代董邦達《慈山圖》研究

《慈山圖》局部 慈山下廳堂正中端坐老婦人形象,表明此圖著重描繪孝敬長輩的主題意圖

曾參與編纂《石渠寶笈續編》、《秘殿珠林續編》的乾隆廿八年(1763)進士、官至軍機大臣和戶部尚書的沈初(1735—1799)在《西清筆記·卷一 》第八則有另一番讚譽:

董文恪尚書畫理精到,平視宋人,較趙松雪(元趙孟頫)、黃鶴山樵(元黃公望)不啻過之。······文恪於暮年,眼昏眊,不能作;中年所作,皆供內府,故外間眞跡絕少。······

至於奉敕編纂《石渠寶笈續編》和《秘殿珠林續編》的另一位乾隆朝體仁閣大學士阮元,在其續編《石渠寶笈》期間信手所作《石渠隨筆》卷七《董文恪山水》中則認為:

董文恪邦達山水畫法,予竊謂為國朝第一手。其山巔多雲頭、羊毛皴法。屋子皆整齊界畫,無作草草茅廬者,蓋北宋法也。魄力大而神韻圓足,又有一種士氣,非煙客(清初「四王」之一王時敏)、麓台(清初「四王」之一王原祁)所能及也。……無美不臻,無法不備。

結合《慈山圖》水墨枯筆皴擦居多的繪畫技藝特點,此圖庶幾近乎李調元《淡墨錄》和阮元《石渠隨筆》描繪董邦達畫風。而從創作時間上判斷,確實像沈初《西清筆記》概括分期的那樣,當歸屬董邦達中年時期佳作,斷非垂暮之年老眼昏花所能完成。這也就難怪當年古書畫鑒定家楊仁愷先生觀摩《慈山圖》軸後,不吝給予兩個圈的好評了。想必董邦達當初雖未必設身處地,身臨其境來到嘉善進行實景寫生創作,這從他畫慈山山頂並無曹庭棟曾經提及的標識物——銀杏樹幾端倪可察;但這並不表示董邦達不了解慈山命名的緣起,或許曹庭棟向他簡要描述過慈山大體情況均未可知。從畫面安排慈山下廳堂正中端坐老婦人形象構圖,顯然表明董邦達是了解曹庭棟希望借重他的畫筆,著重描摹《慈山圖》孝敬長輩主題意圖的;儘管現在尚未發現彼此乃至同時旁觀知情者就此繪畫創作原委記述或追憶哪怕片言隻語,以至於我們只能作出以上這番大膽假設與小心求證。但他們之間友情深厚,僅由圖間題款孤證和董邦達用心繪製的精工程度已可想而知,因為《慈山圖》相當於董邦達留存宮廷以外少有的巨跡名品。

吳湖帆題跋的清代董邦達《慈山圖》研究

錢鏡塘(1907-1983)

除了介紹《慈山圖》本幅之外,值得推介鉤沉的是,董邦達替曹庭棟畫的這幅《慈山圖》,系晚近嘉興海寧籍著名古書畫鑒藏家錢鏡塘先生於1979年4月15日價讓上海博物館的,裱邊尚有上述楊仁愷先生提及跟錢鏡塘先生互為古書畫鑒藏同道的吳湖帆先生題識,話及晚近該畫鑒藏過程中的一段畫外軼聞余話。遺憾的是,在所有涉及董邦達《慈山圖》畫冊當中,幾乎僅保留本幅畫面而均未展現裱邊題書;今特借重董邦達學術研討會機緣,將此資料公諸於眾,並就題識內容作一番考識探析。裱邊右側吳湖帆先生楷書題曰:

嘉善曹庭棟號六圃,晚稱慈山居士。家有東園,具亭台花木之勝。乾隆甲子(九年,1744)後,於園隅土阜上築樓奉親,因名其處曰:慈山。曹有詩云:「舊業溪東五畝居」及「繞舍春風興靄如」等句,即指此也。廿余年前,鏡塘兄與張大千等曾游其地,山園俱在焉。庚申(民國九年,1920)、夏,攜示董東山《慈山圖》,略疏如此。吳倩觀記。鈐白文方印兩枚:吳湖帆印,吳倩私印。

吳湖帆題跋的清代董邦達《慈山圖》研究

吳湖帆題跋

案,吳湖帆先生這一表述釋放的信息相當耐人尋味,其中「廿余年前,鏡塘兄與張大千等曾游其地」說,應該指的是發生在1928年夏末,張大千先生因鑒定某大戶石濤畫作為贗品被誣調包,而「在友人幫助下……與善子率眷遷居嘉善城南瓶山街14號」以及在滬開設古玩店的嘉善人陳士帆所建「來青堂」時期事。因為據流散坊間張大千結識嘉善名中醫孫鳴桐(1882—1942,字鳳凌,號鳳翎、夢齡)在《夢齡室主人十九年庚午日記》中記述,1930年12月13日,張大千兄弟似乎是因耳聞清代近鄰的慈山奉母典故,還特意效法曹廷棟故事,在旅居的來青堂替生母曾有貞辦過六桌酒席,同樣以賀古稀壽誕;出席壽宴的貴賓,還有專程從上海乘興特地趕來祝壽的繪畫界同道黃賓虹、張充仁、賀天健、馬貽等人。抵達嘉善午後,一行人又興緻勃勃赴魏塘市河以北「元四家」之一吳鎮(字仲圭)的梅花庵暨吳鎮墓瞻仰憑弔,一如乾隆廿二年(1757)身為本地人士的《慈山圖》主人翁曹庭棟也曾有此雅興,到近在咫尺的吳鎮墓拜謁,並有詩《過梅花庵訪仲圭遺迹》為證,而張大千等則有傳之今日墓前合影為憑。當晚壽宴結束,上海客人才心滿意足地登上所雇46座包車,踏上返滬歸途,完成一天賀壽訪古旅程。

吳湖帆題跋的清代董邦達《慈山圖》研究

張大千嘉善行元吳鎮墓前合影

至於助張大千來嘉善一臂之力的「友人」,很可能也包括當時業已涉足滬上字畫生意並且獨資經營的錢鏡塘先生;雖然他是否出現在1930年底老照片合影中暫時無從辨認,不得其詳,也許他1920年前後到手董邦達《慈山圖》,曾於1928年張大千避禍移居嘉善,曾特地攜圖來嘉善請張大千鑒賞,並陪同過來青堂北魏塘市河,到距梅畫庵東不遠的慈山作實地踏訪考察也未可知。而張大千彷彿正是因為觀摩了錢鏡塘藏《慈山圖》,並了解了曹庭棟跟慈山之間關係及其慈山居士名號由來,才靈機一動,擬稍後效仿曹廷棟孝順娛母佳話美談,生髮出替母作壽念頭的。此一動機儘管同樣並未見諸錢、張彼此或知情人確切文字記錄;不過,因緣由來根據吳湖帆先生題識等綜合分析顯而易見。真所謂:雖查無實據,必事出有因。

而鑒於吳湖帆先生題識同樣並無年款,張大千避居嘉善在1930年前,他提及「廿余年前」錢鏡塘陪同張大千曾游慈山當指這一時間段;由此判斷,吳湖帆先生於裱邊題識時間更應該為「庚寅」的1950年。否則,將題款時間置於「庚申」的1920年,則「廿余年前」錢陪張游慈山說,便難以有合理的對號入座時間加以解釋。

吳湖帆題跋的清代董邦達《慈山圖》研究

1946年12月攝於黃山畫社(左四為吳湖帆、左五為張大千)

綜上所述,《慈山圖》裱邊吳湖帆先生題識,向我們披露了具有鄉邦文物情結的該圖鑑藏家錢鏡塘先生入藏該圖始末,以及張大千先生因與錢鏡塘先生結緣結伴遊慈山觀此圖有感,遂欲步畫主人翁曹庭棟孝敬長輩舉措,並最終實現了在《慈山圖》本事發生地——嘉善,續演再現一場晚近家庭版映象《慈山圖》願景。這或許就是這一幾乎不為諸多觀眾所曉,曾經被有意無意人為割愛了的吳湖帆先生題識背後真實故事凸顯的重要性所在,相當值得舊話新提。至少值得提供研究者了解全覆蓋該畫幅的完整事實真相;因為只有這樣,我們對於《慈山圖》的研究,才可能有全方位的認識和嶄新推進。

(作者繫上海博物館書畫研究部研究館員,原標題為《畫面本事與裱邊新證——清 董邦達 <慈山圖> 研究》,原文有刪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網易數碼 的精彩文章:

蘋果下架一加密數字貨幣錢包應用:盜取其他用戶財產
3.3英寸小屏手機Palm開箱上手:無比小巧

TAG:網易數碼 |